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纳是彝族现当代第一位女小说家。她以其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细腻易感的女性心理、曲折坎坷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创作了题材广泛的系列小说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其小说对彝族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必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时期云南彝族文学为背景,以文学人类学、符号学理论为特殊视角,深度探讨了新时期云南彝族小说创作的艺术缺憾,认为彝族作家的创作风格大多还在“李乔模式”上徘徊,国内外著名的大家尚未出现,摹仿情结、游戏情结和考古学思维情结是彝族作家创作中的三大障碍,彝族作家只有在观念、形式、美学风格上取得质的突破,才能有所超越,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3.
王飞  王翼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15-119
清末民初时期是小说翻译创作最繁荣时期,经历了翻译小说的繁荣到创作小说的繁荣两个阶段。小说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体裁,其创作手法、体裁、文体等在翻译小说的影响下日益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纪昀的小说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小说体例和小说虚构是其小说观的两个主要方面。纪昀对小说体例要求甚严.同时纪昀并没有把传奇小说排除出小说的范围。纪昀认为虚构是小说和史书的重要区别,他允许小说中存在虚构。但与当时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高度发展相比,纪昀的小说观是保守和落后的。尽管如此,纪昀的小说作品《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差距是由两种不同的小说体例的差别决定的,而不应归于其落后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5.
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波及法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几乎各个领域,其触角甚至延伸至21世纪。作为其运动形式之一,小说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超现实主义作家们采用各种手法,诸如自动写作、探索潜意识等,把小说创作看作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个必要方面,看作是追求超现实主义境界的有效手段。本文力图挖掘这种小说手段的实现方式,并探讨文学超越生活的超现实主义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6.
左拉的《实验小说论》围绕"实验"展开,主张小说家运用实验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对小说进行实验,通过类比的方式构建实验小说。"实验小说"实际上是"小说的实验",是对小说在创作观念、叙事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更新。"实验小说"实现了科学理性与文学诗性的融合,其核心理念在于寻求文学创作与客观现实之间新的契合点。《实验小说论》作为左拉自然主义小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但"实验小说"作为一种新的小说观念,为当时及以后的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从小说创作与绘画艺术的联系的新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的某些审美特质;认为其小说创作融注了中国画特别是其文人画的创作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神似,二是境中有我,三是笔墨情趣。文章并从作家的绘画修养、个性情趣、哲学意兴等三个方面,揭示了汪曾祺小说创作之所以能融注中国画的传统精神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专题论述赵树理小说创作语言艺术特色中的主要方面:大众化风格。文章先对赵树理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环境、代表作做了一个简要概括,扼要指出形成赵树理小说创作语言大众化风格的原因,然后从四大方面论述其语言大众化风格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文章从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语言三方面与五四以来的小说和传统章回小说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创作突破了一般的小说模式和传统的欣赏习惯,她以画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创作对象,把绘画的运思方式和构图技法用于小说的结构布局、形象描绘、空白设计、色彩运用等方面,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独特美感。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主义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创作过程中表现出过渡性并呈现出反叛性特征。其一,反叛经典现实主义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只注重个体的或细节的真实。其二,新写实主义小说反叛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拒绝作者主观情感介入。其三,新写实主义小说反叛传统悲剧观念,注重发掘人物个体性格因素对其命运的影响。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不足之处是:淡化了文学的社会价值观念;人物失去了典型意义;小说创作流于自然主义的描写倾向。新写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是回归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1.
以大量原始的彝族文献和鲜活的现实民俗为养料,以彝族和其他民族关系流变史为主线,通过条分缕析的历史勾勒和整体的理性关照,探寻彝族传统道德在原始社会时期、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南诏时期、元明清时期发展轨迹,挖掘彝族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楚雄彝人古镇近年来不断吸引游客,在进一步挖掘整合其旅游资源过程中,开展彝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具备较好的可行性,这也是传承和发展彝族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彝族传统体育和楚雄彝人古镇旅游的融入渠道中,当地政府、平台、人才的构建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彝族民居文化丰富多彩,他们在与自然的同化顺应过程中,形成了适合自己生存空间的一整套独特的建筑观念系统、建筑形制和建筑技艺,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彝族民居是彝族文化中重要的物质文化符号,沉淀着彝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彝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统一载体。  相似文献   

14.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时期的教育形式多样,既有传统教育,又有非传统教育即汉文化教育,尤其是汉文化教育在明朝以来发展迅速。奢香夫人及毕节地区其他土司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汉文化教育,彝汉文化的交流加强,促进了毕节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小说精神是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东西。昆德拉认为小说精神是小说的灵魂,与科学哲学、道德和意识形态判断、历史和时尚等方面存在相异与交叉;小说精神是开放的,骑墙的,自由的,创新的,历史的,坚守的。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取向,结合凉山州彝汉双语预科语文课程阅读与写作两大教学板块,以语文美育与这部分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建设为研究内容,从当代彝文文学、彝族汉语作家文学、多民族/国别文学的审美阅读、写作四个方面,指出语文美育对凉山州彝汉双语预科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建设的作用:延续与重塑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文学民族性与文化共同体的“中”“和”、培育人类情怀和世界胸怀、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物态化。由审美心理结构促进文化心理结构的整体发展,使之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7.
彝族南部方言区不同称谓不同支系的服饰具有不同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对彝族该方言区的服饰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的地方性彝族史诗中鹿形象的呈现,揭示彝族的多样性。尽管这些形象和名称对于局外人可能具有完备的意思,但是作为一个民族集团,彝族对其却有着独特的理解。正是就这种意义而言,彝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互之中建立了自身的民族认同。因此,通过对口述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分析以理解这个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云南彝族简介,云南彝族传统美德的形象显现-彝族文学,云南彝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贵州彝族文学的分类及分期,特别是分期的特殊性,是由贵州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与已经出版的彝族文学史的分期不同,贵州彝族文学史可以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现当代几个时期。在研究贵州彝族古代民间文学的时候,文本的选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