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总体要求,坚持以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同世界各国互容、互鉴、互通,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其核心要义在于,以教育开放宣示国家开放、以教育开放推进人文交流、以教育开放塑造文明新形态、以教育开放培养创新人才。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布局结构更加优化,留学工作创新发展内涵提升,服务人才培养能力更强,人文交流愈加丰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更加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宋一 《天中学刊》2008,23(3):126-128
全球化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各国和民族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和整合,日益拓展和加深相互关系的过程,也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和人类文明的新转机。从文明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看,全球化显示了三种文明的并存与互动。在文明视阈下,把握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以全球为基点,加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增加国家安全意识;以文化交流为基础,加强文明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3.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有智慧的生物,只有人类才创造出了如此璀璨的文明。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出现,则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可是,当我们打开人类文明史,回顾数千年来世界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嬗变和演进时,却发现其中遵循的依然是动物界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世界历史上,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甚至国家联盟与国家联盟之间的争斗、冲寒,以致大规模的战争历历在目,绵延数千年。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民族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已成为全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广大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可见,多民族的实际国情,给我们带来的不是负担,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所称的中华民族,并非是某一个民族,而是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交融的共同体;我们所言的中华文明,也并非是某一个民族的文明,而是56个华夏子女所创造的集体智慧。可以说,正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才铸就了我国文明的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才能够保障我国历史的悠久绵长、持续向前。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某一族群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历史、民族性格等要素的直接体现。文化与语言之间,是一种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定的民族文化衍生出相应的民族语言,而一定的民族语言又会激发、重构、革新出相应的民族文化。从这一视角来看,保持语言的多样性,也就保留了民族记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进而实现人类文明的生态多元、相互砥砺、持续跃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具有多方面功能,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是由少数人占有的,文化大众化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与结果,科学技术是文化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包含着民族文化的公共化,社会主义文化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性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回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新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文化使命,以“‘双百’‘二为’‘两创’‘两个结合’和‘七个着力’”为通达路径,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为后发展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为推动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诠释了中国答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丰富世界文明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2023年10月7—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育人才、传播文化、赓续文明的重要使命,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文化创新创造中走在前、作表率,以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断,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成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国历届领导人的生态理念、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批判理论为其理论渊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现实威胁、国内主要矛盾及生态领域的新变化催发的现实诉求、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客观昭示为其现实基础。从逻辑主线看,人民至上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主线,答“为何建设生态文明”之问、表“讲政治、重民生”之态、遵“六个重大”之则。从价值指向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的理论价值、为世界各国的生态建设贡献中国方案的实践价值、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提供中国范式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命题,指明了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诉求。理解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溯源、理论进路、现实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担负起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历史溯源来看,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主体性和历史传承性。从理论进路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接续探索。从现实意义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谱写社会主义文明新篇章的科学路径,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0.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立场,继承了中华民族和合文明观的文化基因,賡续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生动实践,回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其丰富的内容体系蕴含着释放文明正能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论、坚持平等对话与僭越文明优越论相统一的立场论、尊重文明多样性与促进文化认同相统一的方法论、秉持和而不同与文化自觉相统一的关系论,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治愈各种“文明病”开出了中国处方。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应积极践行多边主义、搭建文明交流平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重文明传承发展,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打破阻碍文明友好往来的壁垒隔阂,彰显人类文明的包容属性,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和谐共存、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理论具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关系,人类解放理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解放理论的实践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消灭了阶级压迫和剥削,人民实现了彻底的政治解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政治前提;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了经济解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精神力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意义重大,标志着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超越了以往的阶级文明。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基本遵循与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论述从内容上看,包括建立相互协商,相互理解,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营造相互信任、共建和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谐包容,开放创新的“文明交流”;共建顺应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体系”等五个方面。从理论特性上看,表现为平等性、共赢性、包容性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有助于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共建持久和平、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既符合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明。在价值问题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包含体现人类普遍原则和理想追求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于“普世价值”秉承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和文明终结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承文明平等、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和谐共生文明论,是以承认和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为基础,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人类文明的价值理想,又肯定它在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全人类共同价值要求在解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问题上,应当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商共建美丽和谐世界。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坚持的和谐共生文明论与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在纵横联系中演进的,有联系就有比较。不同区域的文明是在相互比较中撞击、吸收、提纯、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人们思维有纵横比较的习性。“虎踞龙蟠今胜昔”是纵向比较,近百年来我们落后于西方,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古今比较,横向比较是同一时期,大到民族、国家、地区,小到单位、家庭、个人间的比较。古往今来,人们为了比较,各呈其能,争奇斗艳,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一、中外比较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欧洲还在沉睡时,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辉煌的东方文明,成为举世公认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讲解中国古代史…  相似文献   

15.
何瑛 《留学生》2014,(23):1-1
正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诉说着历史上中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感人故事。如今,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古老文明再次彰显魅力,中国和周边乃至世界各国人民正在放飞追求共同繁荣发展的梦想。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9月和10月推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新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大命题,并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和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新形态,其内在的前提是通过溯源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探索和回应这一新形态形成的现实原因;内在地呈现出一个以保障人权为首要目的、以新发展理念为现实引领、以“五个文明”有机统一为内涵的新形态图景;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以续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当前,伴随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译介与异域传播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助推中华文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由教育名家、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所著《许渊冲英译白居易诗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5月版)即为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选取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为译介评骘对象,进一步阐释唐诗在异质文化中的翻译策略与意境传达,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可资镜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为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提供思想参照。从“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历史哲学观点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以资本运行逻辑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文明的实践超越与理论扬弃,打破了以西方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终结模式的历史偏见,创造出了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物质与精神间关系的更为合理的人类文明演进方向。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包含五大文明体系在内的整体性文明;其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并最终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式文明;其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而创造出的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径,并为人类文明的现代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精髓、要义和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初心和使命,主动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坚持主权平等、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等五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世界历史理论以唯物史观进行叙事,探索人的自由解放与人类历史进行世界性、整体性转向的关系,显示出对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深刻诠释,预判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元动力与制度规定,阐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正当性、非整体性,揭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融合样式与延展边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历程与世界历史的兴发紧密相关。以世界历史理论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的是整体视域下的部分比较思维,具体着眼点在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文明并存的事实、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映照的现状,能够解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项具有世界历史性的创举和真正的勋业,其作用超越了种族界限与疆域藩篱:深化世界历史理论实践上的同一性,提升现代性危机解决与世界历史存续的可能性,顺推世界历史的转向并进入全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