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振 《语文天地》2011,(24):27-28
文言文教学普遍重视"句句翻译,字字训练",虽然教师颇为用心,但学生却不大"动心"。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让训练生动而有效,怎样让教学生动而丰满,值得思考。一、备课当有高度一堂课要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有文本阅读高度。最近执教《陋室铭》时曾为这样一个问题做了一些功课:教学此文应如何把握课文在教材的位置转变。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  相似文献   

2.
入选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有注释,这些注释对于语文教师从事教学起到了很好作用,是教师备课、教学必须参考的重要材料。应该肯定,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文言文注释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多数注释是可靠的。但是,毋庸讳言,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尽管不断修订,远未臻致完善的程度。只要备课用心钻研,时时可以发现一些败笔、疏漏。对此,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予以纠正、补充,切不可盲目依从,尽信其注,甚至奉之为金科玉律,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五种类型。由于受篇幅限制,本文每种类型但举一例说明之。第一,由于入选课文…  相似文献   

3.
一、各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文言课文编排的比较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编排情况进行研究,是考察文言文教学问题的一个有效视角。为了对国内文言文教学情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笔者有意识地搜集了7种版本的新教材,对这些教材在文言单元与课文编排方式上的异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到相对合理的文言课文编排模式,对于新课程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2009年的暑假备课.我们刊发了一组文章.对常识性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常识性课文教学,是科普常识的教育目标更重要,还是语文教育目标更重要?学生获得科普常识的主要方式是“看”还是“读”呢?常识性课文的教学是教给学生常识重要.还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要?这一系列问题.读者朋友只要细读暑假备课的14篇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就能找到答案。寒假备课.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常识性课文有两个目的。其一,保证专辑内单双册课文的系统性;其二,继承暑假备课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探索、归纳将常识性课文上出“语文味”的新方法。可以说,寒假备课是对署假备课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中文言文教学质效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样也离不开教法的优化。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课文为例,在分析了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文言文作为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拓宽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当下,由于种种原因,文言文教学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因此,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往往将重点放在对课文中的字、词的讲解和记忆上,忽视对于文言文的  相似文献   

7.
罗小燕 《辽宁教育》2010,(1):108-109
[设计意图]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编者选编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意思,读懂人物特点,读出文言文味,感受文言文带来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教学,历来讲究诵读。读,可以理解文句的含义,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作品的感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受教学任务和时间限制的课堂,书读百遍较难做到,所以,教师精心指导好学生课堂诵读尤为重要。第一步,教师范读。初中阶段教学的文言文一般篇幅短小,教师的范读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在备课中,对课文理解透熟、精到,融入了自己具体的感受。在课堂上,教师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的朗读,会把学生迅速带入文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使学生对课文有具体的感知,酝酿了情绪,有利…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教学应联系古代文化常宝国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般注重于对字词句段的解释翻译和背诵,而对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却不作分析或分析得不够。我们认为,这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一个误区。在这里,首先似乎有必要提一下对“文言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理解。从文化语言...  相似文献   

10.
一、各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文言课文编排的比较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编排情况进行研究,是考察文言文教学问题的一个有效视角。为了对国内文言文教学情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笔者有意识地搜集了7种版本的新  相似文献   

11.
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与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有何不同?参加"国培计划"之前笔者从未思考过这类问题,一是因为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数量极少,且均出现在高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因为用字词串讲、从读到悟来教文  相似文献   

12.
杜亭 《现代语文》2013,(9):120-121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依然是个难点。在语文教师群体中,存在这样一个不能公开言说的怪现象:平时最喜欢教文言文,因为备一篇课文能教好几课时,且备课不用多动脑筋,就是把整篇文章仔细地翻译下来,课上再条分缕析地把文言知识讲给学生听。这样的备课、上课程序简单,易于操作。而一旦要上公开课,文言文就被教师敬而远之了,因为大家明白公开课决不能只是讲授文言知识,但具体怎么上成另外一种形式,大家就无从把握了。  相似文献   

13.
纵观整个初中文言文教学,我们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学生能理解字词,会翻译课文就完成了任务。所以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串讲至今仍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由于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大量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被肢解得七零八碎,沦为仅是理解和积累字、词、句的语言材料;文言文学习在学生看来就是上课记笔记,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有教师说容易,是因为它课文篇目稳定、知识点固定、语法规律清晰,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也有教师说很难,那是因为它模式陈旧、教法和学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老师教得没有新意,学生学得没有情趣。由此看来,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更何况中职生的文言文底子又普遍比较薄弱。难怪中职的语文老师都在疾呼“文言文难教”——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学生也纷纷抱怨“文言文难学”——简直是如读天书。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文言文教学情况不甚理想,与教师往往采取固定的备课模式不无关系.结合《曹刿论战》课例,重点从教师视角、编者视角、学生视角阐述文言文备课要关注的角度,以期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1.尊重孩子们的已知,激发兴趣。《学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11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在这之前,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古诗词的经验,也曾在"积累·运用"的"读读背背"中接触过简单的文言文句子,然而,如何尊重孩子们的已知,引领孩子们联系实际在现实情境中解决以前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一步一步地"走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热爱文言文"是教师备课、讲课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中学文言文教学,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就我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在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中,首先抓好学生对课文的熟读和背诵,逐步扩大对文言词语的积累,有计划地进行句型、句法的分析和训练,无疑是提高教学效果,扫清学生阅读文言文障碍的几个有效环节。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一、把熟读和背诵课文作为基础来抓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对刚进入中学、基本上没有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在六年的学习中如不熟读现行十二册语文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 1.尊重孩子们的已知,激发兴趣. 《学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11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在这之前,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古诗词的经验,也曾在"积累·运用"的"读读背背"中接触过简单的文言文句子,然而,如何尊重孩子们的已知,引领孩子们联系实际在现实情境中解决以前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一步一步地"走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热爱文言文"是教师备课、讲课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文言中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勤于诵读课文,善于思考,理解词句意思,并利用课外时间增长文言文知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会在不同的课文中灵活运用文言文词句,真正理解文言文知识。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的"文"即文章。所以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着眼于理解"文言"的词句,二是要读懂文章的内容。通常我们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都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就非常明确地概括了文言文教学这两个基本点。文言文教学要"字字落实"特别是要把常见实词和虚词解释清楚是无可非议的,许多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