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转型期,胡适先生无疑是这场运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先生积极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成为中国用白话进行文学翻译和创造的第一人。本文将从胡适先生对中文古典诗歌的英文翻译,及胡适先生在美留学时的英文写作入手,深入探讨胡适先生的英文翻译及英文写作对其白话文语言观及白话诗学形成的影响,从而揭示深受中国古典诗学规范影响的胡适先生形成白话诗学规范的原因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胡适,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自191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后,他一生共被授予了35个荣誉博士学位,可见其读书之博、之杂。胡适先生读书有“三好”。  相似文献   

3.
马莉 《初中生》2005,(11M):27-27
胡适,我国新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自191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后,他一生共被授予了35个荣誉博士学位,可见其读书之博、之杂。胡适先生读书有“三好”。  相似文献   

4.
早在1981年,许渊冲先生就提出文学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后来,他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结合他先前提出的“三之”说,提出了“优势竞赛论”。本文将结合培根Of Studies(《论读书》)由曹明伦和王佐良先生所作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拟证明译者在文学翻译总是一种发挥译语的优势与原文的“竞赛”。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诗发轫于翻译诗歌已是学界的共识,且不说作为白话新诗第一人的胡适依靠译诗《关不住了》来宣告新诗成立的“新纪元”,单是梁实秋“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一说,便足以道出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不同寻常的因缘。  相似文献   

6.
做人的成本     
著名学者陈之藩在青年时,胡适先生给了他一张400美元的支票,资助他到美国留学。陈之藩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适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给陈之藩写了回信:“之藩兄:谢谢你的来信和支票.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去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上胡适是个人们争议较大的人物。因为他主张向西方学习,有人曾说他是“全盘西化”。然而,当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带到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认真玩味胡适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们便会深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胡适先生并非是那些人所指的“拿来主义”!他的主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所发出的句句感言是充满理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8.
胡适晚年,翻书读文,谈笑闲聊,最喜欢“咬文嚼字”,说其成癖,当不为过。胡颂平《胡话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记录甚多,几乎俯拾皆是。一代大学者认真学问,可见一斑。胡适多次谈到文章的“通”与“不通”,认为做文章“先要把句子做通”,“通就是通达”。他常常指出古人诗文中的不通。苏轼的词《临江仙》有“家童鼻息已雷鸣”一句,胡适说:“儿童是没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决不可用雷鸣二字。这就是说得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明确了胡适先生“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主要内容;其次提出了胡适先生“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价值意义;最后思考了胡适先生“健全的个人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5月10日 晴 今天,我怀着好奇心读了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一文,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凡事都只要求差不多的人,就连生命他也只要求差不多。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3)
胡适曾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文中云:“中国最有名的人物姓差,名不多,各省各县各村人氏。”差不多先生办事只求“差不多”。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说“红糖白糖差不多”。河北西边是山西,他当成陕西,别人纠正,他说  相似文献   

12.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言了。  相似文献   

13.
四字诀     
宋人有一则笔记,被胡适先生在演讲中一再使用。他谈做官,会讲这则笔记。他讲治学,也会讲这则笔记。我读了胡适先生一本书,最后记下这则笔记:
  少年进士问同乡老前辈:“做官有什么秘诀?”前辈答:“做官要勤、谨、和、缓。”后人把这则笔记,称为做官四字诀。  相似文献   

14.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且称其为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中就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译德、诗歌翻译、翻译对中文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先生的观点多属随感而发,且皆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内尚无人作文对其予以总结描述,故而对其作一基本梳理,以彰显其要。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一生有三多:博士帽多、著作多、笔名多。一、“胡适”一名的来历胡适原名洪骍,这是他的排行名。按“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的排行顺序,胡适恰好是“洪”字辈,所以取排行名为洪骍。他以“骍”为笔名于1908年11月24日在《竞业旬报》第34期上发表《对于中国公学风潮之感言》一文。1905年下半年,15岁的胡适在上海私立澄衷学堂读书,国文老师杨千里选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作教材,向学生讲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道理。胡适选取“适者生存”之“适”为名,以“适之”为表字,并以“适之”为笔名,在《竞业旬报》第5  相似文献   

16.
胡适曾提出了追求直译,以达到“善译”的翻译思想。《老洛伯》是胡适翻译的第一首白话诗,标志着白话诗的开端。文章将以胡适的翻译思想为基础,结合王宏印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中所提出的“文学翻译批评”。从语言因素、思维倾向、文化张力、文体对应、风格类型、审美趣味六方面对胡适译作《老洛伯》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出翻译手法和译作的特点与风格,发现其长处以及有待润色的地方,对以后的白话诗翻译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胡适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他运用考据学的方法对早期祥宗历史从人物、禅法、宗旨到祖统等重大问题,都提出了不同传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高健先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翻译家,尤以翻译风格见长,其译作精致周到、隽美考究、纯净圆熟。与此同时,先生在风格翻译理论方面的论述也颇有见地。借助高先生在《美国散文选》中的译例,从句式安排、词汇选用等方面探讨先生的“风格观”,以及他在散文风格传译上的特点,可以看出先生在“忠实原作内容,发挥译语优势”上的功力和他的译作所焕发出的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19.
十四行体(Sonnet)是欧洲传统的抒情诗体之一,我国诗人从本世纪初将它移植到中国。在移植过程中除了直接用“Sonnet”加以命名外,还采用了若干中文译名。最早给予Sonnet中文译名的是胡适。他在1914年12月22日为纪念世界学生会成立10周年写的英文十四行诗后,将Sonnet译为“桑纳”体(见《胡适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3页)。最早将Son-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教育家》2004,(3):62-62
山西作家韩石山对鲁迅和胡适有一个评价:“读鲁迅长脾气,读胡适长学问”。鲁迅的骨头硬,脾气大嫉恶如仇,眼里不揉沙子,大家都承认;但是鲁迅的学问何尝不是天下一流,他的国、诗词、小说研究、翻译、考古甚至书法,都是独步一时,随便拿出一项都可以当教授、当博导。如果光有大脾气而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