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文学研究观点中,读者被赋予了从属者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从文学文本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随着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的出现,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文章从认知框架理论中的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分析短篇小说《女房东》.  相似文献   

2.
王先霈先生提出的圆形批评立足传统的文化语境,以对文学的丰富阐释为旨归,其阐释的丰富性体现的正是"圆"之完备与周全之意,即一种圆观、圆览的批评形式。圆形批评非常注重对中西方阐释学传统的吸收和借鉴,并从文本的层面出发,积极挖掘文本各个层次的丰富意义,且倡导一种从"语义循环"到"解释循环"的圆形"阐释圈",力求达到阐释的"圆照之象"。  相似文献   

3.
周菁 《文化学刊》2013,(1):156-160
《文心雕龙》之“知音”篇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他提出的“博观”、“六观”,对读者主体性发挥作出了明确的阐释。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阐释学、传播学中也都对读者的主体性有着充分的研究和认识。但却有学者提出“读者已死”。在新的文学生态环境下,读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都必须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元话语研究方兴未艾,是学术语篇中重要的语言资源。该文以俄罗斯语言学权威期刊《语言学问题》刊载的学术论文为语料,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理据和功能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学术语篇中元话语使用的语用本质。研究表明,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可以明示作者的交际意图,减少读者寻求最大关联时所付出的处理努力,从而确保学术交际获得最大语境效果。因此,学术写作时作者应有意识地使用元话语引导读者正确理解话语,以达到更好劝说读者接受观点的目的。以期该文能够为俄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进而促进中俄两国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文学空间是文学作为社会媒介生产的社会空间,由文本、作者、读者、社会共同生产,同时,文本也生产社会。《金色笔记》中的非洲和伦敦、安娜的噩梦和游戏以及文本外的文学场构成了小说的多元文学空间,即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和资本空间。《金色笔记》的作者莱辛与文本、读者、社会构成了一个立体网络,文学空间的释读就是为了揭示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莱辛作为边缘人、女性、作家的身份话语与权力表征。本文即主要分析《金色笔记》的多元文化空间及其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6.
杨琳 《文化学刊》2013,(4):27-30
学术论著的科学理性要求作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阐明客观规律,注重逻辑推理与分析验证,用准确鲜明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避免掺杂个人主观情绪而影响研究的科学性。正是基于这一诉求,现代的学术论著纷纷疏远文采,形成了一套以学科术语为基础、以研究综述、提出问题、论证观点、得出结论为框架的论文模式。好的学术文章应当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概念虽然抽象却能通俗易懂地阐释,理论尽管深奥但能深入浅出地表述,降低阅读的难度并不影响科学的深度,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吸引读者作深入地思考,学术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知识性与趣味性水乳交融,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手难释卷。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朗西埃基于自身构建的感性框架,将政治、艺术、美学等关联起来,对当今世界诸多已有理论和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新解读,不仅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且这种对传统的挑战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雅克·朗西埃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政治观,他基于一种感性的认知体系,通过对什么是可见、什么是可说、什么是可做等的确定而规定共同体秩序的"感性的分配",从文学场域内部出发,在文学文本中看到一种政治理念,而这种理念让既有的感性分配面临崩塌。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一定要杀掉艾玛·包法利》是朗西埃表达其独特文学观与政治观的文章。朗西埃认为,《包法利夫人》中存在着以艾玛与福楼拜为代表的民主的两面性,他通过分析福楼拜对艾玛的处死阐明了他对真正的平等以及应该以何种方式在文学、在政治中对其加以表达的理解。本文将从朗西埃的文学政治观入手,通过比较艾玛与福楼拜呈现出的两种民主,阐释现代语境之下的民主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中的颜色隐喻是不同语言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译者翻译作品时往往会忽略颜色隐喻框架在不同文化群中的差异,导致原作未能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相同的文学效果。鲁迅在《呐喊》小说集中赋予色彩语码诸多内涵,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依据框架理论将颜色隐喻分为相同框架和相异框架,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蓝诗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框架下颜色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英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文辞优美,并且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其中《橘颂》"或可视为中国文学传世作品中今见第一篇比较典型的咏物之作"。对于诗歌批评理论而言,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的一大创举,其理论主要针对诗歌,旨在对诗歌文本本身进行批评。利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可以对《橘颂》从能指和所指两方面进行更深入地阐释与解读,诠释《橘颂》不同于《楚辞》之外其他作品的文学性,挖掘《橘颂》所蕴含的隐喻、张力和非个人化传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不知观"在《阅微草堂笔记》文本中应用甚多,已经形成特定的叙述风格。纪昀通过构筑人物不知、读者不知与作者不知三个类别,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借神秘色彩渲染故事情节,并运用弱化情节、弱化人物的方法在内容上构建"共同隐含作者",在结构上构建二度区隔,从而使文本叙述转为以真实性为目标的伦理叙述。  相似文献   

12.
程蓓  刘永祥 《职业圈》2007,(6X):19-20
文章以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为主线,重点分析了内部控制要素及其框架的演进及其研究现状,通过对各种模式的比较,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旅行视角切入外籍人士对常州的跨文化书写,选取《看常州》为研究文本,把握文本中各国作者(摄影师)对常州的观察、阐释及思考,探究他们跨文化书写的文化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对外宣传中城市形象的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14.
意象在诗词的创作和赏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使我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人类思维过程,从而也为诗词语篇中意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工具。以概念整合理论中的三种概念整合网络模式为分析框架,解析毛泽东诗词语篇中意象的实时建构和推理机制,将其认知过程动态地展现出来,以期论证概念整合理论对诗词语篇认知解读所具备的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1,(5):186-186
赵婉孜、刘风光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语用学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因为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将文学语篇看做是动态的,是作者、读者和语境互动的产物。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文学语用学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尚处于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6.
这本<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发生"于今天,我以为是王一川教授学术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事件.十余年前,作者丢给读者们一本<意义的瞬间生成>便迈进牛津,迎来了他自己所说的"语言论震惊".之后,他倡导"修辞论美学",以一种告别的姿态,将此前的研究称为"体验论美学".从美学理论的形上建构移向文学文本的文化解读,由关注生命体验转而关注文本修辞,他的理论视野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也就同时有了一次"断裂".  相似文献   

17.
杨小菊 《文化学刊》2015,(2):107-108
王小波小说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转换,对文本本身、读者和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叙述视角的转换,使文本能有选择性地多角度描写,对读者拉开距离,使其在诙谐幽默中思考人生,便于作者理性地思考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陶礼天一、引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包举洪纤,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论著的“成书之初祖”。在该书中刘勰从传统“经权”论思想出发,提出了他的文学“通变”说。可以说,“通变”观是其结构全书的一条逻辑主线,“通”与“变”...  相似文献   

19.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文坛大器晚成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书店》向读者展示了在英国当时的社会图景下,文学文本是如何诠释历史长河中的片段的。本文旨在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通过女主人公经营书店的经历,解读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对话关系。因为文学文本是一种话语,与政治、宗教、经济都有着对话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物的特殊经历和现实的碰撞,以及在碰撞之后人物对生活的顿悟都是本文考量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孙红林 《文化学刊》2009,(2):160-163
巴赫金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书中,对话的论述相当重要。巴赫金将对话以“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的形式展开诗学的阐释。两种对话分别从小说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特色两方面表现了复调的艺术。理解对话理论,以文本为中心展开阐释是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