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概况了前人时贤对张家口方言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张家口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对张家口方言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张家口方言的单字调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用优选论解释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规则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制约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条件排序为R.MAX〉〉MAX,DEP,σT〉〉*ITA〉〉*ILT〉〉H—stab〉〉*PITA〉〉LTC。它能合理地解释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现象,说明优选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关联理论翻译观,分别从语音层面、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四个维度探析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山东方言英译。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中,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尽力保证方言翻译的准确性,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域特色方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传递。但英译本中也存在方言误译的情况,这对译者扮演好纽带角色、传递源语文化内涵,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方言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关于方言翻译的实践和理论都较为匮乏。本文主要以《城南旧事》英译本为例,探讨方言英译的技巧并对文中的个别方言英译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5.
韩飞 《现代语文》2010,(7):101-103
张家口方言是晋语的一个分支,属于晋语张呼片。本文选取张家口方言作为语料,采用优选论对其两字组的连续变调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该方言的连续变调制约条件的层级关系,并就其连续变调现象做出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6.
伍志伟 《文教资料》2011,(16):31-33
本文运用哈蒂姆和梅森所提出的语篇翻译理论,从交际层面和语用层面两方面分析《围城》英译本中处理社会方言所出现的错误,最后总结出在翻译社会方言的时候,译者应该从交际、语用和符号三个层面进行宏观的决策,然后再从微观的操作层面上进行具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西和乞巧歌是一种歌谣,其内容丰富,合辙押韵,语调诙谐风趣,语言口语化特征明显。通过分析《西和乞巧歌》英译本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探讨了西和特色方言的翻译策略,对方言翻译和歌谣翻译研究有较高参考价值。此书译者在翻译时灵活结合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中的音译法、直译法和逐词翻译法,以及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仿译法和改译法,对不同的方言词汇根据语境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使得译文流畅、地道。然而,由于汉语方言书面化的困难,《西和乞巧歌》中部分方言词汇并未在书面文字中表现出来,且原语文本中所有的西和方言特征和口语化特征在译语中全部被抹杀了。尽管如此,用归化策略来翻译方言是让方言作品走向世界的方式。作为第一部关于西和乞巧歌的英译本,此书对于乞巧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翻译策略使乞巧文化内涵在译入语中能够流畅表达,使得英语读者能较好地理解中国北方的乞巧文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十大方言区之一晋方言从官话中分出已有20年,张家口人学说普通话难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张家口人越来越认识到普及普通话的必要性。但是在汉语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的晋方言以及晋方言所承载的晋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因此研究晋方言的起源与普通话的消长对了解晋文化、汉民族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普通话中句调分为平、升、曲、降四种,张家口方言区的普通话能熟练运用平、升、降三种句调,但由于受方言句调影响在曲调中出现一种独特的变化形式,这一形式应引起该方言区普通话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第一部一经译介到国外就得到广泛认可并进入商业渠道的著作。作为莫言小说的首席翻译者,葛浩文对于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高粱》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使人物性格更加生动具体,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这对于译者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本中对方言词汇翻译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葛浩文的处理方法及策略,以期为以后的方言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陕西乡土文学作品产量丰厚,但英文译著却较少,主要因为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和丰富的地域方言。目前这些英文译著中对乡土文化的漏译、误译、断章取义等现象时有发生。论文以《浮躁》英译本Turbulence为例对其中的方言、乡土文化和历史文化误译和漏译进行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其他乡土文学作品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家口市下辖十三个县,覆盖面积广,坝上和坝下方言有很大差异;即使同在坝下,各地方言之间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又同属晋语方言,在声、韵、调方面有又有基本的一致。张家口大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本市,基本共同的方言容易缩短同学间彼此的距离,增进感情,提高办事效率。再加上普通话课开设的不够普遍,校内部分教职工也说方言等因素,在校园内部,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方言为主的语言氛围,这种语言氛围对普通话的教学非常不利。针对以上情况,我在九年的普通话教学中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张家口方言的调类与古调类相比也有平,上,去,入四声,但无浊声;与普通话调类相比,其平声不分阳阴。在连续变调时较突出的是,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高平调度为降调。  相似文献   

14.
方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给方言英译也带了难题。为了促进方言英译和传播,本文以汤若杰(Thompson, Roger R)的《寻乌调查》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借助NVivo质性研究软件,探析其中客家方言“子”尾名词英译信息对等与缺失。为了实现“子”尾名词英译的信息对等,译者应首先分析汉语“子”尾的功能,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其蕴含的信息,进一步实现语义和文化信息对等。研究发现,《寻乌调查》英译本中关于“子”尾词的英译绝大多数实现了信息对等,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能够最大程度地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少部分由于译者汤若杰未能很好地理解到“子”尾功能,导致译文信息存在部分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创作的带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集。记叙了她童年时代在北京生活的片段,用儿童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既充满童趣,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问题。英译本《城南旧事》由殷张兰熙和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齐邦媛合作完成。英译本通过多种手法,将《城南旧事》中的北京地域风情和方言都做了传神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子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在普通话中句调分为平、升、曲、降四个方面,张家口方言区能熟练运用平、升、降三种句调类别,但由于受方言句调影响在曲调中出现一种独特的变化形式,这一形式应引起方言区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仇峰 《海外英语》2020,(6):11-12
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走向世界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成功实践.该文以阎连科代表作《受活》的英译本为例,探究汉学家罗鹏在这部方言小说的译介中是如何灵活转换,活译《受活》的.该译本在保持源文本异质性的同时也有效传达了源文本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地理位置上,张家口市紧邻北京,中学生有利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一定优势,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张家口中学生唯有克服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障碍,强化吐字归音的练习,注意把握好节律,掌握一些科学的用气发声技巧,才能进一步提升利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1984年,英译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译者杨宪益、戴乃迭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对原作涉及的大量熟语进行了再塑造。首先介绍了熟语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的熟语翻译方法,然后以英译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惯用语、俗语翻译为例,探讨了该译本中熟语翻译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从目的论出发,对比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英译《红楼梦》版本,从章回标题的翻译中,探寻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不同,从而揭示H的论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指导作用及其广泛应用,也为英译本的比较与评判提供新的视角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