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鹏 《军事记者》2006,(6):22-23
《空军报》2002年1月29日一版头条刊登的通讯《龙世雄踏上探亲路》,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受到基层官兵的交口称赞。几年后,本文编辑就这篇稿件“出笼”的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反刍。这是一篇差点“流产”的稿件,由于编辑随机捕捉到新闻线索,并紧追不放、精工细做,进行再创作,才使一条很容易“擦肩而过”的新闻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2.
所谓推出最抢眼的新闻点就是要在财经新闻中把读者最想知道的、新闻最具吸引力的信息要素筛选出来并加以强势表达。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会议报道目前存在的样式程式化,写法平淡等问题,提出要抓住会议新闻点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新闻传播业界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长期脱离新闻一线采访实践的编辑在指导记者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的稿件也大加斧砍,常常使原本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丧失价值与鲜活性。  相似文献   

5.
成就性报道如何与时俱进,做到“成就年年报,年年出新招”?挖掘成就性报道的“潜在新闻点”,是我们把握成就性报道出新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主题是什么?它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新闻主题是报道的核心内容,只有确定了报道主题才能围绕其建造起报道的结构,编织进报道的素材,展开报道的思路。要选准主题首先要选准角度,即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侧重点。选准角度,需要记者对采集到的素材理解和辨别事物的能力。主题与角度是对立的统一体。新闻主题好比金矿石,含金量再高,假如不经过一番提炼,只能算是一块矿石。新闻素材只有经过作者的认真分析、缜密思考(这里包含着对事物了解的程度,掌  相似文献   

7.
秦超 《军事记者》2008,(12):46-47
他是中国两大知名学府——清华、北大的高才生,文理兼优,却矢志成为一名报人;慧眼独具,笔下精品报道频出,却每天都觉得脚下的新闻之路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8.
陈国权 《传媒》2017,(8):12-13
在新闻素材中寻找新闻点,并将新闻点做到标题中去,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个热词成为一些媒体人,特别是一些新媒体人在做标题时最强调的,那就是"爆点",所谓的"爆点"就是能使新闻刊播之后能够"像炸弹一样嘭的一声爆炸"的新闻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矛盾点""敏感点",甚至还有生造新闻点。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内容要来源于基层生活,要反映出民众的心声,这样的新闻才会更具真实性,有更大的报道价值。因此需要电视台记者深入基层进行取景、取材,采访内容要紧紧围绕基层群众展开,坚持走群众路线,只有采用走基层形式的报道,才能促使电视台制作出的节目收视率更高。本文就电视台记者走基层亲身蹲点采访报道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夏慧庆 《视听纵横》2005,(4):114-115
几年前,在一次土地管理宣传月中,根据上级意见,我们龙游县广播电台专门开辟了《土地与法制》专栏。我作为记,历时十多天,对全县21个乡镇进行了巡回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11.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因此,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2.
2007年4月,湖南怀化日报社开展了一次“周边市州行”大型异地采访活动,作为一名参与记者,笔者对这次异地采访经历至今难忘;而采访报道引发的反响,不少读者至今仍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3.
曹林 《青年记者》2021,(17):27-30
周科,新华社记者,深圳支社副社长,2010年拍摄的"春运母亲"感动中国,成为春运史上最动人的瞬间之一,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周科一直关心这位母亲的命运,遗憾当年没有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在众多网民和关注者不断发来的相关信息里,周科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春运时终于找到了这位母亲。随后,他推出的特稿"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11年后找到了!"(以下简称"‘春运母亲’找到了")再成刷屏之作,"泪洒"社交媒体,成为记录11年间中国变化和普通人命运变迁的新闻代表作。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新闻战线的新兵,刚到报社时常常为找不到新闻线索,写不出新闻而发愁。原因是:老记者们都有自己的关系户和联系单位,手里天天攥着一大把一大把的新闻线索。特别是那些“大腕”记者,报纸上的显要位置好像是他们“承包”了似的,天天都是他们写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实践》2008,(7):20-26
"兵能往,吾亦能往"。天崩地裂,共赴国难。浙江媒体各路记者赶赴震区前线采访报道,担当巨灾之下的责任和使命,经受艰难困苦的磨难和洗礼,激发了对事业、对人生、对理想的深邃思考。本刊上期发出开辟"抗震救灾感言墙"征稿预告后,不少从震区前线采访归来的记者陆续来稿,把大灾大难之后的大彻大悟,凝聚成为一段"百字文"的浓情感言:或感悟灾难,或感叹人生,或抒怀寄语,或自励前行。一篇篇亲历感言,情感凝练,哲理隽永。细细品来,有如当代媒体人职业责任和专业精神的座右铭,也是新闻从业者磨砺自省和奋斗历练的箴言录。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籍记者看河北”专题采访报道活动圆满结束了,作为河北台记者,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从11月19号到24号,六天的接触与沟通,六天的同吃同住同工作,六天的同甘共苦,我们从国际台、从外籍记者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感触了很多……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受到人们关注,常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采访报道突发事件,记者要行动迅速、主动出击,同时还应掌控好情绪,沉着理性,学会“冷处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经常参加会议的政务报道记者,很少有时间深入一线采访,还能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呢?我的切身体会是:只要做个有心人,同样能采写出鲜活新闻。这里关键是看你有没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像闪光的金子往往隐藏在粗糙的沙子里面,好新  相似文献   

20.
金立平 《新闻世界》2009,(11):18-18
“农口谁去跑?”记者部周主任连问了两声都无人应答。当周主任环视的目光扫到我这个“新兵”时,我勉强地应道“我去跑吧!” 这是三年前我刚刚分到记者部分领采访部门的情形。实话实说,我当时打心眼里不喜欢跑农口,受“常规”影响,周围同事都热衷去跑“财经口”、“政法口”、“文教卫口”、“国企口”等等,认为这些“口”新闻点多,实惠也多,“跑”起来也觉得很体面、很风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