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平江盛氏素为苏之望族,《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为其一宗之谱,始修于同治九年,五年工竣,记载了浙北、江南地区盛氏后南宗平江盛氏的支派繁衍、子孙生聚,是平江盛氏自明嘉靖后三百余年来的第一部修刊家谱,同时,也是太平天国战乱后盛氏宗族重建工作的一部分。《平江盛氏家乘初稿》在先世历史、战后宗族重建方面史料丰富,因此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江南宗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儒达乃儒医明是医”这是数十年前,一位患者赠给北京名医关、幼波的金匾上的字。这八个字的组合颇具匠心,横竖、颠倒皆可读,八个字竟有四种读法:儒达乃儒,医明是医;儒乃达儒,医是明医;儒医乃是达明儒医;儒医达明乃是儒医。回环成诵,饶有情趣。这种使词序回返往复的措词方法,称为“回文”,也称“回环”。“回文体”可以用在诗词、联语中,相应称回  相似文献   

3.
乐安孙氏家族是唐代历史上以举业兴家的著名仕宦世家,其家族成员连续六代科第蝉联,且高科及第和词科登第者居多,乐安孙氏家族在唐代之所以被“世推显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与其家族成员科举功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乐安孙氏家族世崇儒学和“代传文雅”的优良传统,与唐代崇儒尊经及科举以经学和诗赋为取士标准的时代特征相适应,这是其家族举业取得成功的主要倚仗,它不仅成就了其家族“文儒德业”和科第蝉联的科举功名,而且成就了其家族的发展和兴盛。  相似文献   

4.
徽州既是商贾之乡,又儒风独盛,故在徽州家族内出现贾儒分业现象。以徽商家族为例,家族分业时率先考虑令子弟业儒,但出贾于家族而言又必不可缺。贾儒兼业遂成为徽商家族发展的一种普遍模式。看似贾儒并举,但其中亦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即贾为儒佐,儒以显名。这个递进关系揭示出徽商家族内部的终极目标仍是业儒入仕,以此亦反映出,在商人家族内部,商之地位尚不如儒之地位。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季,儒医鼎盛,但医者之所以获"儒医"之名,并非由国家进行资格认证,而是基于职业出身、医术水平、医学著述、社会交往、济世关怀等社会化标准的形象认同。李中梓为明末名医,幼习举业,由儒入医,深通医理,著述丰硕,自成医派,为儒医之重要典范。在李中梓医名的养成与传播过程中,所著医籍居于中心位置。其医籍既重医理归纳普及,亦重医案汇集分析。医籍由新安商人出资,广为刊刻,病者、医者、士林、官府无不看重。医籍既是其专业水准之体现,也是极具说服力的个人"营销",更以兼具儒士风雅,士林交游广阔,儒医之名既知于当世,更垂范后世。然在医学并未列于主流知识谱系的明清时代,盛名之下,学派渐成,亦彰显在社会化的职业养成及专业评定体系之下医学传承的市场及知识路径。  相似文献   

6.
明代蜀中遂宁席氏家族,科第蝉联,诗人辈出,历经数代,二百余年风流不衰,在社会上颇有声望,是明代蜀中政治望族和文化世家。本文对此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明清医者的画像、像赞,探讨医者如何从一个草泽铃医的形象,转变为融会自我认知与社会标准的一代儒医。明清科举时代,儒者入仕是为人生正途,由儒向医多是谋生选择。儒者习医从医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身穿儒服,交往高士,吟和诗文,中道清逸,是不少医者崇尚的生活方式。上医医国,救世安身,医书传世,知名医家多以儒医同道作为医者之最高境界。本文收集医者画像,图文互证,尝试从一侧面更为形象化地揭示明清儒医的容样风骨。画像虽不完全,但可见“其貌清癯,心存仁术,志好儒书”已成为其时医者推崇的理想形象。医者以儒风示人,反映出儒不仅在职业上是效法的对象,也是为人处世、自我定位和社会评判的标准。医者的儒道医风,显现其专业声誉与社会地位的关联,而此种趋同的代价是医者放弃自身之职业识别。医者画像,在一定程度上是医、儒在社会身份上难以界分的佐证。此种情形,在其他职业阶层中也有显现,这反映出在科举社会之中儒士阶层的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代诗文书画讲究家族传承。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书画世家是兴起于明代中期的文氏家族。该家族以文征明为发端,从明代中期(约15世纪末)开始一直绵延到清代中后期(约18世纪中叶),前后历经近三百年,在诗文书画领域代不乏人,且被著录的就有三十多人。文氏家族虽然才俊众多,但是最有影响者当为文征明父子。文征明长子文彭、次子文嘉,皆善诗文书画。如果选"双璧"的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商业经济的勃兴,艺文兼擅的文人开始大量涌现,并以家族、结社等形式构成集群发展的态势。艺文家族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世家,在有明一代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诸如相城沈氏、长洲文氏、嘉兴项氏等巨族。从全国范围来看,江南地区在艺文家族的产生数量和发展质量上独占鳌头,而西南、东北等地区的艺文家族,在明代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从而与其他地区一起,共同呈现出明代艺文家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同治七年,盛康在常州建立拙园义庄,旨在敬宗睦族,团结家族成员,壮大家族力量。义庄规模很大,盛氏家族对其进行严格管理。由于经营得当,每年皆有盈余,并在完纳国课、赡养宗族、兴学助教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拙园义庄的建立和发展对盛氏家族和社会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义庄提倡的旧道德也应批判。  相似文献   

11.
吴蕴慧 《文教资料》2020,(6):79-80,63
苏州传世家训以家族的兴盛为目标,强调立德修身、读书立业等诸方面的统一,推崇儒家君子之德,秉持儒家个人立德修身的原则,以修己心、正己身、律己行为治家育人的操守,淡泊宁静,洁身自好,激浊扬清,气节相尚,延续了家族高贵的精神品格和家族的清风正气.苏州传世家训中修己之道为自身家族的发展和昌盛奠定了基础和声望,同时个人和家庭的美德修养也勾勒出了苏州地区崇文向善、爱国为公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汪道昆是明代中后期徽州著名人物,其家族是徽州众多繁盛家族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家史观是在徽州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包括重商更重儒,反对俗儒,崇尚能儒,重视修谱,宗族祭祀重礼等。  相似文献   

13.
无锡锡山秦氏为明清时期江南大族,以"孝友"传家,深得世人称道。作为明清时期江南的大家族,锡山秦氏不仅以科名取胜,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秦氏家族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悠久的文学世家,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深厚的家族文化,包括家训、家法、宗祠等宗法制度,以及义田、义庄等族产支撑家族生存,还有家族教育,人才的培养,为家族发展储备力量。  相似文献   

14.
唐代统治者由尚武转变到崇文,大兴科举,形成了文人创作、文人参政的局面.统治者的政策吸引着大批有产阶级的官宦家族,用家传、师教的形式,使其子孙读书、创作、科考、仕进,逐渐使其家族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大都是奉儒守官、家传教育持续时间较长的家族,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各显其长,别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杨瑾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13-115
明人汪道昆出身于徽州商人世家,又出入官场与文坛,其独特的经历和敏锐的眼光,使他在《太函集》中为徽人作传时特别突出了"儒侠"精神。"儒侠"这种受传统影响又能够勇于突破、求新求变的特质成为明代中晚期处于上升时期徽人的重要品质,也是徽州文化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莆田学院学报》2013,(6):102-108
明代莆田周氏家族作家辈出,形成一个群体,但至今尚未发现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搜集史料,重点对该家族作家群的生平、著述进行初步考论,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作家群和探讨明代莆田家族文学乃至福建地域文学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常熟多诗人,明清之际更以"虞山诗派"的崛起而闻名于世。究其原因,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世家文化的传承和滋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兹仅以海虞严氏家族为例,就其明清时期的诗人和诗作略作考述,以展示世家望族诗书传家、文脉不断的盛况,窥探文化世家对虞山诗歌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明代蜀中遂宁吕氏家族,科第蝉联,诗人辈出,历经数代,风流不衰,在社会上甚有名望,是明代巴蜀政治望族和文化世家.吕大器、吕潜父子,进入《巴蜀文学史》.本文选择吕氏家族中精英人物且对文学史有突出贡献的家族成员加以述论.  相似文献   

19.
香山黄氏家族自元朝末年入粤至清末民初传衍五百年,是岭南历史上绵延最久的文学世家。在世家谱系建构的过程中,历经数代接力编纂的《黄氏家乘》扮演着重要角色。《黄氏家乘》的成书历程反映出黄氏族人对先祖“三乡贤”所代表的家族精神的认同和传承,使得黄氏家族内部谱系建构、名族树立的脉络清晰可见。直谏精神、忠孝传家、书香化育的家学精神持续影响着黄氏家族子孙。  相似文献   

20.
中古时期世家多依靠其文化、政治优势维系着家族地位,发展壮大。蜀郡何氏从西汉入仕之初便有深厚的儒学背景,治《孟氏易》专今文经学,何武更是一度位列三公。时至东汉,在图谶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何氏家学师巴蜀杨氏,逐步由易及谶,也善经纬,并在刘备称帝前后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魏晋之际玄学突破传统经学,渐成为世家大族热衷之显学,而在蜀地今文经学式微,蜀郡何氏逐步淡出了文化学术中心。几经时局变故打击,加之何氏渐生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之门风,使得家族在政治仕途舞台上身影渐少。蜀郡何氏家族特别的历史轨迹,终未能如庐江、东海何氏开枝散叶于南朝,却消失于中古郡望之列,也是此一时期诸多没落家族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