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剧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 《现代传播》2006,(5):92-96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本文在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的现状,对以文化研究为立场研究电视剧的主要范畴、理论资源和研究范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并提出电视剧文化研究应该走向与政治经济学、诗学相互补充的辩证道路。  相似文献   

2.
3.
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吉祥三宝》《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等的多版本“恶搞”,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刊登此组稿件,望能给网络“恶搞”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梳理。[编按]  相似文献   

4.
处在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具有独特的媒介传播特性.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第一"叙事艺术体现了家庭通俗艺术的基本传统以家庭故事为主要题材,以日常经验为主体内容;以生活化戏剧为叙事特征,以主流意识为价值观念.与电影相比较,电影更重视情节、场面和奇观,电视剧则更重视人物、对话和细节,电影更强调以导演为中心,电视剧则以编剧和演员为核心;电影更体现流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电视剧则更体现价值整合的主流性.中国电视剧这种家庭大众文化的传统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着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20多年以前,那时候每个人抽屉都有几个信封有一些邮票,你出门往外走,可能走不了几步有一个绿邮筒在那里放着。但是,今天大家抽屉里有信封吗?有邮票吗?除了集邮以外。出门恐怕你找邮筒都找不到。所以说读者来信少,非常痛苦。后来我们发现到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跟新浪网建立了一个比较紧密的媒体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智华 《新闻战线》2021,(16):24-27
中国主流电视剧多表现重大现实题材、重大历史题材或重大革命题材,塑造出个性鲜明的群体形象;表现重大主题,展示了社会与时代的某些本质内容,充满正能量。中国主流电视剧内涵丰富而深刻,气势磅礴,力量巨大,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振聋发聩,鼓舞人心,具有阳刚之美,视听手法与效果良好,艺术表现水平较高,有力地表现了主流价值观,推动了主流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新主流电视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其中,《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跨过鸭绿江》等剧突破了艰深的历史题材模式框架,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中成为“破圈”代表作。其成功之处在于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层次挖掘与艺术化创作,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介产品将过去的事件信息在现实中再现还原,并以此影响当下中国人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不过,无论是当下社会中“唤醒”的集体记忆,还是借用媒介记忆的机制来延续记忆序列,最终都是要经过不断沉淀成为底层记忆,发挥接续并完善记忆场域的作用,为“红色故事”的影视创作开拓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8.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许多思想健康,艺术精良,种类繁多的电视剧引导和提升了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本文从创作题材、艺术表现手法、制作手段来阐述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闫庆文 《东南传播》2021,(10):145-148
亨利·詹金斯笔下的"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被赋予新的意义,主流文化的能动性逐渐凸显.场景、权力、圈层和语言共同铸就青年观众的参与式互动逻辑."新主流"电视剧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抵抗、收编、融合,近期达到和谐的产物,它顺着青年观众的逻辑,依托流量、圈子、社交媒体,主动化身为电视文本解构-建构者,与青年观众共同"游猎".这不是主流价值观念对青年观众的单方面"收编",而是其与青年观众的一场平等"对话",是达到读者与作者"共赢"的精明策略.  相似文献   

10.
姚必鲜 《新闻爱好者》2011,(10):110-111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1.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2.
罗慧莹 《新闻世界》2013,(7):267-268
【摘要】改革开放后,内地与港台地区开始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表现在电视上,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内地剧与香港TVB剧相互的借鉴和交流。本文旨在分析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以来,TVB剧与内地剧的发展变化,并试图总结双方在电视剧创作上的特色与不足,从而促进两地的电视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以社会热点为题材的电视剧逐步成为观众关注的对象,这些电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青睐与其在现实语境下所采取的传播策略息息相关.一方面,电视剧文本来源于生活,同时也为受众设置了议程,表现为这类电视剧中的许多内容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与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电视剧文本也突破了以往封闭的传播策略,与其他媒介中的社会报道形成了一种互文性,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自然,电视剧通常要履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不过有时受商业逻辑及消费主义的影响,现实语境下的电视剧传播也会出现一些异化现象,从而影响其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非主流文化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广告对其重要的传播媒介进行了深入研究。新媒体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新媒体广告能够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因此,本文基于新媒体广告对非主流文化传播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阐明新媒体的广告在非主流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归避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对立。对非主流文化传播的具体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信息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视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固守根基并增强自身影响力与感召力的重要艺术载体,以多种审美方式与艺术姿态持续书写着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寓言:在对古代历史题材的拣选抉择与价值重构中刻画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伟大历史心性,在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全面捕捉与凝想中不断追述新中国历史的起源神话,在对现实题材的叙事建构与乐观演绎中缔造世俗经典,从而体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与镜像表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主流电视剧基于对当代青年文化特征的深入理解,以青年话语为叙事框架,以“中国梦”的话语意涵为叙事伦理,运用“梦想叙事”的方式诉诸主流价值观,实现了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活动与传播环境相统一。新主流电视剧自觉地担负起与青年文化对话的媒介使命,将对青年的角色期待寓于新主流式的言说中,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结合青年文化叙事逻辑守正创新,引领青年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电子媒介时代的民间文学,通俗文化的特性使得电视剧要与受众的传统审美心理和当下的世相人生情境有着均衡的契合点。本文通过对中西电视剧的比较,意在体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电视剧艺术的魅力,更充分认识这门艺术形式,并挖掘隐藏在电视剧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电子媒介时代的民间文学。通俗文化的特性使得电视剧要与受众的传统审美心理和当下的世相人生情境有着均衡的契合点。本文通过对中西电视剧的比较,意在体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电视剧艺术的魅力,更充分认识这门艺术形式,并挖掘隐藏在电视剧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成长中的青少年对个性的渴求十分强烈,同时也急需社会的认同,而时尚恰好就是显示个性与寻找认同的良好途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叫做“非主流”的词。在第一个非主流出现之后,越来越多只看到表象的人在追随着,非主流慢慢地变得主流,变得时尚化,而且是边缘化的时尚。本文主要从传播的主体一符号出发,研究非主流文化的符号特色,解译非主流流行的密码。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建构和意识形态引导的艺术样式,它强大的隐喻功能、“培养”功能和“沉浸式”传播体验效应,具有其他媒介产品不可比拟的作用,容易形成“峰聚效应”,成为先进文化框架里最活跃的部分,充分发挥着先进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2017—2022年之间的系列主旋律电视剧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国家叙事,用来表现中国人恒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这些电视剧以其强大的家国意识、人民情怀、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当代“中国式英雄”审美等,形成了强大的价值认同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建构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