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跳动着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少年闰土较之少年的“我”更富于表现力,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少年的“我”的知识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重读了鲁迅的作品《故乡》,虽是旧书重读,不禁心生很多感想。《故乡》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莫过于闰土了,“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知道天下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时隔二十年,“我”又回到故乡。渴望与儿时好友闰土重聚。可现在的闰土早巳不是当年那个充满朝气的少年,而是六个孩子的父亲,“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一个劲地让自己的孩子给老爷磕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少年闰土让人喜爱,可中年闰土的转变,让人不解,更让人心痛,当年那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少年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3.
浅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通过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对闰土形象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把闰土看成是贼,力求引起语学界对闰土形象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于故乡农民是颇有情分的,如小说《故乡》里写“闰土”时可见。“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  相似文献   

5.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有些老师将“月亮地下”解释为“月亮底下”。这是不对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课前谈话,课自缘起 板书“缘”字,让孩子们猜猜老师为什么板书“缘”。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1.逐个板书五个词语:闰土(名字的来历)、正月(多音字)、忙月(闰土的身份)、秕谷(学生不太理解)、祭祀(学生容易写错)。  相似文献   

7.
张镇权 《小学语文》2010,(11):51-5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文章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此文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21年,鲁迅写作所用语汇的书面形式,与现代汉语语汇的书面形式不完全相同,有些话还比较深奥。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师生会对文中一些内容提出疑问,有些问题在教参中又找不到答案。笔者根据平时所阅的一些资料,对文中几处疑点进行辨析,供同行参考,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一、导入,渲染情境,朗读方法指导 1.齐读,感受情景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少年闰土》.好文章不厌百回读.但是这节课的阅读有新要求:一是你要懂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二是要联系所学加深对课文的体验,三是老师希望你们能因此喜欢上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短篇小说《故乡》一中对中年闰土的描写有这样一段话:“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其中“手里提着一个纸包”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其实不然。从后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小纸包并非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一包干青豆。“一包干青豆”在这里有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教鲁迅小说《故乡》,为了使学生对闰土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有深刻的感受,我特意安排了如下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步骤是:一、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1.闰土的父亲为什么给闰土起名“闰土”?2.给闰土起名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闰土颈上为什么要套上一个银项圈?  相似文献   

11.
12.
《少年闰土》一文,通过闰土对四件稀奇事的娓娓讲述和“我”的感想,表现了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敏的特点。文中“我”和闰土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体现课改理念,突出自主探究。一、揭示课题,引导自学课文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后,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明确三项任务:(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提出疑难问  相似文献   

13.
14.
翁丽君 《现代语文》2006,(5):102-10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我通过延伸课外阅读《故乡》一文,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本质,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和谐相接。鲁迅迅先生的《故乡》,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揭示作品主题,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入手,在形象的对比中层层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追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是我们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仅从《少年闰土》的教学,探索课标的落实,追求卓越课堂。  相似文献   

16.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凡读过这篇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人,一定对那位在西瓜地里拿着钢叉刺猹的少年英雄留有深刻印象吧。“‘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周作人《鲁迅与“闰土”》)这个真实的“闰土”就是鲁迅少年时代的好友章闰水。  相似文献   

17.
赵玲宇 《中国教师》2020,(4):100-101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课内、课外的阅读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带来提升语文能力的全新体验。本文以六年级上册教材《少年闰土》一课教学为例,阐述笔者的实践做法。一、明确整合依据明确概念,确定方向。整合指的是将相关因素根据本质联系重新排列布局,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的构建过程。因此,进行整合教学时笔者力争做到依据课程标准,基于教材的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18.
滕卫平 《云南教育》2003,(31):30-31
《少年闰土》是一篇精读课文,它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和闰土的友谊,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教学时不能进行烦琐的分析串讲,而要依据本课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抓住人物描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进行个性化阅读,从中理解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形象,从课文中感受友谊与真情,并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在习作训练中学会创造。一、直观导读,感知形象1.复习导入:《三味书屋》是介绍谁读书的地方?(出示鲁迅肖像图,学生谈对鲁迅的了解。)2.出示课文插图1,感知闰土形象…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即将离开故乡时,豆腐西施杨二嫂从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定说是闰土埋在那儿的,说是闰土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相似文献   

20.
《少年闰土》再次被选入新版教材 ,这对喜爱鲁迅散文的我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八年前第一次教这篇散文 ,我就被它那醉人的环境描写、白描式的人物刻画、质朴的语言功底、深刻的心理剖析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种感受使我在讲授课文时妙语连珠、左右逢源 ,给学生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 .在课堂上 ,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 ,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我们知道 ,在学生读书学习的过程中 ,经过引导后的读书思考、想像、探究 ,哪怕是一分钟也是有效的 ;即使经过引导 ,学生仍不能理解、感悟 ,但只要是能让学生思维闸门开启 ,内部言语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