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在全区素质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自治区教委副主任王世福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的紧迫任务是什么呢?我们都应该明确,这就是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刻不容缓地从现在起就为走向素质教育进行努力。这次全区素质教...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一个人从学校走到工作岗位以后,到底会用到多少自己在学校里学过的知识?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说用到的很少。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寒窗苦读数十载呢?其实就是为了两个字——能力。所以我们国家推行的新课改,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考试教育,推行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以探索、研究、创新为发展理念的物理新课程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本文主要就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创新能力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五分制就是素质教育,百分制就是应试教育?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认为,这是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片面理解,素质教育也应看重考试能力。何祚庥说,不仅仅上高中、上大学要通过考试,出国留学也要考试,当公务员要考试,提职提级要考试,招聘应聘要考试。事实上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考试,甚至当教授选院士,形式上虽然不经过考试,也要看他取得的科研成绩。考试不是评判人才高低的惟一形式,但至少在大规模选拔人才时,考试还是能保证相对公平竞争的惟一可行形式。所以不应把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学会如何应付考试,也是素质…  相似文献   

4.
杨艳 《课外阅读》2011,(3):93-93
为了深入进行课改,使课改工作开展的更有成效,我想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构课堂,在现代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构建新课堂,使现代的课堂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要求呢?首先,我想应该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要素:  相似文献   

5.
我校课程教材整体试验首轮试验班已进入了三年级,在中年级段的“课改”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尤为显得重要。为此,我们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材改革的核心是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能否抓住提高学生素质这个核心是“课改”成  相似文献   

6.
吴寒琴 《教师》2012,(6):90-90
现在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改革期,教材在变,考试制度也在变,我们要一改过去应试教育存留的种种弊端,实现素质教育的伟大目标。那么我们也要改掉过去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学指导方针,对各门学科不偏不倚,全面开展各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要把高中各门学科摆在同一高度,同样重视。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的普通高校教育内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转变为教育课改的重点落实项目。21素质的教育模式就是从之前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模式进行推进,在这种教育课程构建地转变时期,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以及课程的设置就是现阶段的深入教育问题,并在该项内容中进行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以关于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建构设想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当前,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搞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人们的共识,但怎样搞好数学素质教育呢?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立体工程,笔者认为数学素质教育就应该在“素质”二字上下功夫,而人最宝贵的素质就是创...  相似文献   

9.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高等教育同样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和转变,然而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德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中的德育是否存在着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0.
肖桂生 《湖南教育》2002,(12):51-51
误区之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的教育。一谈起素质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应试教育”。考试,尤其是高考成了“罪魁祸首”。其实,考试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其高低,考试就是测试中的一种。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变化而已。将考试一棍子打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表现,会对教育带来灾难。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正确测评,就难以提高。误区之二:素质教育就是没有负担的教育。“减负”不等于不要负担,只是减轻…  相似文献   

11.
教师素质是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各种素养要求及将各种素养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要在政治课教学中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政治课教师的素质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政治课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所以必须在这三方面进行培养与提高。  相似文献   

12.
议教育转型     
目前,在教育改革中叫得最响的就是素质教育了。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它与应试教育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凡是应试教育都不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必要探讨一下。我们谈素质,其实它有两种解释:一是遗传素质,即所谓“天赋”;二是后天的素质,主要是身体和心理品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给  相似文献   

13.
从教二十余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一支粉笔到多媒体时代,经历了课改前与课改后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无数次地问:到底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减负呢?……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真真切切地上好每一堂课,关键还是认真有效地备课,备课是上课的基础,有效课堂源于有效备课,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着眼于教师高效备课的研究,在这里,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密切相关。目前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今教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研究就没有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综观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他们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不实施素质教育,一味地沿着应试教育的轨道运行,教育将走向歧途。那么,素质教育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施呢?这就需要把着力点放在教研教改上。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建国以后,课改已经有过好多次,直到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旨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全面提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语文水平的高低,是他们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可以说素质教育源于教师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实现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而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构建新世纪中学教师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学阶段教育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培养?中学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给每位中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它要求中学教师懂得教育素质的内涵,提高自身素质。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的特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实施素质教育,要靠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一、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教师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要落脚在基础教育上。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建立起继续发展的坚实丰厚的生长点。另一方面,素质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落脚在基础教育上,只有抓好基本素质,才能提高人的质量。当前我们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应试教育”,违背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主要原因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要把基础教育办成国民素质教育,广大教师首先要扭转“应试教育”的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使素质教育具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那么素质都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觉得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这些素质是互相渗透,相互关联,综合起来构成人的总体素质。目前“应试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制约下,从学校到学生、家长都过分强调智育的发展,形成了素质培养极不平衡的严重局面。 国家教委提出,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并把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把艺术教育摆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个英明的举措,我…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界的热点,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新型教学理念的重点,它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更科学、更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为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重视综合素质,才能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