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铁芳 《江苏教育》2008,(13):92-93
2006年3月2日.坐在外面晒太阳。忽然想起许久没有给在乡下的母亲打个电话。拨通手机,里面传来母亲温暖而哀伤的声音:“铁芳,我想你呢。你还好不?”听到母亲一句“我想你”,老大不小的我马上眼泪潸然而下。因为我经常睡不好觉。母亲随后就问:“你现在睡得好不?”尽管我还是有些失眠,但我马上克制自己,佯笑着说:“我现在睡得好多了,这段时间我还胖了几斤。妈.不用担心。”妈妈听了我的回答,少许有些开心。说了几句,妈妈就说:“你忙,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五册《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开头第二句说道:“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我认为这个句子有提出来商榷的必要。“我爱……特别是……”这一类句子,我以为后一分句加上的“特别”这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是应该在上一句中心意思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具体的内容进一步加以突出、强调的,但它仍要承接上一句话的中心意思说下去。即上一句说“我爱……”,下一句则要承接“爱”这个中心说“特别是爱……”象这一句话,上一句说“我爱我母亲”,下一句加上“特别”便应该以“爱母亲”为基础承接这个意思这样说:“特别是爱母亲一生勤劳俭朴(或用“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之类的文字)的高贵品质。”可是课文里的这句话虽然在下一句里  相似文献   

3.
一、调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看上去,这话只是告诉了我们:谁,在田野散步。若真是这样,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置”就可以调换,因为调换后的句子也同样能反映出这一内容。而实际上,原句一经改变,它就不能再现生活: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2.是“我”陪伴着“我的母亲”,不是“我的母亲”陪伴着“我”;是“我的妻子”带着“我的儿子”,不是“我的儿子”带着“我的妻子”。所以,在田野里散步的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是有序生活的再现。生活为何要安排得…  相似文献   

4.
“妈,我回来了。”每次一回到家,开头的总是这一句。然后便听到伴随着母亲急促的脚步声而来的她的声音:“回来了?放几天假?”“两天。”结束了简短的对话,我便放下身上沉重的书包和母亲拉起了家常。  相似文献   

5.
在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就后一分句而言,是一个双宾句。如果将其压缩一下,其主干为:她教给我知识和党总。显然,‘“知识”可以“教给”,可“意志”尽能“教给”的吗?“意法”,指的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就像一个人的“能力”或“品质”一样,只能在生活中加以锻炼或培养,是无法“教给”的。因此,“教给”和“意志”搭配不当。“意志”是“教给”的吗?──《回忆我的母亲》中一处语病@马奎春  相似文献   

6.
翁秀美 《老年教育》2010,(12):35-35
自打我记事起,一家人吃饭时,父亲盛的第一碗饭必先端给母亲,然后再给自己盛。若尝着哪样菜好吃,总要夹点给母亲,说:“这菜好,你多吃点。”等母亲碗里的饭快没有了,父亲会轻声问一句:“再添点?”母亲摇摇头说饱了。父亲就劝道:“那,来碗汤吧,你喜欢的丝瓜汤。”母亲把碗递过去,父亲舀了汤放在母亲面前。母亲也不谦让,坦然接受。  相似文献   

7.
父爱如山     
不知何时,父亲成为我文章中赞美的对象,而母亲却很少提起。并不是说母亲不疼我,其实父亲打我时,手下一点儿也不念及“父子之情”。“儿是娘的心头肉”,母亲很少打我,顶多是大骂几句。  相似文献   

8.
刘会然 《师道》2008,(3):58-58
倘若要我说出母亲的种种好处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母亲的“痴”。 “你母亲真的很痴”,这是我多年来听到的,村上邻居们对母亲最多的一句评价。 母亲真的很“痴”。尽管母亲是一位最普通的面朝黄士背朝天的乡村劳动妇女,她识字不多,许多大道理不懂,但在她认为“有理”的份上,母亲却坚持她的痴劲。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训诫     
小时候,对母亲喋喋不休的训诫真可谓“深恶痛绝”。挨训时,常常想从被子里扯出一撮棉花来塞耳朵,而当我考入了重点中学时,我又从心底感激着母亲当年的训诫了。 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 :“没学会走,就想学跑?”那时我一点都不懂量力而行,母亲就教导我要一步一步来,还说:“基础不打好,麻烦在后头!” 看见邻家孩子拿别人家的鸡蛋去换糖果吃,我微有羡慕之意,母亲声色俱厉告诫:“幼时偷针,长大偷金。你若这样,决不轻饶。”有如此严厉的母亲时时监督,我哪有那个胆?小时偶尔有个错,总是被恨铁不成钢的母亲一句“人看极…  相似文献   

10.
勉励     
“你会,而且做得很好。”这是一句母亲勉励我的话。母亲曾经告诉我,我学走路的时候,摇摇摆摆地要跌倒,而且不肯再走。她在旁边说了一句:“你会走哇!走得真好!”于是我就一溜歪斜地走着,从屋子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没有跌倒。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我一步步地走上去。母亲在旁边不停地说:“你会,你会读书,读得多好哇!”于是我没有停顿,也不跌倒,走上前去。如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想起母亲的这句“你会,而且做得很好”,我就勇往直前去完成。勉励!美@魏讷  相似文献   

11.
啥时再回家     
大年初六的早上,我又背起自己的包准备上路了。母亲站在路口,不转眼地看着我,嗫嚅嘴唇。半晌,她用颤抖的声音问我:“孩子,啥时再回家?”母亲这句我听了许多次的问话,却让我一下子不知怎么回答。  相似文献   

12.
清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辞助兴。纪晓岚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这时,纪晓岚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众人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接着纪晓岚高声念出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座宾客哑然失色,只听纪晓岚又念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拍手叫好。  相似文献   

13.
那是我第一次向母亲要钱——我想买一双回力鞋。尽管我说出了口,但我依然能感觉到声音在颤抖。我的心仿佛也跳到了嗓子眼,当那句话只说了半句时,我就有些后悔,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说清了所要表达的内容。母亲正在纳鞋,她看到我这意外的表现起初有些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母亲说:“是呀,是该给你买一双鞋了。”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把《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第六段第一句定为中心句。我认为不妥。此段共十一句。第(2)句,按一般习惯,先说“祖父”,说明第一句的“勤劳的家庭”。第(3)句说“祖母”,总体上体现“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着重突出...  相似文献   

15.
母亲打电话来,让我今天赶回去。是父母有事,还是他?儿子两岁时,被医院检查出患了自闭症。婆婆知道后,对我说:“这病不好治,你们还年轻。小毛这样,在乡下生活比较好……”我说了句“不”,婆婆没再说话。  相似文献   

16.
倒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格,一般的解释是:颠倒正常的文法顺序,以强调句子中的某些部分。《诗歌词典》举例说,如“‘地球,我的母亲 !’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按平常的习惯顺序,这一句为‘我的母亲——地球’或‘地球是我的母亲’。把地球放在前面,突出表达作者对地球的‘深恩’”。比较典型的例子如艾青的诗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脍炙人口的句子。在现代诗歌里,像这样“倒装”的语言是很常见的,比如什么“希望的绿色”呀、“爱情的美丽”呀、“人生的壮阔”呀等等。从语法上讲,确实是一种叫做定语后置的“倒装”,然…  相似文献   

17.
“啊,这个人就是娘”、“世上只有妈妈好”、“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这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谣都是在赞美那伟大的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行千里母担忧”、“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这一句句优美动听  相似文献   

18.
小太阳     
那一天,我觉得我长大了,可以面对一切了。于是,我问母亲:“生活可以改变吗?命运可以改变吗?”母亲愕然,仿佛我是数千年前的木乃伊。盯了我大半天后,母亲才慢慢地说:“哦……”犹如恶梦初醒。揉了一揉眼睛,再次审视着我。 “妈,你没明白吗?”我再次发问。 我想让母亲意识到我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物,而非木乃伊。 “你……你说啥?”母亲疑惑地望着我。 “我的意思是,我想改变生活,改变命运,走出这穷山镇。我想上高中……”我终于咕哝了一句。 母亲怔了一下,很快恢复了平静。  相似文献   

19.
我的“最”     
我最难忘的一句话 小时候,第一次去买橘子,出门前,母亲仔细教我要如何挑选好的橘子.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最后叮嘱的一句:“要留些好的给别人。不要全挑光了。”这句话,让我受用一辈子。  相似文献   

20.
当我颤颤巍巍地将汤碗端到饭桌上时,母亲微笑地说了一句“谢谢你”,我第一次感觉到劳动的快乐,于是我变得勤劳。当我用生疏的手法将衣服烫好,放到父亲的面前时,父亲微笑着说了一句“谢谢你”,我第一次感到成功的快慰,于是我变得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