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阅《新闻战线》2001年第12期中的《把一次出报变成连续出报──对21世纪中国晚报发展之路的思考》一文,作者胡方松先生着眼于从改革、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晚报的现实问题和思路对策,并认为晚报连续出报便可赢得新的竞争优势,文章不乏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然而,作为晚报界一员,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胡方松先生的观点,现就若干问题与其商榷。一孔之见,权作引玉之砖。 报纸也要讲究整合营销传播 关于晚报早出或滚动出报的讨论、研究,很有意义。但是,如果讨论只是把报纸作为一种“生产者”来考察,表明晚报业有早出或滚动出报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胡方松 《新闻实践》2001,(12):38-40
晚报的发展要坚决走改革之路而不能走改良之路,要引入全新的思路而不能沿用传统的思维。这个改革之路的重要一步,或者说全新的思路的关键一点,我认为,就是要认清晚报的基本优势和劣势,把一次出报变成连续出报。  相似文献   

3.
这篇文章值得一读。作者提出,晚报把每天一次出报变为连续出报,形成早晨版、中午版和下午版,便可赢得新的竞争优势。这种想法是否可行,欢迎晚报界的读者来稿参加讨论。本文作者重视对报业现实问题的研究,并着眼于从改革、创新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这种科学、求实的态度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杂志2001年第12期在《晚报·都市报专页》上发表了胡方松先生的文章:《把一次出报变成连续出报———对21世纪中国晚报发展之路的思考》(以下简称《把》文)。应该说,有关中国晚报改革发展道路和方向的相关研究文章一些媒体曾或多或少地刊发过,关于把晚报变成一天出版三次的想法,我想很多晚报界的同志肯定也有过,但真正把这一想法付诸文章,我还是第一次从《新闻战线》上读到。正如该文的编者按指出的:“本文作者重视对报业现实问题的研究,并着眼于从改革、创新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这种科学、求实…  相似文献   

5.
贵刊于1984年第二期刊载了李德山所写的与我商榷的《我国古代的筇一次书厄不始于秦孝公》的文章(下简称李文),对拙著《秦代藏书考略》(载《图书馆学研究》八三年一期)中所提的“秦在商鞅变法之时曾进行一次大规模焚毁先古政治典籍的活动。这次焚书,所称先秦书籍遭受的一次大厄”这一结论提出疑义,并列出五条根据加以驳斥。李文最后说:“这并不是我囿于前说,缺乏创新,而是事实就摆在这里”。那好,我们就用史实来说明历史的真象吧。第一,李文首先例举隋牛弘所提的书之“五厄“,又举明胡应麟所补论的书之“十  相似文献   

6.
高震 《声屏世界》2003,(1):21-23
早想就《南方周末》(2002年4月25日)《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解玺璋先生的《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同  相似文献   

7.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文献鳊目规则》规定的三个著录级次,说明了已存在计算机鳊目的简化问题,指出牛文所说的“简化计算机鳊目是不必要和不可行的”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信息本质问题已有许多不同看法,张辑哲教授在《虚实间的精灵——关于信息本质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即是其中一种,本文在对张教授观点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张教授关于信息本质观点的不足之处和已有“信息是事物乃至客观世界的普遍属性和存在表现方式”观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李超同学: 你的两篇小小说习作编辑部已转给我了。你在信中说:“不知怎样才能写出引入深思的小小说来”。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在初学写作者中倒是很有普遍性代表性。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你的习作《丢人》,掌握了小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即摄取生活中的一个镜头,选取一个片断,主题也很鲜明,通过一个学生不认父亲而表现了一种虚荣心。但这篇习作没有艺术感染力,打动不了人,原因何在?一是取材一般化。这样的事例现在有,在我读中学的六十年代也曾见过,因此觉  相似文献   

11.
有了一系列的“?”,又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一般地说,采访要进行下去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采访任务,要采访得深入、细致,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矿藏”,还要善于把“提问”变成“交谈”. 一次,我采访长期坚持在海岛工作同志的事迹.这位同志愿意谈,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我把头脑中装着的一长串“?”一个个往外拎,采访进行得挺顺利。可是事后发现,谈得确实不少(?)但都很一般,连有特点的语言也没有.那次稿子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在分析国内图书馆逾期罚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以"保证大多数读者利益"为由而实施逾期罚款做法不当,同时,提出针对借书逾期控制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促进图书馆与读者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王威琴《机关文书档案分类标准探讨》和张海滨《也谈机关文书档案分类标准》(以下分别简称《王文》、《张文》,分别载《档案》 2000年第 1期、第 5期),指出了目前地县机关、单位文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对指导文书档案分类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是,通观两文,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明确,以便更好地指导文书档案分类工作。  一是分类的对象。从两文的标题来看,都是谈文书档案的分类标准,即分类的对象应是文书档案,更明确地说,就是对经过立卷、归档程序以后形成案卷并移交到档案室的文书档案的分类。但从…  相似文献   

15.
从2004年开始,“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拓展到林地,从田地延伸到山上”的集体林权制度在江西试行。这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被评价为“带来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江西武宁等地考察后指出:“要大力宣传江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就像宣传当年的‘小岗村大包干’一样。”  相似文献   

16.
17.
再看书次号研究——与蒋鸿标先生商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不仅着重于书次号统一与否的讨论,而且就索书号、种次号、责任者号等相关问题进行澄清与讨论;再次明确索书号可以分解、分别研究,书次号应当统一,也是可以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再析档案的价值问题1997年《档案》第6期刊载了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的田炳珍同志的《论档案价值的形成及变化》一文,读后深受启发。但对文中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却实难苟同。故草就此文,以就教于田炳珍同志及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仁。一、“价值”和“使用价值”只...  相似文献   

19.
王萍  朱洁 《新闻前哨》2008,(11):87-88
传媒集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关键在于选拔使用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人事档案工作是传媒集团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的重要基础。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全面了解干部,正确选拔使用干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书次号应当统一--兼与李春利同志商榷》一文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书次号不必统一,也难以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