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道德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当前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还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分析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高校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更新德育观念,形成并贯彻道德情感教育理念,让德育更有魅力与效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对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及道德意志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当代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出现道德分析能力欠缺,道德鉴别能力降低,道德批判精神消解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重视社会实践、重视主流价值引导等举措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在复杂道德环境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完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的空前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们价值观的现实转变等诸多因素,使得我们的大学生道德凸显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取向功利化,道德目标自我化,道德人格双重化,道德标准多元化。对此,笔者分析了大学生道德问题的成因,并作出了相应的德育对策思考,以促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极强的社会约束力和社会规范性。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已经深深打上网络化的烙印。培养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当今网络时代的迫切要求,有助于保障大学生主体性的正确弘扬。  相似文献   

5.
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两课”教师的人格更是搞好“两课”的基础和前提,它对大学生具有示范、感染和净化作用,也是转化、升华大学生思想最有效的途径,更是开创我国思想教育新局面的关键。时代的发展不仅凸现出“两课”教师人格的这一作用,而且提升了“两课”教师人格的要求。为此,“两课”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努力使自己成为集政治人格、智慧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为一体的教师。  相似文献   

6.
人的道德人格的建构是通过文化影响来实现的。大学精神作为由大学人创造并被大学人一致认同的精神文化形态,能够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因此,各高校需要大力弘扬大学精神,以实现大学精神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与塑造。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优秀人群,他们的品德素质高低,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强调自我价值和个体意识,注重个人奋斗,追求民主平等,思想道德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德育工作者应增强学生自我塑造的欲望,鼓励学生在一定道德标准指引下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采取德育和智育互相渗透的办法,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社会道德准則和行为规范的影响,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是生活把德育变得生动,变得易于接受,大学生在生活化的德育指导下,锤炼自身的道德人格,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关爱社会,勇于担当,让生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今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自觉现状不容乐观。道德信念缺失、道德冷漠、人格社会化等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是大学生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自觉,采用道德体验教育,以社会实践体验方式、学生道德自省体验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重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思考和探讨的严峻课题之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耐挫精神、社会责任感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目标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找到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依托 ,创设合理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 ,充分调动个体作为道德生活主体的意识 ,这些都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校大学生不时出现一些道德问题。高校德育体系应主要大量吸纳以儒家德育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德育观念和方法,这也是改进和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选择。在儒家德育观的指导下,改造和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注重贴近学生道德实际;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自律和实践精神视育人为首要任务;注重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注重运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 ,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术 ,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克服只重智育而轻德育的倾向。本文分析了社会实践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结合高校工作实际 ,重点阐述了如何组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以及树立全员德育意识 ,优化素质教育环境应注意把握的几个环节 ,说明重视社会实践 ,加强德育工作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诚信道德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立身处世的准则。当前,大学生诚信道德危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诚信道德的内在特征出发,强调大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实现大学生诚信道德的自主构建,从而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高校实施网络德育之缺失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高校网络德育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人格均存在一定的缺失,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有良好的德育环境,转变观念,把社会实践与网络素养相融,技术与立法并行,自律与引导相伴,途径和方式相扩,拓展高校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在道德社会学理论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针对运动教育模式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具体的德育实践形式与价值进行分析和阐释,为我国运用运动教育模式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为开发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载体提供启示。研究结果如下:1)运动教育模式下围绕某项体育比赛组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模拟的集体社会生活世界,这是一个渗透德育理念的道德实践场域,参与者在该场域中作为担负不同角色职能的道德实践个体,被不同的道德实践单元接纳;2)道德实践个体在活动中,通过道德实践单元内的言行交往,生产出“角色职能、团队认同、分享成败”道德事实,而在所处道德实践单元与其他道德实践单元之间的言行交往,生产出“公平竞争、分享成败、行业认同”道德事实;3)生产出道德事实的言行交往,不仅实现了其“社会群体归属感”和“纪律精神”的属性,更是将社群属性的纪律精神内化为“自律”属性。  相似文献   

16.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也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情感教育,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更侧重于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持续巩固基础性情感教育。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导向性、主体的专业性、内容的针对性、实践的丰富性、方式的潜隐性以及功能的广泛性。其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周恩来精神作为时代民族精神的升华和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大学生要以周恩来为精神标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严谨的工作作风、渊博的学识水平、和睦的互助协作、绚丽的人性之美为标准塑造自己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也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情感教育,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更侧重于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持续巩固基础性情感教育。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导向性、主体的专业性、内容的针对性、实践的丰富性、方式的潜隐性以及功能的广泛性。其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高度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坚定的信念,使其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能维护社会公德的独立的道德主体,是现代德育的终极目标.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和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构成现代德育的常规内容.依据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确定培养人的素质要有三条准则;一是适应时代发展,二是适应社会进步,三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作为大学德育内容应遵循这一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和教育应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与标准.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素质为生来所固有的特征.后来,素质的概念被扩大意义使用,并赋予了现代意义,指的是比较稳定的人的品质,具体指人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大学的德育主要是侧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育,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面对新时期社会伦理环境的恶化、社会道德的滑坡等问题,高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道德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而药家鑫事件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