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爱好者》2007,(7):47-47
31.台湾的一些社会团体如“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等有“中国”、“中华”字样者,应加引号表述。 32.不得将台湾称为“福摩萨”,如报道中需要转述时,一定要加引号。 33.南沙群岛不得称为“斯普拉特利群岛”。  相似文献   

2.
“今次访问,是成功的破冰之旅。”4月1日晚上9时,从大陆结束“缅怀之旅”、“经贸之旅”和“搭桥之旅”回到台湾中正机场的国民党副主席扛雨坤.召开记者会.向台湾民众说明这次大陆行的收获与感想。  相似文献   

3.
2007年9月19日.在台湾被称为“排毒教父”的林光常走进台湾板桥地方法院.这位昔日常出现在会场或电视上口若悬河灌输“健康饮食”观念的“博士”.此时要向在场各位宣讲的并不是“红薯治癌”“牛奶是牛喝的”“可乐只能用来刷厕所“等林氏饮食观,他是来请求法院解除对其做出的“限制出境”处理,并表明自己不会逃亡。[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06,(5S):30-30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九歌出版社为鼓励长篇小说创作,推出的“新人培植计划”卓有成效,资浅小说创作者有了“小说.com”系列这个新平台,首推《妖兽都市》和《线索》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5.
刘平  杨祎 《新闻界》2006,(6):59-60
素有“中国广告界的哈佛案例”美誉的台湾中兴百货公司广告,被视为华文广告的经典作品。“在台湾百货业的广告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家百货公司和广告公司合作长达12年以上.也从来没有一家百货公司的广告.可以年年获奖,还有文学讨论的空间。”中必百货广告“跳脱传统的叙事手法,超越告知流行讯息的范畴.时尚不再限于服装和名牌,而是生活态度的表征.同时也是生活的美学形式”。  相似文献   

6.
20年前的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 当年的中共决策层.面对不期而至的来自台湾民间媒体的采访要求.从促进台海交流、增进双方了解的大局出发.以乐观其成的心态和开放自信的姿态,给予了充分的配合和帮助,并明确指示“自由采访::台湾记者想采访谁,到什么地方采访,都要尽量满足,开放。” 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完成破冰采访之旅的两位记者日后回述道:”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的僵化。”而他们的报道,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 《自立晚报》抢先大陆行促使蒋经国加快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案的实施。自此.”台湾社会要求与大陆交流的力量.如万马奔腾,沛然莫不能御。”台湾老兵返大陆探亲、台商投资大陆、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江八点“提出、连宋络绎访问大陆……事实证明.尽管20年来两岸关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不和谐音,但由两岸新闻交流开启的台海民间交流之路越走越宽.目益成为保障台海和平的稳定器和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的推进器。 20年回眸,如何进一步发挥两岸媒体在促进台海和平互动中的角色.值得两岸同仁深思. 仅以此文纪念2007年中国记者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徐开尘 《出版参考》2005,(12S):32-32
在全球都学中文的热潮下.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对大陆书业制定出“走出去”的政策,香港二楼书店展售的简体字书已取代台湾出版品,此时新加坡大众控股集团决定筹办“首届海外华文书市”两岸出版业的竞争将在异地展开,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王承惠呼吁,台湾出版业需要相关部门支持出版业打开海外市场,否则台湾出版业可能会在这场竞赛中被淘汰出局。  相似文献   

8.
1996年12月至1997年1月.我获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学术交流计划”的资助,前往台湾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这次访问除了到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参观访问之外,主要的目的还在于查阅台湾各地典藏的民国时期档案资料。这是我第二次去台湾。1995年8、9月间,我曾获邀赴台北参加由台湾中国近代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庆祝抗战胜刮五十周年两岸学术讨论会”,其间也曾参观过一些珍藏民国时期档案的单位(如“国史馆”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但时间仓促,走马观花,谈不上有甚么印象。此次时间、目的…  相似文献   

9.
两岸交流“截弯取直”.意在促进两岸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近则削弱“台独”的经济基础,远则为未来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创造先决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一本“写给大陆同胞的‘家书”.让33岁的台湾青年廖信忠几乎一夜成名。书中记录着台湾30年来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我尽量不去评论,很客观地记录。”他说.尽管他成长的30年见证了台湾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尽管他忘不掉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社会如同一只“将破不破”的气球般的怪异。  相似文献   

11.
去年台湾的“9.21”大地震和今 年的“5.20”台湾新领导人上任这两大新闻,中新社都派我们俩前往台湾作现场采访报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亲眼目睹台湾大地震的惨状和台湾政治风云的变幻,实在是令人难忘的经历。 去年发生的“9.21”大地震,夺走了2400多名台湾同胞的宝贵生命,还造成数千人受伤和数十万幢房屋倒塌。这场天灾给宝岛台湾刻上了一道深深的创伤,也给我们留下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大半年过去了,台湾慢慢从创伤中走了出来。这次来台湾采访,记者曾尝试寻找在“9.21”大地震中被困6天后获救的孙氏兄弟,…  相似文献   

12.
陈新 《新闻记者》2005,(6):51-51
《报刊文摘》今年2月25日摘登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四郎探母)显示文化的力量》一文,说龙的父亲16岁在湖南乡下“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从此70年不曾再见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但《知识文库》今年第2期摘自台湾《中国时报》的文章是.父亲“在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与龙应台的原文是一致的。《报刊文摘》将“跟着去”当兵,改成被“抓了壮丁”,意思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改动,我以为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台湾的中国大陆研究和“毛泽东研究”开始从妖魔化向学术化转变.而2004年台岛掀起的“毛泽东语录热”,我们既可以从中看出“左派”的价值冲动,又有右派的防身之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陈水扁渐进性“台独”梦想近来正在加快步骤!“公投制宪”风波尚未平复,12月7日晚,台湾民进党在台中市举办的大型造势晚会上,陈水扁又表示,将在明年3月20日的“大选”时,同步举行所谓“防御性公投”,该“公投”的题目就是要求大陆“撤除瞄准对台湾的导弹”,并“公开宣示不再对台湾使用武力”。  相似文献   

15.
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曾于1906年在台湾的台南与蔡国琳、赵云石等一起创办了一个“南社”,它与台中的栎社、台北的瀛社一起被誉为近代“台湾三大诗社”。近些年来,有的学者望“南”生义,认为台湾“南社”是柳亚子等1909年于苏州虎丘成立的“南社”在台湾的地方性支社。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卢文芸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曾多次来信与我就台湾“南社”与大陆“南社”的关系问题进行切磋。我还以《台湾南社不是“南社”的支社》为题撰写了专文。  相似文献   

16.
4月29日,于丹来到台湾,对此,各媒体纷纷用“于丹旋风登台”、“台湾将掀‘论语热”这样的标题进行报道。与此同时,感慨于近年来国学日渐式微的台湾文化界也再度发出“抢救国学”的呼声。  相似文献   

17.
自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以来,我国媒介对台湾省的宣传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者总结了这一变化的特点,并就这一类新闻报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这类报道的目标是团结、教育和说服台湾各界人士接受“一国两制的主张,针对台湾回归祖国这一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根据两岸关系的发展,其内容应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具体方法是,1.及时、准确、充分地提供信息,2.注意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3.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舆论活动,形成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王聚中 《新闻世界》2005,(10):17-20
台湾历史学家、作家、名学李敖于2005年9月19日从台北搭机经香港赴北京,展开为时12天的“李敖神州化之旅”,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自从身为无党籍“立委”的李敖,走马上任这大半年来.反“军购案”,痛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勤于问政,提案不断.曾给烽烟四起的岛内政局增添了一把干柴,再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人物。  相似文献   

19.
深网 《新闻天地》2011,(12):72-73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无预警的状况下突然死去.台湾政坛顿时山雨欲来。虽然李登辉以“副总统”的身份继任“总统”,但明眼人都知道,谁当国民党主席.才是真正的掌权关键。就是这个关键时刻.宋美龄写了封信给当时的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表示党内对李登辉继任主席有疑虑,建议恢复“中常委”的集体领导模式.台湾政坛顿起风暴。  相似文献   

20.
魏庆 《档案天地》2010,(8):29-35
一、台湾“军情局”从现役军官中选拔间谍。间谍培训班通常每年开班一次。平均每期120人左右。经过三军部队技能培训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日前对其军队情报系统进行大规模改组,台军历史最悠久,地位最重要的情报机构“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简称“军情局”)也在改组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