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辰博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长子长孙是现代文学作家着重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性,这造成了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从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中可以探寻出长子身上所承载的特殊意义:从社会心态的角度说,长子形象体现了特殊时期特殊的矛盾心态;从人的精神角度来说,长子形象承载着人的某些精神内核,包括家的归宿、"和"的观念、精神追求;从作家的角度来说,长子形象身上承载着他们的两难抉择,寄托着他们的追求和希冀。《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是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孙红震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传统“孝悌”观及封建家长制形成以长子为大的家族管理秩序,长子长孙要恪守家道,严守其规。以往多数论者对大家庭中的叛逆者形象关注较多,而对承载传统重负的长子形象却缺乏应有的剖析。本文结合具体文本分析,认为长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徘徊在新思潮与旧的观念之间,突围的欲望难以剥离根深柢固的家族观念,而走向悲凉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3.
宋辰博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3-37
长子长孙是现代文学作家着重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性,这造成了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从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中可以探寻出长子身上所承载的特殊意义:从社会心态的角度说,长子形象体现了特殊时期特殊的矛盾心态;从人的精神角度来说,长子形象承载着人的某些精神内核,包括家的归宿、"和"的观念、精神追求;从作家的角度来说,长子形象身上承载着他们的两难抉择,寄托着他们的追求和希冀。《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是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孙红震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1(4):25-28
传统“孝悌”观及封建家长制形成以长子为大的家族管理秩序,长子长孙要属守家道,严守其规,以往多数论对大家庭中的叛逆形象关注较多,而对承载传统重负的长子形象却缺乏应有的剖析。本结合具体本分析,认为长子形象呈现在读面前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徘徊在新思潮与旧的观念之间,突围的欲望难以剥离根深柢固的家族观念,而走向悲凉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5.
长子现象是中国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物.受宗法文化的长期浸润,长子的文化性格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双重性人格、卑柔软弱的行为模式和自我牺牲精神等特征,与历史转型期文化的特征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因此,长子成为许多作家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选择的形象载体,长子形象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高觉新、祁瑞宣和孙少安就是其中的三个典型. 相似文献
6.
崔国军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2):7-9
《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思想界文化反思湖流中涌现出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具有丰厚的内蕴,批评家们对其内蕴进行了多方面阐释。本文从对20世纪中国小说传统长子形象进行颠覆的角度来研究,通过对白孝文、鹿兆鹏、黑娃三个长子形象的分析,得出《白鹿原》是传统长子形象的颠覆之原。 相似文献
7.
8.
隋清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中国现代作家在文学文本中演泽反封建的历史性斗争时,将封建大家庭的长子定位为“囿于家”的“家庭的长子”,而让幼子在反封建斗争中勇往直前,成为“冲出家”的当之无愧的“历史的长子”。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曾定都山西长子的西燕政权历7帝共计11年。西燕建都长子主要由其政权的流动性特点、淝水之战后的政治格局以及上党盆地的地理形势和长子的战略地位等诸多因素所决定。长子东依太行山,逾太行八陉之南四陉通河北、河南,西靠太岳山,越乌岭关达临汾、河东;南过黄河联中原洛阳;北通晋阳接雁门、云中,历来为上党地区战略要地,从传说尧封其长子丹朱而命名,到春秋为上党乃至中国北方战略要地,战国赵、魏、韩三国在此置郡,秦设上党郡,两汉为上党郡治所,直至西燕为都9年,对中国北方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在中国古代社会,采用哪种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是关系到家族(国家)的兴乱安危的大事."嫡长子"继承制因其便于操作等优点而被各代王朝视为正统的传承制.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着无法保证继承人素质的缺点,在斗争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可能导致家族(国家)的灭亡.本文试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卿族赵衰、赵盾挑选继承人的对比分析来讨论"嫡长子"继承制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2.
巴金的创作塑造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有化意味的当属封建家庭中的长、幼子形象。本试从这二个人物形象中探讨其思想中对传统化的无意识接纳和秉承,并在这种联系中探讨其人物的化意味。 相似文献
13.
14.
高照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27-30
文章认为,除了作者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融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于一体的技巧之外,《孽子》的成功主要还在于作者以娴熟的笔法表现了男同性恋者群体的生存状态及其心路历程这一主题,同时从侧面反映了以父权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林早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24(1):9-13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脱离不了挑战与应战的悲剧性命运,必然要遭受黑格尔所谓的“否定”阶段才能走向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面对“否定”——这种宿命的悲剧性,黑格尔以乐观理性主义为支撑,指引我们向前看,看得更远,看到那个“否定之否定”带来的美丽新世界。肉体可以毁灭,但精神可以不死,人类正是凭借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才从远古走到今天。 相似文献
16.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雷雨>并非宿命,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在周朴园与侍萍等人中得以演绎. 相似文献
17.
王雪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64-67
本文重在借曹雪芹的女性视角,以宝钗为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渊源,论证宝钗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对社会现实价值追求的务实人生观,并以此为基点探析中国古代知识女性独特的生命特质以及价值追求的曲折性。论文也兼论了作者寄寓在钗黛形象上的人生理想及其破灭根源,进而揭示传统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郭秀琴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3(1):24-26
萧红小说中悲剧意识的深厚意蕴不只表现在多层面上的悲剧性感悟,更突出呈现为对生命悲剧的不屈抗争和执着超越意志。因而对民族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和对人生理想形式的追求成为她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李蕾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1):47-49
《平凡的世界》包括了丰富的悲剧内容,并且其本身又超越了传统的悲剧创作。在那个人们迫切追求个性解放, 渴望人类真情的特殊时代,《平凡的世界》中人性的悲剧美,以及在这个特殊悲剧中显示出来的独具魅力的人性美,对整个时代都具有开拓和引领的重大意义。笔者将从审美的视角重新审视《平凡的世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莎日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6-59,64
燕梦卿和李纨分别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林兰香》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虽然二人在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性格才情不同,但人生境遇却颇多相似之处。“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她们的人生均以悲剧收场。然而由于二书作者的思想寄寓有别,使得两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