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师的道德哲学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具有理性与经验性并存、自觉性与习常性共在的特点。教师的道德哲学成为学校道德教育隐蔽课程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是逻辑与现实的必然。在学生看来,教师的道德哲学甚至比正式的道德课对道德问题更具解释力,因此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的道德哲学对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完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隐蔽课程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西方道德哲学的视野中说明当今社会在对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两种典型困惑,试图通过对西方道德哲学发展路径的全面解析为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道德教育既要避免对道德进行抽象的、知识性的理解,又要超越道德的相对主义所带来的不确定的价值秩序,最终在交往道德教育中、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视野里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找到一种既能认同、践行多种道德内容,又能在文化多元和道德冲突中信守道德信条并勇于承担道德责任的教育方式,因此,从西方道德哲学的视角,分析道德教育既是哲学的重大课题,又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对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类研究结合起来;因此,我的通篇论文将试图从这两个角度表达我的看法。道德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价值观的相对性问题:是否存在着儿童应具有的普遍的价值观?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最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普遍的道德发展阶段。这些成果帮助我们得出了一种道德教育的哲学——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道德发展的促进而不是直接传授一些固定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哲学的道德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中,中国的社会伦理与个人的道德实践都跌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为此,人们试图借助学校道德教育寻求化解这一症结的良方。过去人们多倚重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进行道德教育研究,较少自觉地站在文化层面思考道德教育问题,未能对道德教育进行积极的文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在《道德哲学的问题》中,以道德辩证法为指导,分析了抽象的道德和道德相对主义,强调辩证的道德观;揭示了时代机制和道德理性的互动,提出道德的基准点;阐释了自律与他律的互补,指出道德建设的两重性及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他的道德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乃是理智地探讨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已是当今道德教育理论家的共识,而道德心理学则是“近年来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最大贡献的一门学科”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构建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拟定道德教育的计划、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道德心理学对学校德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就当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学校德育研究的意义作一粗略的概括,并就目前国内德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沉思是一个民族所应有的学风。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而对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分析对现实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道德教育观,并在对其评价中从新的角度对现代的德育工作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存在往往反映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念。因此,深入反思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是理解、揭示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长期以来,现代道德教育因以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基础,从而改变了道德和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本体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学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道德学:即“道德科学”。一般说来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也有学者认为道德学不同于伦理学。学术史曾分科学为三大类:一般哲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一般哲学包括数理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文化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属于文化哲学;理论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人的科学和文化科学,道德学属于人的科学。由此,道德哲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一般科学,道德学是关于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具体学科。 道德体系:是道德理论、原则、规范、和范畴的总和。表现为完整系统的理论形态和明确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与现代:传统道德资源的断裂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道德危机.其根本原因乃是传统道德资源在现代社会的断裂,这导致现代道德教育缺乏合理的道德哲学,从而陷入困境.使现代道德教育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是对接传统道德资源,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充沛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1.
儒家道德哲学是一种以道德为入路的哲学,是以国计民生为其思考和行动根本出发点和主要关注焦点的哲学。以民为本是它的根本宗旨,道德本位是它的主要标志,经世致用是它一以贯之的精髓所在。由此而构建了宏伟的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哲学体系。儒家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及其普世价值,在当前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背景下,凸显出重大的启发意义。对于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应该在批判中借鉴,研究中利用,而不能盲目照搬。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要与即内在即超越的儒家道德哲学结合起来,避免德育庸俗化和空泛化两个极端,以消解当前的德育危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讨论策略的概述,介绍道德讨论策略的形成、实施及实践价值,并探讨道德讨论策略对我国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道德发展规律,分阶段开展道德教育;强调道德认知冲突,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论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着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考验,同时也承受着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德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在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可以对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启示,以提高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管理的出发点最终决定了管理行为的归宿.最佳的学校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地体现和发挥学校组织的教育性,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教育为出发点、不以学生发展为旨归的学校管理必然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力量.因此,学校管理必须蕴含教育的精神和信念.  相似文献   

16.
While Kant's pedagogical lectures present an account of moral education, his theory of freedom and morality seems to leave no room for the possibility of an education for freedom and morality. In this paper, it is first shown that Kant's moral philosophy and 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re developed within differ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whereas the former is situated within a transcendentalist framework, the latter relies on a teleological notion of human natur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re ideas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 are also present in his pedagogy. This means that the problem of moral education must be solved within the transcendentalist framework. It is finally claimed that Kant himself outlines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n his pedagogical lectures.  相似文献   

17.
强调道德的主体性,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在实践中通过内省、践履完善个体德性与道德人格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合理内核。将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那些积极的因素合理地运用到目前学校德育建设中,对解决学生个体品质的形成与完善和恢复德育教育的生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目标的分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提法笼统而缺乏指导性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德育目标的认识不到位有着较大关系,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文章运用哲学和逻辑的方法,按照不同划分的标准从四个方面对德育目标进行了分层研究,力求使德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以增强其对德育实践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20.
卢景昆 《中国德育》2007,2(7):18-21
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杜威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道德与人、道德与生活、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德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等诸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