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灵说溯源     
考察整个南朝文学文论,发现“性灵说”在南朝已初步形成。以范泰、谢灵运等为代表的南朝作家所言说的“性灵”,是指生命本真的自然天性,包括心灵本真的自然情性。从而奠定了“性灵说”重真性情、崇尚自然与个性的核心思想。“性灵说”在南朝初步形成,佛教大乘涅架学佛性论思想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谢灵运是以“性灵”体现佛性的一个典型。南朝“性灵说”体现了对人“心”的重视,重视体现人本真情性的“心”的灵动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灵动的.把生命的自然灵动转变成生命的自觉灵动尤其是人类生命的自觉灵动,是教育发生、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师走近并表达哲学智慧的必然途径.教师哲学智慧形成与表达的过程就是教师主体性张扬的过程.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精神气质的灵动与自觉,进而引发教师教学个性的灵动与自觉.三者交互融合,自然体现出教师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3.
书法之"意"是书法之美的本质,是书写者人格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凝练的呈现,带领学生于书法之"象"中会悟书法中的"情""法""思""趣""史",可以滋养孩子们的仁义心、秩序心、智慧心、情趣心和民族心。对孩子们而言,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涵养化育、滋养性灵的过程,是一个能让他们觉得书法有趣而美好,从而真正爱上书法,自觉传承书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心路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彰显个性的光彩,创设灵动的课堂境界。什么是灵动的课堂境界呢?灵动的课堂即充满活力的课堂,洋溢着和谐的课堂,师生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尽情释放,智慧与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人体验美,感受美。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充满灵气与活力的课堂呢?一、巧妙点拨,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5.
学生作文呈现"无德行""无生活""无生命"的"三无"现象,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灵性的保护和培育,使得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味""言之有理",使学生的作文具有灵性美。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创建于2010年,学校崇尚古老的"运河文化",秉承"幸福教育、和谐成长"的办学理念,践行"四雅学校"的美好愿景。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指向儿童学习认同的‘学力课堂’"建设项目的研究,努力让每一名儿童站在课堂中央,顺应天性、张扬个性。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指向儿童探究力、思辨力、表现力提升的整体课程设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入校本课程,创建了"多彩运河娃"课程超市,逐渐形成"智慧运河娃""儒雅运河娃""活力运河娃""灵动运河娃"四大课程,为儿童的全面、个性、自主发展搭建舞台,努力实现课程育人的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梦幻美丽的蝴蝶是诗人创作的灵感,是昆虫学家梦寐以求的精灵。蝶之美,不仅在于翩跹之姿、缤纷之彩、灵动之态,更在于它们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曼妙。下面让我们走进世界各地,去找寻那些美丽而又多彩的蝴蝶吧!  相似文献   

8.
声韵""情韵""意韵"是音乐的根本质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音乐的"音韵之美""情韵之美""意韵之美"。只有让音乐课堂流溢出"三美",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那么,怎样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愉悦的生态环境,让音乐课堂成为美的教育呢?我们可以将音乐融入自然,创造美的情境,释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习欲望,使他们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化为"我要学,因为我快乐""我要学,因为我喜欢"的主动状态,使音乐课堂真正回归一种自然健康、生动活泼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中蕴藏着深厚的自然主义德育教育思想,其"无为自化""行不言之教"等德育思想揭示出德育之道的精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发人的潜能、彰显人的个性。《道德经》以"道"作为遵循客观规律的最高范畴,提出"道"是"德"的内在属性,要求人们"惟道是从""行于大道",揭示出德育教育应在"道"的引导下施行"德"的准则的本质属性。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教育中以教育名义对学生强制说教、以人为标准规范学生品德养成、压制学生自然天性、违背德育本质及规律的异化教育现象的矫正,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芳 《教学月刊》2007,(8):10-12
提起歌舞《小城雨巷》,想必看过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人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美!表演美、舞台美、背景美,三者的和谐之美!而爱美乃人之天性,自然而  相似文献   

12.
处于上学适应期的小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符号有困难,注重"情、趣、智、美"的教学,寓拼音教学于儿歌、故事、游戏、音乐、动画、表演之中,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天性,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审美愉悦的学习之境.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对老师角色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适应这一新的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文章从教学语言的音乐之美、生动精练、情感充沛、启发诱导与个性特色等方面作一番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乐善的天性,并且蕴藏着巨大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但由于环境、条件等多种原因,这些上进心、积极性、创造性,这些情感和智慧潜能往往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人们沉睡的主体意识。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赖的微笑……都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至致,成为"点金石"。  相似文献   

15.
"爱学课堂"是一种以"爱"为基调的生命活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用心施教,展开实践:儿童为中心,发现个性学生;游戏精神,发现音乐之美;"爱学课堂",发现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6.
"生生之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源和中国艺术的核心。坚守传统的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独抒性灵,化生意境,文行水流,放荡不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实现"生生之美"的美学追求,小说激荡出生气流衍、包容和合、自由通达的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17.
毛莉 《教育教学论坛》2011,(29):134-135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的灵动课堂日益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灵动,蕴含着智慧、灵动,不是简单的追求学生课堂的热闹,而是一种学生生成、生长的过程,具有强烈的生命性。"灵动"有一股强大的美的力量撞击,让思想政治课魅力四射,令人回味无穷。本文拟结合一些课堂片段,和大家一起感受"灵动"课堂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即语言文字。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我们可以听到的如同音乐般的美妙语音上,体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不同形状的美丽文字上,更体现在深藏其中耐人寻味的妙不可言的意蕴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这些美。感受这些美的途径有很多:绘画、音乐、表演、多媒体……这些方式对学生理解和感受的确有所帮助,但是要真正感受那些静默的文字背后灵动的语文之美,就只有通过朗读。朗读最直接的  相似文献   

19.
让语文教学的灵动“生成”熠熠生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师生共同成长、情感交融的生命历程。它应该生机勃勃,魅力四射,充满智慧,闪烁灵感,彰显个性。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及时有效地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契机,就能让语文教学的灵动"生成"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20.
性灵,是徐志摩文学艺术中的关键词,也是其生命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性灵对他而言,不只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标准,而且内化到性格深处,外化到整个人生。"爱、自由、美"的单纯的信仰正是源于对性灵的推崇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