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理想的价值本然、困境及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理想是关于教育的价值寻求和价值决断,永恒性和历史性统一、合理性、崇高性是教育理想的基本特性。当前教育理想面临的价值困境具体表现为:终极价值空场、多元价值无序导致教育理想无根化;工具理性过度泛滥、价值理性萎缩催生教育理想的物欲化;"异化"个性彰显、"本真"共性缺失招致教育理想同质化。要消除教育理想的价值困境,学校教育应重建终极价值,整合多元价值,使之成为有序的价值体系;建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性关系,使之成为有力的价值支撑;唤醒失落的"公共精神",重塑"公共性"价值理念,使之成为有效的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想是关于教育的价值寻求和价值决断,永恒性和历史性统一、合理性、崇高性是教育理想的基本特性。当前教育理想面临的价值困境具体表现为:终极价值空场、多元价值无序导致教育理想无根化;工具理性过度泛滥、价值理性萎缩催生教育理想的物欲化;"异化"个性彰显、"本真"共性缺失招致教育理想同质化。要消除教育理想的价值困境,学校教育应重建终极价值,整合多元价值,使之成为有序的价值体系;建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性关系,使之成为有力的价值支撑;唤醒失落的"公共精神",重塑"公共性"价值理念,使之成为有效的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3.
加强信仰教育 提升德育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德育的弊病之一是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回避。“价值无根性”的弊端已经导致了德育的“实效性低迷”。走出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关键之一定实现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正确连接,切实加强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育伴随着人的产生而出现。教育理想作为教育理念形而上的抽象和升华,是整个教育生态的价值导向和终极关怀。本文对当前的功利主义教育理想和泛人本主义教育理想进行了分析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促发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性特征,且以探求人的存在意义和人与外部环境沟通互动、实现多元共生教育情怀为思想内核的本真教育理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道德主体,必须以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为己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完满发展,促进心灵的丰盈和健全。教育的终极价值超越于教育的工具价值。如果工具价值僭越终极价值,就会导致教育的工具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必须具有教育良知,具有对教育终极目的的理解,具有对于好的教育的深刻认识与信念,不断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的实现。教育良知使得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对教育行动的清醒和敏感的反思,使教育工作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符合。有良知的教师是文明社会的促进者,是文化崇高精神的保护者,是优秀人性的培育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利益至上"和社会现实的"实惠"意识,导致高职院校德育的"无根"化和德育效果的"实质性低下"。从价值认同的发生机制入手,通过加强理论教育、矫正盲从认同,加强冲突鉴别、形成审视认同,加强熏陶体验、提升被动认同,加强内化实践、实现自觉认同等措施,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性与价值性的深刻认识,对当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中国梦蕴含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和理想追求,它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榜样教育的价值主体、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提出了规定和要求。榜样教育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历来为我们所重视,但现阶段榜样教育出现了理性化、标准双重化、功利化、工具化等倾向,导致榜样教育有效性降低。因此,在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今天,以中国梦为导向,对当下青少年榜样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构建,有益于提升榜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伊里奇是"非学校化"思想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他通过对作为现代宗教的学校神话和教育异化的批评,提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思想,并构建了"学习网络"的理想蓝图。伊里奇的思想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施终身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他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关于"学习网络"的设想过于理想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后果之一是人的精神信仰的缺失.道德教育也呈现出信仰缺失的现代性问题,在教育目标上表现为规范教育目标的无根化和幸福教育目标的去道德化.道德教育需要应时而变,在教育目标中给予信仰以应有的重视,以培养信善、乐善、求善的道德信徒为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1.
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中国德育的危机在于:仅仅着眼于日常生活规范的建立,德育目标已节节后退到了它的最低极限;人们在目标设定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缺乏理直气壮的关心,而在德育内容上又往往回避这一领域;价值无根性的德育必然导致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信仰对道德有论证、聚合、圣化作用,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亦有内在和外在的补遗作用。克服目前德育危机的出路在于确认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从信仰教育的高度构建新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  相似文献   

13.
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新时期,部分"95后"大学生出现了理想弱化、信仰迷失、价值观扭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充分认识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面对多元文化冲突导致的理想弱化、功利主义至上导致的信仰迷失和理想教育缺位导致价值观扭曲,高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为中心,积极探索"95后"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无论哪个教育家、教育流派或教育思潮都守候着自己的一份教育理想,用不同的理论、经验和信念构筑心里美好的教育未来。杜威用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构建了"民主共同体",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文化共融"的理想社会状态。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所构筑的社会理想与多元文化教育所规划的世界图景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并不是简单的时代上的连续性,更像是对理想社会核心价值诉求的借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生存心态是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生成机制”.学校教育角色化有其广泛而深刻的生存心态根源.教育行动者的生存心态是教育场域中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的直接生存心态根源,社会行动者的生存心态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深层社会生存心态根源,国家的生存心态与教育价值取向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的终极生存心态根源.  相似文献   

16.
终极理想叙事模式是50、60年代国家意志(所谓的“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结合”的理想主义)的派生物,它采取官方的叙事立场,所表现的人生理想单一,表现的是那种虚假、枯燥、干瘪与程式化的共同象征和意象。这种权力意识形态文化视野和空间,不仅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而且以政治权力话语对现实进行权威性和同质化解释而形成的终极理想的叙事模式,并在中学语文教育目标上,权力话语以德育渗透的形式,形成权力和知识的结合,导致知识倾向代表着权力的导向,制定标准和形成制度(教材审定委员会),最终表现即以物质化形…  相似文献   

17.
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教育哲学及教育在当代的命命,把教育哲学作为探询美好生活和“好教育”的价值思考方式,把教育作为培养“好人”的德性品质的方式,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就建立在这种对终极价值的探询之上,这使得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有了终极的根据,同时,也使现实的教育具有理想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18.
王金荣 《成人教育》2005,(10):26-27
人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人类的“理想状态”,又是终身学习的终极目标,而多元智力理论为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一道桥梁,通过发掘和培养成人的多元智力,可以促使成人发现自身的智力强项和优势,挖掘出自身的潜能,从而发挥多元智力的“终极状态”。  相似文献   

19.
多元价值论与大学理想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大学理想研究的文献多数是以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写成的,本质主义作为研究大学理想之学者群体的集体潜意识,需要从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路线加以批判性的反思。然而,重新建构大学的理想既要走出本质主义的思维定势,又不能滑向反本质主义的泥沼,大学的理想在于有效地整合和放大"自由、忠诚、卓越与平等"四种基本价值,过于强调任何一种价值都有可能造成混乱的局面。1900年前后,德国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大学的理想,也是因为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多元价值论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教育知识形成了逐级演绎本土实践、借助经验归纳方式生产的逻辑。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近现代教育实践,催生了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生产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知识转向前苏联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文化和学科交叉渗透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知识生产呈现出多元方式。其转变的根源在于社会变革,尤其是政权更替起着直接推动的作用,导致教育知识生产呈现出理想与现实双轨联接的逻辑变化。鉴于历史经验,中国教育学应以现有教育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本土实践,透视中国权利结构特征,形成聚焦师生具体人的综合原创方式,按照"问题—中层—学科"的创生程序,最终形成走向国际视野的民族生长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