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大师陈景润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而知晓陈景润的人差不多也都知道老作家徐迟,因为是他创作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这颗数学峰巅上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在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一个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协创联部常务副主任周明(原《人民文学》编辑)作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责任编辑,较为详尽的阐述了这篇报告文学的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2.
1978年2月17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第三版刊发了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的那篇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并配发了一张陈景润的木刻像.人民日报的编者按这样写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读者推荐徐迟同志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3.
走人新时期以来,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化,使得报告文学、通讯人物写作终于有了反拨的可能,神话式的英雄在文坛、新闻领域几近消失。人,作为文明社会的主体,还原了人的本色。这种变异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的创作与反映被置身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而非超现实的神人。无论是二十年前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描写的数学家陈景润,还是二十年后今天《北京日报》记者撰写的《领军者柳传志》,其人物的成功都走过了一条到处荆棘,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而这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又都深深留下了时代的印记。陈景润的磨难有个人的不幸,更有…  相似文献   

4.
动态集锦     
周明 《出版参考》2010,(10):39-40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重新关注报告文学。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刊发《哥德巴赫猜想》的盛景。30多年过去了,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徐迟和主人公陈景润皆已去世.他们曾经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奋斗.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奋斗。两位先生将长垂史册。  相似文献   

5.
<正>前些时候,中国科学院的档案人员在清理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1+2”手稿档案,并由其夫人由昆女士无偿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永久保存.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我也由此而产生了关于档案的种种感想:——关于档案的命运.档案的命运有时恰似个人的命运一样坎坷,尤其是那些珍贵的档案正如同许多伟大人物的人生道路,很不平坦.进一步说,档案的命运更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国运兴,档运兴;国运衰,档运亦衰.然而,正如前任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所言,档案毕竟是“人类的记忆,文化和文明的金子”,而金子最终总是要闪光的.陈景润  相似文献   

6.
1998年3月,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院士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1+2”论文手稿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这是中国革命博物馆近年来收藏的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这份手稿,是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清理档案时意外发现的。就其本身来说,它无疑也是一份珍贵的科技档案。由此会使我们联想到,文物和档案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一、文物与档案的区别与联系文物与档案都是社会文化财富,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物指的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质量     
生命的质量陈福郎与出版社同仁策剁《走近陈景润》、《陈景润》(传记)选题时,我脱口而出道:“陈景润是一棵小草。”众人诧异,自己亦愕然。摘取数学王冠上明珠的科学泰斗,怎么会是微不足道的小草呢?当你走进陈景润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就会看到:一棵无人知晓的小草,在...  相似文献   

8.
梁衡 《今传媒》2006,(10):1
凡社会上的工作可以相对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性劳动(不是说个体劳动者),即劳动者工作目的重在个人的成就,工作方式也以个体或团体为主。比如一个农民工,进城打工为了糊口;一个企业家,为了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获胜;一个画家、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够成名;一个科学家为了某一项研究的成功等。虽然,他们的成就最后都会造福社会,但其工作的初始动力主要是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欲,能量也主要来自个性的才华和潜力,工作的封闭性也较强。知识分子的工作尤其如此。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用一张纸,一支铅笔,在宾馆里开会时躲进卫生间也能研究。另一…  相似文献   

9.
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通往科学家之路丛书》(第一辑)近日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是一套写科学家人生的丛书。作者通过大量真实、生动的故事 ,反映了六位中国著名科学家的人生道路、人生追求和人生哲理。其中包括《大地之子———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当作人桥———桥梁专家茅以升》、《以身许国取神火———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离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人———数学家陈景润》、《美是这样筑就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他发现了大峡谷———科学探险家杨逸畴》。这套丛书从六位科学家的青少年时代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写到他们在…  相似文献   

10.
梁衡 《今传媒》2006,(10X):1-1
凡社会上的工作可以相对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性劳动(不是说个体劳动者),即劳动者工作目的重在个人的成就,工作方式也以个体或团体为主。比如一个农民工,进城打工为了糊口;一个企业家,为了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获胜;一个画家、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够成名;一个科学家为了某一项研究的成功等。虽然,他们的成就最后都会造福社会,但其工作的初始动力主要是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欲,能量也主要来自个性的才华和潜力,工作的封闭性也较强。知识分子的工作尤其如此。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用一张纸,一支铅笔,在宾馆里开会时躲进卫生间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人生的局限     
因为人生有限,我们才无穷地追求。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人生的结局如此奇妙:越是充满局限的人生,越易创造辉煌。司马迁曾送样总结过中国古代杰出的人生: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险象环生,困境重重的人生,却常常创造惊人的成绩。陈景润在那三个平方米的楼角里摘得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居里夫人在有毒的实验室二十多年,寻找到地球上稀有的镭元素。他们的人生困境重重,却光彩夺目,成为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最近,从报纸、电视上看到几位名人相继逝世的消息,我联想到标题的制作。中央电视台关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逝世的专题报道特别引人注目,当荧屏上出现《魂系歌德巴赫猜想》这一醒目标题时,我们的心弦被震撼了;而回头看看报纸上的标题,多半是一行题:《陈景润同志逝世》或《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逝世》,这似乎太简单太平淡了。  相似文献   

13.
已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逝世已有5载,但我和他从相识到他成名的情景,历历在目。虽说人生苦短,但是,如今陈景润的遗物已经永远地陈列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和历史上所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一样,将永垂史册;因此,他又是不朽的。这是陈景润生前万万想不到的。这也启示人们,无论干哪一行,只要为国争光,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我和陈景润相识在十年动乱中回想当年我不由自主地为他奔走呼吁,实在是出于我同情“文革”中科学家的遭遇的原因。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春日,我作为新华社的一名科学记…  相似文献   

14.
陈景润其人与《陈景润文集》潘承彪在我最不愿意回忆往事的时候,江西教育出版社于景润离开我们两周年的前夕寄来了我所盼望的他的文集。书中印有我十分熟悉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和筛法》一文手稿中一页的封面,设计古朴、典雅、凝重。我凝视良久,思绪万千,实在不愿去翻...  相似文献   

15.
有一阵子谁说采访老年陈景润, 可能人们难以接受。但星转斗移,当徐迟以魔笔向我们勾画出数学奇才陈景润之后,世界上关于陈氏的报道时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陈景润是那种心眼儿直,不要命不计较个人得失,满身心交给了祖国交给了数学的汉子。现在一晃已  相似文献   

16.
苏峰 《出版参考》2010,(2):21-22
1973年,已遭受多年批判,被封为白专道路典型的陈景润,命运突然发生了戏剧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刚 给《新闻记者》写完一篇分析假新闻的文章(载《新闻记者》2002年第2期) ,又从2002年1月25日的网上 ,看到一条被人们点击次数颇高的新闻 :“今年39岁的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农民王来生八年磨一剑 ,完成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受到国际社会重视。”这使我想到看报时剪下来的另一条新闻 ,即200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发表的《敢峰就哥德巴赫猜想发表论文》 (我原计划就这条“新闻”说几句 )。这条新闻根据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教育世纪》第一辑里收入的一篇文章《直取“1 +1”之探索———用…  相似文献   

18.
甘苦常从极处回──采写《陈景润,精神魁力永存》有感温红彦值得回味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尽了极大努力去做的事情。在采写《陈景润,精神魅力永存》一组两篇(见3月21、24日人民日报)报道的过程中,我想自己是尽了努力的。文章见报后,受到来自读者、同行的好评,《...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典型指导工作,是我们党几十年来一直沿用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雷锋、焦裕禄、王铁人、陈景润……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的出现,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深远  相似文献   

20.
“陈景润去世,请速回办公室。”读到呼机上传递的这条信息时,正是3月20日上午11点钟。我回到办公室,看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传真过来的300多字的讣告。我们教科文部领导认为,讣告内容太简单,要求我速与数学所联系采访事宜。待我赶到中关村,找到陈景润的家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