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关于“新闻的可读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增强新闻可读性,同仁各抒己见。笔者结合供职的《吐哈石油报》实践,认为要深入研讨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与低级趣味的区别及新闻可读性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可读性是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信息载体。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代表社会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新闻首先要使读者喜欢看,有吸引力,才能体现新闻的政治属性,实现报道的指导性和其他相关功能。因此,不论思考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者被推上被告席的现象日渐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法院系统受理的名誉侵权案件中,仅因报刊文章引起的新闻诉讼案就占到了20%以上。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引起新闻侵权纠纷案的新闻报道本身或多或少都存有一些问题。因此,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产生及如何避免,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引发侵权纠纷的新闻报道称之为“官司”新闻,把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诉讼称之为“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3.
谈社会新闻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传媒业逐渐走向市场,个别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多地强调社会新闻的可读性、趣味性,而忽略了它的舆论导向问题,这使得一些媒体的社会新闻报道自觉不自觉地出现定位偏差,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世纪如何摆正社会新闻的正确位置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社会新闻是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相对而言的,但它们之间又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有时会形成交叉。学术界一般把社会  相似文献   

4.
徐晓鸿 《视听界》2002,(2):90-90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传媒业的发展空前高涨,传媒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的栏目、新的节目、新的报道方式层出不穷,一种被称为精确新闻的报道方式逐渐在各媒体兴起,并逐步为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传媒一贯重视典型宣传的同时,另一种新闻现象渐渐地引入注目起来,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小人物报道”或“平民化的新闻浪潮”,人们耳熟能详的如央视的《生活空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但如果要给此类新闻起一个名称的话,还应该用《深圳法制报》一个专版的名称:零度新闻。因为同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零度”这一关键词较为准确地传达了这类新闻在视点、视角、立意等具体传播技术层面上的方法论意义;更重要的是,“零度”还形象地表征着全面、客观、实在地向受众提供生活与人生定位的新闻观。  相似文献   

6.
综观新时期的经济报道,在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转型、保护改革人物、干预经济生活特别是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不少晚报各有高招,纷纷在报纸的可读性、服务性、耐读性上作文章,其中在可读性方面,社会新闻占了相当的比重。但笔者以为,社会新闻当有提升其“质量”的必要。社会新闻,从其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批评性、案例性的报道,主要报道社会上存在的假、丑、恶现象;一类是歌颂我国传统美德的报道,主要报道体现人世间真、善、美的高尚行为。当  相似文献   

8.
9.
高晓霞  王昕 《采.写.编》2001,(1):21-22,25
经济新闻是党报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报道中,让党的经济政策具体化,可操作化是经济新闻具有的指导性职能,而指导性经济新闻的显著特点就是针对性与可借鉴性,有针对性,经济新闻就能具体化,有借鉴性,经济新闻才能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借鉴性正是党报经济新闻服务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11.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我们在考察一个经济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离开上层建筑的变化去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从一个非经济的视角多加审视,这种非经济视角包括政治、政策、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也就是广义的社会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经济报道不仅要重视研究和直接反映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而且应该由此延伸开去,更多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改变经济报道那种单一的、垂直的、生产的、流通分配等纯经济的角度,以主体的、横向的、多元的社会视角,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作社会视角的扫描,以满足新闻受众理性思考的新要求。 换言之,记者要用经济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从杜会的角度考察经济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的“角度互换”,这样才能够将问题看透彻。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进新闻报道工作抓得很紧、很实、很具体。包括根据两个“务必”的精神,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根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三贴近”为“突破口”加强对人民群众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报道;根据十六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精神,进一步推动健康,有力的舆论监督工作;也包括从新闻规律和把握报道的主动权及国家和媒体的责任,形象出发,积极改进对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党全国工作战略重点转移的一大产物 ,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 ,在人们新闻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 ,以指导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经济新闻 ,却显现出了主题裸露、形式老套、语言涩硬等弊端。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 ,成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从笔者的实践体会看 :把经济新闻写“软” ,从内容到形式 ,都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是革除上述弊端 ,增强其可读性的重要途径。一把经济新闻写“软” ,不仅不会削弱其必须具有的指导性 ,相反能为实现这个主要功能提供有力的保证。请看下面事例 :1998年…  相似文献   

14.
15.
“新闻批评”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说的“新闻批评” ,并不是指揭露性、监督性的报道 ,而是指像“文学批评”那样的理论范式。长期以来 ,在新闻学领域 ,一门被忽视的学科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注意 ,这就是对新闻及新闻媒体批评的研究。这一学术兴趣的出现并非偶然 ,而是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报道强烈反思引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即如何分析、评价新闻作品 ,如何认识和批评新闻传媒行为 ,日渐激起研究者的不断思索。没有系统的理念指导 ,或者说在缺少学说指南的氛围中 ,人们对新闻及媒体的批评只能凭藉各自的意图 ,不能不产生认识的盲区。但人们并不…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力量来自哪里?--以"两会"报道的创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力量源泉一 :人 ,有血有肉的人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只有个人化的新闻 ,才能够在报道的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受众注意力 ,激起受众的极大兴趣。所谓新闻的个人化 ,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 ,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优秀的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 ,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 ,以小见大、贴近读者 ,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在报道中 ,无论这种新闻是长篇特稿、通讯、专栏、会议新闻 ,还是领导人会见的消息 ,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可是 ,长期以来 ,中国的…  相似文献   

17.
总结我们报业集团组建两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借鉴兄弟省市党报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报业集团的建设发展,我们的认识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把握两个规律,即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力求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水平;坚持以报为本,不断扩张资本;坚持改革创新,力求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经济新闻的改革日渐加速。其核心在于使经济报道的“单向灌输式”、工作味弱化,增强其贴近性、可读性与服务性。要使经济新闻告别行业性、程式化、公文化的弊病,就要在选材、角度、写法上力求突破与创新。楚天都市报曾刊发一则消息,内容是旅客在武黄高速公路上掉了车,而随身巨款还在客车上,路政工作人员紧急相助为旅客赶回了放款的包。记者采写时没有采用“大红榜”、“感谢信”的方式,而是用现场感极强的动作、语言,还原事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新闻报道,一个词汇、一种声调,都迅速展现为一种“传播表情”——热情的还是冷漠的,亲和的还是轻慢的,一下就显露人文底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