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1989年《中国语文》第5期张标《屦、履考》提出质疑。张标认为汉代以后“履”并没有完全取代“屦”,以屦为屦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认为汉代已经完成了“履”取代“屦”的过渡,履已取代屦,偶尔有“屦”出现则是引用古人的典籍或成语。  相似文献   

2.
先秦婚俗中的履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说苑.修文篇》中有关先秦亲迎礼仪式的记载中提到了“取一两屦以履女”的行为,这种行为无疑具有某种含义,而此含义的确定又取决于使亲迎这一礼仪系统整体得以产生并运作的指导观念。由相关的文献记载来看,两周时代的亲迎礼是以“妇顺”观念为核心而展开的;同时,“屦”、“履”、“葛屦”等物象本身就包含着“柔”、“顺”之意。因此,先秦亲迎礼中“取一两屦以履女”的行为是妇顺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战国以前,"屦"和"履"不同义;战国以后,二者同义。"履"对"屦"的替换起始于战国时期,完成于西汉时期,二者演变的原因与社会发展有关。此后的"屦"逐渐退出常用词领域,虽然在文献中仍有些许的用例,但已具有了古词语的性质。大约到了唐代,"履"的常用词地位又被"鞋"取代。  相似文献   

4.
由于观念与认识的不同,对《诗经》中的作品《葛屦》出现一些不一致的看法本文试通过对“葛屦”、“可”、“裳”、“要、”等词、句的分析和研究,对《葛屦》的主旨作出一个新的解释和判断。  相似文献   

5.
由于观念与认识的不同,对《诗经》中的作品《葛屦》出现一些不一致的看法,本文试通过对“葛屦”、“可”、“裳”、“要、等词、句的分析和研究,对《葛屦》的主旨作出一个新的解释和判断。  相似文献   

6.
古时所称“足衣”,有内外之分,既指鞋,也包括袜。汉代以前的鞋称为“屦”,是用丝、麻、草或皮等材料制成。一般百姓只能穿着草编的屦,即草鞋。草屦也作为丧服或罪人的刑服。比草屦稍好一些的是葛屦,即用葛藤纤维编织的鞋,是一般平民穿着的鞋。  相似文献   

7.
《齐风·南山》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风.南山》一诗,后人大都认为是一首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然此说是对“雄狐绥绥”兴义的误解。本文对“齐子”的身份进行了探讨,又从挖掘“南山”、“雄狐绥绥”、“葛屦五两,冠纟委双止”、“艺麻和析薪”的深层含义入手,从而证明这首诗与婚姻有关,是一位齐国诸侯亲自到鲁国定亲回家后,听说别人仍在追求自己的未婚妻而发感慨所作的诗。  相似文献   

8.
《诗经·魏风·葛屦》是一首姬周政权的卫道者宜扬贵族礼教的诗。它表达的观念是:人有贵贱之分,作为贵族.不能做违背礼教规定的事。其表现手法是“刺”。所谓“刺”,就是讥讽。就《葛屦》而言,主要就是采取比较间接的比较委宛的方式,对不赞成的事物表示批评和否定,让人感悟。其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构思,找准“切入点”,先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来反问,启发诱导,牵着听者(读者)的思想的“鼻子”,使之沿着自己(诗人)设定的思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朝前走,一个一个地想明白有关的事理,然后再描绘出一个优美动人的形象来,深深地打动对方,而不迎头痛击,径直表示对魏地习俗的不满,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下边,班门弄斧,随文做些肤浅的主观臆断的解  相似文献   

9.
近读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其中文选部分选有徐宏祖的《游天都》一文。文中有“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之句。句中“风钜”之“钼”,该书注释为:“钜:同‘巨’”。我以为这可能是一处笔误,此字注“同巨”,不尽妥当,应注为“通巨”,才较确切。因为,“巨”与“钜”在此属同音假借关系,或者称为通假字、通借字。 一般讲来,古汉语中同音假借字,通常用“某字通某字”来表达;古今字或同义后起字,通常用“某字同某字”表示;而异体字、繁简字则多用“某字之异体”、“某字之繁体”等形式表示。繁简字的意义、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在字形笔划上有繁简之别。“钜”、“巨”两字的本义不同,因此它们不属繁简字关系。  相似文献   

10.
履,《说文》云:“足所依也”。《方言》云:“朝鲜列水之间谓之邛角,南方江沔之间总谓之矗,梁益谓之屣或谓原,履其通语也。”通语,即当时的普通用语。除方言的差异外,不同时代履也有不同的名称,《说文通训定声》云:“古曰舄,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日鞲”。鞵为鞋的异体。据履的材料与式样的差异,可分为若干种类,草履,又称之为(?),营屦、菲屦、苞屦;麻履,又为绳履(麻绳织的鞋子)。屝,后称之为麻鞋;屐履,又为木屐、屐(?),或单称为屐;革履,又称为韦舄。鞍(鞋)、靴、(革少)、鞮、革鞜等,幼儿穿的又特称为靸;葛屦,葛布做成的鞋,葛是一种植物,纤维可织布,又称为苧蔴;丝履,有的释为以彩丝作装饰的履等等,真可谓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1.
释“捆”     
对于《孟子》中“捆屦”之“捆”的解释,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释为“叩椽”,一种释为“编织”,第三种将“叩椽”与“编织”合流。文章认为“捆”当释为“编织”义。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句式中,有两种与so有关的倒装结构,分别称为“全倒装句式”和“半倒装句式”,下面归纳如下,以便于记忆:一、结构区别全倒装结构为:so+助动词/be动词/情态动词+主语。例如:They eata lotofpotatoes.So do w e.半倒装结构为:so+主语+助动词/be动词/情态动词。例如:Itm ay be in yourinside pocket.So itis.二、意义区别全倒装结构表示对前面所述情况的肯定。半倒装结构则表示对前面事实的肯定,有“确实如此”之意。三、主语区别全倒装结构前后主语不是同一个“人”或“物”,而半倒装结构主语是同一个“人”或“物”。例如:Iw ached T…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新观测到两个中等质量黑洞的迹象。黑洞是一种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天体,在它强大的引力下,连光都无法逃逸。宇宙中已知的黑洞主要有超巨黑洞和小质量黑洞两类。“哈勃”的新观测结果为中等质量黑洞的存在提供了确切证明,使小质量黑洞与超巨黑洞之间有了联系。此外,这一发现还为解释黑洞特别是超巨黑洞的成因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4.
鲁人徙越(1)鲁人身(2)善织屦(3),妻善织缟(4),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5),而越人跣(6)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7)。以子之长,游(8)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9)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难点注解】(1)鲁人徙越:鲁人,鲁国人。徙:迁移。越: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浙江一带。(2)身:自己,本人。(3)屦:麻、葛等制鞋的原料。(4)缟:生绢,制帽子的原料。(5)屦为履之也:履,鞋,这里用作动词,做鞋。织屦是为了做鞋穿。(6)跣:赤脚。(7)被发:被同“披”,披散头发。(8)游:游历,这里指到外地谋生。(9)其…  相似文献   

15.
传统单一的写作命题往往有以下“痛结”:一是“教学评”不一致之痛,一是阅卷赋分易出偏差之痛。为改善这种状况,可将写作部分的考查“化大为小、化少为多”:通过“分解”,将一篇大作文变成1个大的写作任务和若干个小写作,称之为“1+N”;实施“分类”,“1”承载特定阶段写作能力的核心要求,“N”个小写作则分配到试卷其他不同板块中,进行不同类型的写作考查;强调“整合”,“N”要与其加入的板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是从这些板块自然“生长”出的写作。以2023年中考写作试题为例,分析与“1+N”命题有关联的“N选1”“1+1”“1+n”“1+N”四种典例,总结出“1+N”写作命题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一)祝贺这是在2003年元旦前夕,何老师在“小学教学研究”杂志上给大家出的一道祝贺趣题。上图○中“祝贺教师新年快乐”八个字分别代表12、13、14、15、16、17、18、19这八个数字,现在要使每个圆圈上五个数字的和都等于76。请你想一想,“祝”“贺”二字各代表什么数字?(二)各代表几的平方在下面的算式中,“小学教学研究好”七个汉字分别代表某数不同的平方,请您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它找出来,使算式成立。小2+学2+教2+学2+研2+究2+好2=2003(三)落选数字叶老师是《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的忠实读者,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而且提…  相似文献   

17.
1912年秋天,在当时算是数一数二的远洋巨轮“奥林匹克”号,正在波浪滔滔的大海中航行着。很凑巧,离这“漂浮的城市”100米左右的海面上,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同它几乎是平行地高速行驶着,像是要跟这个庞然大物赛个高低似的。忽然间,“豪克”号似乎是中了“魔”一样,突然调转  相似文献   

18.
在中考数学命题中,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常常故设“陷阱”.学生解题时,如果审题不严、思考不周就会误入“陷阱”.本文对求解中考“陷阱”题的一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供同学们学习参考.一、理解概念,越过“陷阱”命题者往往围绕数学概念设置“陷阱”,只要我们透彻理解了课本中的每个数学概念,就能灵活运用,越过“陷阱”. 例1 若二次根式a+b9a和a+8b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b的值是    .本题“陷阱”设在a+b9a不是最简二次根式.解 ∵a+b=2,∴a+b9a=3a+ba.由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知a+b=2,a=a+8b.解得a=2,b=0.∴ab=2…  相似文献   

19.
同黎明的到来一样,生命也在很多时候经历着巨痛的“破晓”,特别是当其受到压抑的时候。唐弢先生的这篇《破晓》,便以一位“孤独者”的长夜思索历程,深刻而独到地阐释了生命之“破晓”,读来生动可感,值得细细体味  相似文献   

20.
绘丹 《教师》2011,(19):98-98
我的朋友晓峰是一位电脑迷,电脑里有一个“同收站”,小图标是一个上开口的小箱子。电脑外,晓峰依样画葫芦,用硬纸板也做了一个上开口的小箱子,同样地为小箱子命名“回收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