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古时一考生为文,援引了《诗经》中“昧昧我思之”旬,却误写成了“妹妹我思之”。考官便批道:“哥哥你错了!”  相似文献   

2.
李秉 《语文知识》2001,(10):35-36
我们的方块字中形近字、谐音字特别多,稍有不慎就会读错、写锚,而水平差的人强不知以为知,更是笑话百出。清末的一次科举考试,以《尚书》中的“昧昧我思之”为题,意为“深切地默默想念“。一位考生却误将“昧昧”写成“妹妹”,文章内容自然更是南辕北辙。阅卷的考官见题目错写成了:妹妹我思之。成为”思妹心切”之意,不禁哑然  相似文献   

3.
杀之而已矣明朝的一次考试,以《杀鸡》为题,有个考生提笔写道:"为雄鸡,为雌鸡,不雄不雌为阉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为红鸡,为白鸡,不红不白为花鸡矣,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如此《杀鸡》作文,可谓"雷人"。哥哥你错也清代有一年乡试,其命题为《昧昧我思之》,这是语出《周书·秦誓》中的一句话,昧昧的意思是暗暗、静静,原意是  相似文献   

4.
评批,按理应属公文类。既是公文,就该写得四平八稳,规规矩矩,而不允许即兴发挥。但这样就难免索然无味。有些高手却不囿于此, 在中肯、准确的前提下,巧作点饰,使本来枯燥的东西顿时妙趣横生。古时候科举考试,考官要在卷面上加评语。相传唐时某地童子试,考题是《诗经》中的一句: “昧昧我思之”,不想有个考生竟  相似文献   

5.
汉字不仅字数多,而且许多汉字或形体相似,或笔画相似,或偏旁相似……这些现象给我们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了许多麻烦。前清时代有个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在考卷里竟然把《书经·秦世篇》中的“昧昧我思之”错写成“妹妹我思之”。批卷先生见了啼笑皆  相似文献   

6.
七月一日,在怀仁堂听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一句"群众利益无小事",使我浮想联翩,心绪难平.有情感之动,也有理论之思.  相似文献   

7.
郭洪兵 《师道》2005,(11):32-32
我喜欢在解决一个课堂问题之后,就此插一句,和孩子们随便说一说、聊一聊,既轻松了课堂气氛,又使自己在闲暇之中多了些原生态的聆听,其乐也融融。还甭说,有时这些小大人的看似“无凭之语”竟会进裂出意想不到的数学之味、数学之思、数学之道,其得也融融。  相似文献   

8.
现当代武侠名家古龙著作中有这样一段对白一直让我思之又思:"客官在屋里为什么还戴着帽子?"因为外面有条狗。"外面有条狗跟你戴帽子有什么关系?"我戴帽子跟你又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9.
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需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其一、从语法和修辞角度来分析,“长”应读作cháng当“高大”讲。众所周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与“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相对,三句对仗工整,构成排比,前两句均是为第三句作铺垫,属于比喻论…  相似文献   

11.
吴国珍 《学语文》2013,(5):47-48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认定为诗经最佳句,王夫之更从中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反衬手法,其《姜斋诗话》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诗广传·卷三》在对“昔我往矣”等句的阐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他说:“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已之悲愉而已矣。”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在编入教材时被删掉了一段,被删掉的原文是: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这一段,作者感情复杂,有处在"败屋之中"的自我解嘲,同时又以天下第一富婆蜀清和诸葛卧龙  相似文献   

13.
陆春燕 《山东教育》2012,(Z6):114-115
"我思故我在"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心主义名言。我虽从来没有认真地研究过哲学,但在这儿,我借用这句名言试图对我多年的幼教工作进行我的"解读":我有思考,我有意识,所以才有我今天的现实。从教二十六年,先后呆过四个幼儿园,从教师到园长,再回到一线教师岗位,并又一次以支教的名义投身于民办园的管理,作为  相似文献   

14.
情之涌动需要有思之沉淀,事之演绎需要有思之观照,论之激扬需要有思之导航。思想闪光了,你的文字才会闪光。有丰富生命和深刻思想的人,会从日常生活中看见大哲理,而这种大哲理,又会成为其作品的灵魂。但是,从生活到哲理,需要重新整合,需要转换和提炼。很多同学在写作中喜欢堆砌素材,简单推理,公式化地导出结论,读者无法从中看见"我"的思想与性情。  相似文献   

15.
楹联趣话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之楹柱,故得此名。对联滥觞于古诗文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  相似文献   

16.
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在主题上是对《一句顶一万句》存在之思的延续。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刘震云以自己独特言说方式叙述了李雪莲及其他相关人物之间相互沟通的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体在世界上的生存困境。此外,他还利用"序言"中与"正文"主题对比的反差与形式转喻,启发读者如何通过选择存在方式的途径来超越困境,实现自我拯救。至于他诱导的这种超然与关爱的个体存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能否行之有效,却还有质疑与商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勤俭之歌     
很小的时候,我读过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心中唱起了"勤"之歌。长大了的时候,我读过《朱子治家格言》,书中有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让我心中唱起了"俭"之歌。后来我又读到一副春联和一副对联:"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又让我心中唱起了"勤俭"之歌。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就是热  相似文献   

18.
大家都学过古典文学,应该知道“推敲”这两个字的来历。相传唐代诗人贾岛,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上作推敲之势,不觉冲撞京尹韩愈。愈询其故,岛具言所以。韩立马良久思之,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作用有五: 第一,它有利于记忆。如将“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正相应”两句中的“六合”相比较将“通五经,贯六艺”、“六艺经传皆习之”两句中的“六艺”相比较就可以收到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的效果。第二,有利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传授了能力。“学非有碍于思,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教者运用比较法,就可以使传  相似文献   

20.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笫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三个“必”,更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用“求”、“欲”映衬“思”,“木”“流”衬托“国”,“长”“远”突出“积”,用“根本”、“泉源”显示“德义”的重要,选词精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