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浩 《科技风》2012,(4):114
PHC管桩因具有桩身强、承载力高、抗裂性好、沉桩质量可靠、适用面广等优点,在建筑施工中被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实例,简单谈谈PHC管桩沉桩施工中挤土效应、桩身破坏及桩身上浮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桩,由于具有单桩承载力高、应用范围广、沉桩质量可靠、工程造价便宜等优点,在工程建设领域发展较为迅速。通常情况下,桩基既承受竖向荷载又承受水平荷载,受桩基发展历史的影响,人们对桩基水平承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可借鉴的研究成果甚少。故文章摘录了本人主持的《裕溪节制闸PHC桩基研究课题》中关于"PHC桩水平载荷试验桩身内应力研究分析"的内容,重点介绍"单桩水平临界荷载、极限水平承载力和桩身最大弯矩位置"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钢 《大众科技》2005,(10):15-16
文章介绍了阳江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大楼基础,采用超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桩),该工程中PHC桩所具有的单桩承载力高、桩身耐锤击性好、穿透力强、造价便宜等特点均得到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为进行软土中静压桩沉桩挤土效应机理分析,本文模拟桩周土受挤压过程,对软土试样进行室内压缩试验,以压缩时间为控制,分别取施压1、10、20、40、60、240、480、1440min后的试样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同时在现场取沉桩前后不同时间的桩周原状土样,平行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对试样SEM照片进行处理分析,得到了天津滨海软土在受压后不同时间和沉桩前后的土体孔隙微观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两次微结构试验对比分析,认识了沉桩挤土效应微结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静压桩挤土效应机理和防治沉桩挤土效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薛海林 《青海科技》2010,17(4):64-65
本文简要介绍了水泥土搅拌复合地基变形的计算,提出了两种可行的计算方法,并对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通过载荷试验和路基下桩、土应力测试,采用现场实测分析方法对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承载性。对水泥土挤密桩处理路基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现场原位测试、沉降观测实验研究,按沉降观测结果预测路基工后沉降,为铺轨提供时间参考、对路基稳定性进行评价,论证了水泥土挤密桩作为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对现有的沉桩技术进行了简单比较,列举了沉桩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实际项目经验,对钓鱼法沉桩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质量问题进行的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孙鹏 《科技风》2013,(10):171
本文在分析水泥土搅拌桩沉降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复合地基沉降常用计算方法,分析公式的适用情况及其制约性。文章着重通过对沉降变形的数据分析,找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随桩长和桩距而变化的规律,从而为施工实践确定合适的桩长和粧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在块石强夯法施工中超孔隙水压力计的安设方法和测量目的,实测了在不同的夯击点处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阐述了超孔隙水压力量测在块石强夯法施工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此法值得在施工中应用以及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标准的内陆国家,因此,我国境内的可直接饮用的淡水资源较少,以至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饮用水大部分都来自于地下水,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的大幅度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水用量的增大,导致地下水的水位大幅度的下降,对我国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对水文地质孔隙水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加大人们对水文地质孔隙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随着煤炭能源被过度的开发和挖掘,地表下沉甚至变形已经成为我国众多煤矿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煤方法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地表下沉,而且地表下沉和变形与煤矿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有关系。本文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表下沉和变形的不同要求做了相应的对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多种减小地表下沉和变形的采煤方法,并且对我国目前多数煤矿企业采用减少地表沉陷的采煤方法的优缺点做了阐述,希望对我国煤炭能源的开采起到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诸如素填土、杂填土、淤泥质土、黏土、粉土以及砂土等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均有良好的效果,且其施工成本相对也比较低,因此其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本文首先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受力原理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通过几种典型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质量检测方法来对其变形特性与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立峰 《科技通报》2012,28(9):31-35,66
把纳米硅粉掺加到水泥土中,并对纳米硅水泥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借用地质学的矿物切片技术,对不同配合比下的纳米硅水泥土进行磨片,在显微镜下对薄片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部分试样进行了电镜扫描和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硅可以改善水泥土的宏观力学性能,对于增强水泥土而言存在一最佳掺量。小于这一个掺量随着纳米硅掺量的增加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增加,超过这一掺量反而会降低水泥土的强度。显微镜下纳米硅水泥土为嵌镶结构,白色相和黑色相部分嵌镶于微透明的红褐色的基质之中。石英、长石为粘性土中较为稳定的成分,显微镜下边缘清晰,无色透明。它一般不与纳米硅、水泥的水化产物,石英表面为水泥的水化产物和粘土矿物等所覆盖。水泥土中小于50 um的小孔隙随着纳米硅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孔隙分布较均匀,而到了强度的最佳掺量后,小孔隙减小而大孔隙增加,从而降低了水泥土的强度,显微镜下对纳米硅水泥土孔隙及其分布特征的分析有助于对纳米硅增强水泥土的固化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在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夯实水泥土桩主频和峰值加速度沿着桩身随深度变化的情况,为今后研究夯实水泥土桩的动力问题提供了依据,并对今后研究人员的对该问题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付恶性漏失的特种凝胶堵漏技术是在新的堵漏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堵漏技术,在油田处理恶性漏失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其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已得到证实。但是在特种凝胶进行堵漏的工艺中,机理研究尚不完全,仍然存在很多未知的问题。本课题通过模拟特种凝胶ZND封堵不同条件下的裂缝—孔隙地层,分析了启动压力大小与各影响因素的对应变化规律,通过以上研究为实际堵漏中启动压力的预测提供依据,为完善和成熟堵漏技术,取得堵漏最后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基因表达式编程方法,利用其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函数发现能力建立矿山地表变形预测模型,将模型预测结果与传统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实验表明,基于GEP算法矿山地表变形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也优于传统的GM(1,1)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CFG桩施工工艺进行地基处理和采用钻孔灌注桩进行了对比,在都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从经济方面考虑选择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CFG桩施工工艺进行地基处理,将桩端落在细中砂层上。长螺旋钻管内泵压CFG桩施工工艺能有效地发挥桩间土承载力的作用来降低工程造价。本工程CFG桩施工完毕后,业主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检测单位对CFG桩进行了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测得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网复合地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它能够充分发挥桩、网、土的各自作用,有效地控制工后沉降.针对目前设计中缺乏相关数据的现状,按桩体种类设计了两个试验区对桩-网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展开研究,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试验结果为桩网复合地基理论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CFG桩 (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是在碎石桩和常规桩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地基处理方法。 CFG桩从改造桩体材料出发 ,在碎石桩中掺入少量水泥 ,使其具有一定的粘接强度 ;掺入粉煤灰改善桩材料的和易性。CFG桩具有承载力高 ,沉降量小 ,造价低 ,施工方便等优点 ,从而使之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应用。但目前对 CFG桩的工作性能、受力及变形机理均未从理论上完全清楚 ,本文试图通过一个现场试验对此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1 工程概况及地基处理方案拟建建筑物总面积为 765 9m2 ,框架式结构 ,共六层 ,基础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1 80 k …  相似文献   

20.
减沉桩是目前减小软土地区盾构隧道下穿引起上部隧道结构沉降影响的一种新型基础形式,其减沉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等尚不明确.利用PLAXIS 3D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开展桩长、桩与盾构隧道间距及桩的排间距对上部既有隧道减沉效果的数值模拟.结果 表明:(1)减沉桩的桩长和排间距对于减少下穿施工过程中上部隧道结构的沉降均有明显影响,而桩与盾构隧道间距的影响相对较小;(2)减沉桩的桩长越大时减沉效果越好,采用9m桩长时上部隧道结构的沉降在10 mm以内;(3)减沉桩的排间距越小时减沉效果越好,采用3 m排间距时上部隧道结构的沉降在7 mm以内,而排间距超过6m时减沉效果趋于不明显.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地铁隧道下穿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