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伟 《生态文化》2011,(1):6-7,43
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文明在经历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后,正向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制度的总和。在生态危机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主要威胁的今天,专家们预言:生态文化将成为本世纪人类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也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林业摄影应该称之为生态摄影。什么是生态摄影?就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记录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困惑、冲突的摄影门类,重点在于讴歌人与自然和谐,鞭挞破坏自然行为。摄影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怎样运用林业摄影这一特殊的宣传手段。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有机农业技术体系、敬畏自然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都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原真性保护、“疾风暴雨”式的利用和乡村文化自信消失,是当前乡村遗产保护的主要误区。从地方性知识共建出发,探索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乡村遗产活化利用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学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视为最高价值,主要探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处模式。梭罗与阿来将自然的灵动之感和对自然的热爱流露于字里行间。《科德角》和《大地的阶梯》均为游记式生态文学,作者在记述真实的自然生态之外,还将自然万物灵巧逸动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比较不同创作背景下梭罗与阿来的生态文学,能够使人类提高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异民族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和互补。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样的文化是生态文化 1、从研究对象而言,生态文化是一种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它是与有关人与人的关系的社会文化或人文文化概念相对应的一种新的文化观念。社会文化要探讨和解决的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化要探讨和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2、从文化的属性而言,生态文化是一种涉及社会性的人与自然性的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它与属于社会科学的传统人文文化不同,是一种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有关系的一种全新的、交叉的边缘文化。 3、从文化的功能而言,生态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能正确地指导人们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之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玉德 《生态文化》2003,(1):6-7,16
在21世纪,“生态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名词。然而,人们往往把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专门就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以正视听,并就教于专家通人。 一、什么是生态文化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生态。所谓生态,它与“地理”这个概念有所不同。地理是个一般的概念,生态侧重于环境的多元性、动态性、整体性、制衡性、消长性、综合性。生态是环境的网络与链结。 再说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与生态密切联系的知识系统。文化是体现人的思想与实践的现象,涉及自然、社会、思维三个方面。从这个界定可见文化包含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注定了生态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又可以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集中蕴含在儒家和道家等思想流派的朴素哲学生态观念之中,对此可从系统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层面予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启迪我们,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时,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做到和谐相处;在改造自然时,要尊重客观规律,实现有序推进;在开发资源时,要秉持节制有度原则,确保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09,(6):120-120
伏来旺在《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生态文化是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文化。在古老的蒙古人意识形态中,天地是父母,水草是衣食。从而形成了天地崇拜、山地崇拜、树木崇拜、水草崇拜等自然崇拜。这是一种与游牧相适应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9.
迫使当代当代中国人反思人与自然关系。到哲学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智慧,是个重要思路。在人类哲学史上,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应顺从自然,才能生存。但是,都未能解答人类如何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应对天灾问题。马克思哲学主张人通过改造原始自在自然界为人化自然界,以实现人类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应对天灾问题,但是,由于马克思哲学异化,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却造成人们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和使自然环境恶化,至今尚未找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的具体有效办法。"中国需要新实学",新实学主张立足现实历史之上和历史实际之中,一切从现实历史和历史实际出发,"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务实求实,解答和解决现实历史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使人类在当下过上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森林文化概念的提出和以森林文化为主体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提出,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对林业和生态建设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关注森林文化,发展森林文化,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道家文化的生态理念源于"道"与"自然",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在能源、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道家文化生态理念更凸显出高瞻远瞩的光辉,对环境恶化的治理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态道德是人类为保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内涵包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态是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考察在人、社会、自然之间互相关系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把文化生态称作“文化土壤”。小说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诸因素对整个文化,或者对小说的生态的决定不是直接的,不像对人本身那样随时身感神受,中间有若干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主要是“人”,即人在自然、社会制约下所创造的固有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思想意识、哲学精神、审美兴趣、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古代在六朝时兴起的“说话”艺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平话小说,地域范围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但不能说黄河及其自然生态是“说话”、“平话”生成的直接决定因素,而是在黄河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之上所形成的大陆民族文化、农业社会文化和宗法制度文化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拟定以下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的生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前沿话题 ,它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人与社会的道德概念。在以往有关生态的美学研究中 ,大都孤立地谈论生态中的美学构成或生态思想 ,虽然联系了人 ,但没有联系人的行为和动机与生态所构成的伦理关系。以崇尚自然为基本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观 ,同时也体现出以关注自然界中的人为鲜明特征的生态伦理精神 ,这与当代环境伦理学所阐述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人的审美世界事实上是以生态伦理为依据而形成的一种宏大的、整一的、体现出人文内涵的精神境界 ,它通过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两个层面体现出来。当代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学 ,在这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这一优秀美学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梳理和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15.
建构生态道德规范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的可持续归根结底在于人,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方式,在于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高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受到理性和道德的约束,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1)生态道德的实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生态道德扩展了道德功能的领域,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  相似文献   

16.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传统自然观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呼唤中形成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价值,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统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梅真 《生态文化》2021,(2):57-61
人与生态之间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值得人类反复思考与深入探讨.因为生态关系是所有问题的症结,它包含人如何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囹圄,人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人在生态整体中的位置应当在哪里,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如何相处,如何在有人类的世界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如何让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适应生态文明的新型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满族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满族及其先民形成了包含敬畏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万物平等以及对自然资源取用有度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满族传统生态文化理念的现实启示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生态理念,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普及生态美学思想,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9.
当代女性创作,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以集群的方式展示出道家生态思想的和谐之美。女作家在"物我齐一"的生态情怀、守愚为智的生态人格,以及"见素抱朴"的生态伦理等三个向度上对道家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哲学思考,不仅显示了女作家对传统道家文化的回溯和坚守,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平等互爱的传统美学基础上的生态乌托邦,而且女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反过来阐释、丰富了道家文化的内涵,赋予道家思想与时俱进的现代意义,显示了道家文化与新时期女性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贵州不仅是我国的"山地公园",也是少数民族集结地。当地少数民族与独特的自然生态相处时,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基于此,本文分析贵州省内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研究其法治理念以及当代价值,不仅能从中汲取对当下发展有益的经验,也能丰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