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长期被人们认为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但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的英语教育在教学理念上应从"英本主义"转为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在教学目标上应从单一语言目标转为"多元目标";在大纲范式上应以语言知识系统为基础设计教学的大纲范式转为以培养学生能力、重在体验的"多元任务大纲"范式;在课程模式上从固定课程模式转为灵活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课程整体优化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建设事关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性和能力培养的系统性特点,客观上要求探索新的课程建设方式予以适应.系统思想指导下的以课群整体建设代替单门课程的建设无疑是一种合意选择,它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团队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核心价值体现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改革目标致力于"新人"的培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理念是超越"学科中心";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认识、把握课改整体设计的基本思想,对于克服误读、误判,持续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素质的整体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素质由道德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等要素构成 ,道德素质诸要素应该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道德素质必须通过整体的德育来培养。整体道德素质发展和整体德育的理论应该落实到所有德育活动和德育的全部环节 ;特别是要在德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教学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5.
关于整体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这两种课程范式逐渐的由分离走向借鉴与融合,形成一种强调知识整体性、经验完整性、个人全面发展,强调灵性与多元融合,以谋求个人、自然以及社会整体和谐统一的一种整体课程。但整体课程能否超越现有学科课程体系扭转课程领域的面貌,实现培育"整体的人"的终极理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责任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和责任能力等整体责任品质作为教育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高中思品课作为一种显性的德育课程,担负着较强的价值教育功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品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  相似文献   

7.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能够运筹、创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应具有的一项新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什么是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指以生活德育、实践德育和生本理念为指导,以教材为中介,围绕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即教学目标)以及切入相应学习评价而进行的系统性策划与创意.  相似文献   

8.
复杂性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正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酝酿成型。本文在复杂性研究范式下,对纷繁复杂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进行充分的关注,运用复杂性科学系统所具有的非线性、系统性、混沌性等特征作为新的平台,对大学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理论地引导。  相似文献   

9.
"素养"一词在各科课程标准中运用普遍,对"语文素养"一词要从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上去理解。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方面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不应忽视基础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讨论"语文素养"的主要目的还是要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目标,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在德育方面,他强调教育中精神的唤醒,强调自由自主与自我负责,强调主体问的交往与对话.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实践与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德育内容应该从高度预设和整齐划一走向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发展而动态生成;德育模式则应从教师的灌输外塑走向学生的自主建构;德育目标则急需从培养听话服从的人向培养自主发展、自我负责的人转变.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个体具有"即时性动物"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个体性的尊重与对动人叙事方式的追寻。德育范式的转型要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德育的趣味性。在德育思维方式上,要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在德育过程上,要由"过度理性"转变为"适度理性";在德育内容上,要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在德育方式上,要由"严肃性"转向"趣味性"。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3.
吕君  韩大东 《中学教育》2019,16(1):93-100
2015年9月23日,韩国教育部发布新的课程修订标准,提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新融合型人才"的课程改革方向,实现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主要内容涵盖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修订、小学阶段教育目标及课时的调整以及初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及课程结构的改革。改革的特点包括更新课程理念,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创新融合型人才";革新课程结构,增设"自由课程"与"融合课程";改革课程教学与评价,推进零书面考试的"自由学期"。韩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著名德育专家鲁洁先生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1]道德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基于此,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探索实施了校本课程"生活德育",并把德育生活  相似文献   

15.
傅敏 《早期教育》2006,(2):I0001-I0001
在近半个世纪的课程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体现两种课程范式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彼此对立与分离,逐步走向借鉴与融合。依据范式的观点。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必将为一个崭新的课程范式所取代,这预示着当前的课程正处在旧的课程范式向新的课程范式转型的时期。这种新的课程范式应强调融合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于一体,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学生获得经验的完整性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它称为“整体课程范式”,它所代表的是当前课程领域追求的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课程设置、改革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早在2009年,东台创新教育集团就开始了构建新的教学范式的探索,对于民办学校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基于对创新集团旗下学校的了解,在认真研读了"学议创"教学范式之后,说说本人的肤浅看法。一、符合科学的教学规律教无定法,但教有规律。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而教"。"教书育人"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教书"是为了"育人",为"育人"而"教书"。"育人"是目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次要弄  相似文献   

17.
德育范式是一种德育发展模式,它决定了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归属.在自媒体的作用下,大学生德育范式的工具性、知识性、灌输性特点受到较大影响,在范式转换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推进大学生德育范式的顺利转型,必须更新德育理念,实现由"知性"德育范式向"人本"德育范式转换;重组德育内容,实现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范式转换;转变德育...  相似文献   

18.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德育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德育是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反思当前高校德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反人本"倾向,从而建构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的的现代德育人本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模式.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以推动现代人本德育思想由理念层次向实践层次和操作层次的转换,致力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9.
学校的办学理念、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学生评价是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坚持德育整体建构的工作思路,着力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能否从根本上遏止道德滑坡,实现"以德治国"的关键.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反思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结构,整体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改进和加强德育正规课程、显性课程的同时,充分重视和优化非正规课程、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功能互补,尤其要加强隐性课程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