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办“读者来信”,是通过来信来访反映群众建议与要求、意见与呼声的。来信版上所反映的各种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一种形式,是党报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前不久我采写了一篇《民工血泪谁人知》的批评稿,引起社会反响,对编好群众来信有了点体会。写文章需要以情感人。编读者来信,同样需要敢爱敢恨,以情感人。去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几个身穿破衣烂衫的打工仔怯生生地来到新疆日报读者来信办公室。他们期待的神色中透出几分忧伤,有的人未曾开口,泪先自流。“男儿有泪不轻弹”,肯定他们有什么难言之苦。  相似文献   

2.
党报记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到群众当中,和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很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呼声,才能写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多少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3.
“专家发育”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引用的相关专家对某一事实的见解、建议。在重大事件、重大专题的报道中,“专家发言”往往起着一言九鼎的作用。如果在网上搜索与“钱江十桥”的相关报道,你会发现,从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纪实性新闻专栏《走进民工》在浙江日报编委会提议并策划下推出。半年多来,栏目不仅受到1500万来浙江务工的外来民工的欢迎,而且受到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并引起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和杭州电视台等媒体的特别关注。大家认为,浙江日报率先在全国党报中开辟民工专栏。热情讴歌民工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作用和创新成就,深切关注一线民工的生存状况,满腔热忱地服务于广大民工,是党报认真实践"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的有益探索,反响热烈,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从我们的英雄城南昌走出了一位全国的楷模,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到自豪和振奋的事。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接受报道全国的楷模──南昌市筷子巷派出所户籍警邱娥国同志先进事迹的采访任务时,我感到非常地荣幸。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做了五期专题和两条新闻,分别在《社会传真》和《江西新闻联播》中播出,同事们都开玩笑地说我是邱娥国的“追星族”。说句实话,通过对邱娥国及其辖区内百姓的多次采访,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老邱的确是性格朴实,为人厚道,工作尽心尽责,为百姓爱戴的好民警。所以我就想,这样一位值得全国各行各业学习的好民…  相似文献   

6.
《天桥的教训》终于过关斩将,捧回了中国广播奖1994年度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为作者自然感到庆幸,同时又觉得它是得其所哉。回顾这篇2000多字专稿的采写经过,我深深感到: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在于采访,而采访不只是用口,更要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好稿必然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一、采访准备要充分。记者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就象樵夫砍柴前要把刀磨好一样。所不同的是,记者不仅要做物质上的准备,更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做到“胸  相似文献   

7.
《王大娘赶“财神“》是写一位农村大娘把上门送“财神”的人赶走的社会新闻,刊登在《新晚报》1992年2月1日头版头题,并荣获1992年全国晚报爱德杯新闻特写大赛三等奖。就这篇新闻的采写笔者想谈一下如何把一般性新闻写成好新闻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李薇 《视听界》2000,(5):20-21
6月上、中旬,电视台新闻部交给我一个任务:采写一组反映第三次金坛市少代会以来,全市少先队建设的系列报道,以迎接金坛市第四次少代会的隆重召开。我是一个来广电局工作的新兵,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重大报道,丝  相似文献   

9.
采访一行,学习一行,钻研一行,记者在采访前需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学会跳出事件本身看问题;深入新闻现场捕捉“活鱼”,运用碎片时间记录新鲜素材和闪现灵感。讲述“小而美”的故事,倡导“短实新”的文风,用微观视角折射时代大局,使“新春走基层”报道既有“书卷味”,又充满“烟火气”。  相似文献   

10.
时光回溯到2013年12月下旬的一天,《信仰的力量》一稿的写作进入尾声。我们终于完成了这篇酝酿已久的稿件。尽管我们为之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但当时我们都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会在2014年度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欣喜之余,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来自于对人物或事件的持续关注与思考,来自于对人物或事件的持续挖掘与沉淀,来自于对新闻热点的持续追踪与分析,来自于在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我采写的一组系列报道《讨薪记》获得了2003年度人民日报精品奖。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在“值班手记”中称赞这组稿件“抓住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问题开掘得深,为批评报道提供了一个范例。”这组报道所以能引起较好的反响,我认为:一,与找准了“结合点”有关,即找准了社会焦点,找准了政策依据,找准了典型事件。二,较好地把握了批评艺术。找准“结合点”才能开掘得深这些年,每到年底,有关民工讨薪问题,就成为社会的焦点。据全国总工会提供的资料,截至2003年10月底,全国进城务工的民工被拖欠的工资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建筑施工…  相似文献   

12.
人参是药中之王,采撷人参要特别小心,不能对待萝卜那样,或挖或拔,而是要“刨根”,保持主根须根的完整。药性才好。新闻采访也是这样,遇到好的新闻题材,也要像刨人参那样,也须细心地“刨根”,尽量使它的“根须”完整。当然新闻讲究时效,但不能因为要快就“拔”,拔了一把叶子,对读者的滋补功能就会大大减少。有些新闻读来觉浅,我以为就是缺少“刨”的功夫,找不到尽量完整的“根子”。  相似文献   

13.
《舞在天津》在3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神州掠影》专栏刊出后,意外地得到读者的好评和热情的鼓励。一些新闻同行问我:“你是否事先知道天津舞会办得好,有意前去采访的?”实际上,这篇小特写,是记者偶然捕捉到的“意外之物”。今年2月底,纺织工业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天津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星期六晚间出发赴天津,星期天上午即参加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的成立大会。为了赶写《服装科研要勇于创新美化生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两回事》的新闻,我又  相似文献   

14.
《舞在天津》在3月10日人民学报海外版一版《神州掠影》专栏刊出后,意外地得到读者的好评和热情的鼓励。一些新闻同行问我:“你是否事先知道天津舞会办得好,有意前去采访的?”实际上,这篇小特写,是记者偶然捕捉到的“意外之物”。今年2月底,纺织工业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天津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星期六晚间出发赴天津,星期天上午即参加中国服装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第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里,我采写的通讯《各族人民为他“送行”》在《新疆日报》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自治区卫生厅特向全疆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学习杜东亚同志的高尚医德、良好医风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篇《通讯》已先后获得1990年度《新疆日报》民族团结报道一等奖、同年《新疆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新疆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8省区民族地区报道好新闻一等奖。不少同志问我这篇采写报道的经验,我说除了新闻事实典型等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讲,主要是激情,是激情使我产生了强烈的采写冲动,是激情激励我一定要把它写成佳作。新闻作品首先要有素材,有“原料”,但又不是一大堆材料的简单组合,它要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材料、观点和情感的有机结合。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情感、激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我所说的“激情”,  相似文献   

16.
叶锡环 《传媒》2012,(2):69-70
正在新闻资源日益同源化的今天,非事件性新闻已成为媒体获取独家新闻、提高报道层次的重要领域。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这种报道由于时间跨度较长,新闻往往成了"旧闻",变得难做、难做好、难做得  相似文献   

17.
一篇2000字的副刊作品,先后获“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及1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除了感谢一个也不认识的那些评委之外,自己当然也有一些被新闻魔力所折服的可回味之处。  相似文献   

18.
1989年11月14日《西安晚报》一版登载的《酱油追踪记》一稿,是一篇揭露性质的报道。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大家知道,近几年来揭露问题的稿件难度较大,搞得不好,就会惹来许多麻烦。怎样能既揭露了问题、又不招来麻烦,我以为很值得探讨。一、揭露问题的报道,要善于发现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忠实地反映群众的心声,敢于触及社会生活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市政府向防爆器械厂等三企业出示“黄牌”》一文(见沈阳日报一九八五年八月四日一版),被评为辽宁省好新闻之后,又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黄牌》一文之所以受到瞩目,以至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