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8月18日由张轶拍摄、<华商报>推荐的<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第18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金镜头"最佳新闻照片奖.随着<挟尸要价>在国内各大专业摄影大赛上频频荻奖.关于照片的种种质疑、争议也甚嚣尘上.本文围绕这场争议的焦点,着重探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以及文字说明时新闻摄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用了一年编辑的《中国新闻摄影通鉴穴1978~2003雪》,即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大16开本,1000页,精印精装。这本通鉴全方位地反映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5年间我国新闻摄影界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图文并重,内容全面,资料翔实。书名用穆青生前题签。由蒋齐生1995年写的《新闻摄影学基础理论的几个要点》和范敬宜1998年写的《中国新闻摄影黄金时期》为代序。全书分“序篇”、“概貌篇”、“理论篇”、“辞目与著作篇”、“记事篇”、“机构篇”、“人物篇”、“作品篇”、“版面篇”、“鸣谢篇”等十大篇。谢篇…  相似文献   

3.
11年前,我主持了一个研究课题叫<世纪更替时期的中国新闻摄影>.为此在全国搞了三个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我国新闻摄影现状的调查及发展趋势><我国新闻摄影何时走出国门>等一组文章,得到业界的认同和肯定.  相似文献   

4.
摄影人才重新组合 年轻的摄影记者是中国新闻摄影的生力军,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极好,年轻化更是特点.据调查,现在活跃在新闻摄影采访一线的摄影记者,大多是70年代后出生的,广东<新快报>摄影记者平均年龄只有28.3岁,而创刊仅两年的上海<东方早报>摄影记者平均年龄只有26岁,该报主管新闻摄影的副总编辑常河只有27岁,而摄影部主任安光系也才33岁.在年轻都市类报纸中,年龄的优势与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呈正比,媒体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他们自身的活力成就了今天新闻摄影.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生存是谈论本年度新闻摄影发展大的社会背景,影像和现实的分裂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新闻摄影.2007年3月老牌画报<生活>(Life)彻底关张,使专业人士倍感凄凉,诞生于1936年的<生活>完善了用照片讲故事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且将这种功能发展到极致.它的消亡似乎是新闻摄影发展转轨的信号.  相似文献   

6.
8月18日晚,中国新闻摄影界最具学术性和权威性的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评选,把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颁给了一幅揭露社会公德缺失的作品<挟尸要价>,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随后,湖北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发文质疑<挟尸要价>照片的真实性,要求还原事实真相,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该事件的讨论再次在网络,媒体上爆发.  相似文献   

7.
<挟尸要价>引发的争议 <挟尸要价>这一新闻照片是由<华商报>首发,<江汉商报>摄影记者张轶拍摄的.照片素材来源于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在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的事情.2010年,<挟尸要价>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获奖后,引来一片质疑之声.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6个王朝,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加上它的副产品<通鉴目录>、 <通鉴考异>各30卷,总计354卷,300余万字.历代学者对于此书都有很高的评价: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繁简得宜,很有分寸,文章技术不在司马迁之下."翦伯赞在<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中这样评价: "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漏.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练,没有费辞."  相似文献   

9.
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2009年3月25日在上海松江新城揭晓.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批优秀摄影师的作品分别获奖.中国摄影师邹森拍摄的<母爱·地震>获2008年度新闻照片奖.  相似文献   

10.
2009年 2月14日,"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2008年度评选活动在北京举行,笔者的新闻摄影作品<讨薪的工人>荣获图片类单幅日常新闻大奖.它的拍摄过程以及此前为之所做的积累,也许对都市"扫街记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2009年5月9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的"首届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学术会议旨在搭建一个学术研究、学术发表与学术评价之间的沟通平台.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包括南京大学的相关学者、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家,以及来自<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学刊>、<当代传播>等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代表.  相似文献   

12.
吕恰然,<新闻记者>杂志前主编.1988年至1998年,先后在<新民晚报>任新闻版编辑,言论专栏编辑,大特写版编辑.1998年至2010年,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在<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工作期间,由他策划和主持的.不妨一议"专栏,被评为中国新闻好专栏.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学界关于中国传媒发展研究在"前承"与"后续"上取得一些引人注意的成就:研究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减少单纯描述性的层面,更加注重理性思考;在重视单个传媒研究的同时,也强调对整体的观照.为了更加具体的把握2006年学界关于传媒发展研究的现状,我们从新闻传播类期刊中选取了12种期刊作为样本.样本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南京大学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指定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以及一些对传媒发展有较多研究的重要期刊.它们是<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新闻战线>、<传媒观察>、<中国广告>、<广告大观>(综合版)等.  相似文献   

14.
在河北省白洋淀文化苑雁翎队纪念馆珍藏的260多幅珍贵图片中,有许多是我党新闻摄影事业开拓者之一、我国著名摄影工作者石少华亲手拍摄的,其中<白洋淀上的雁翎队>、<芦苇丛中的监视哨>、<冰上轻骑>、<土坦克>等照片,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雁翎队员们当年的英雄风采,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蒋剑翔 《新闻记者》2008,(11):85-86
1992年底,我采写了一条<零陵在深圳成立全国首家打工基金会>的新闻稿,1993年1月,新华社、<新华参考>、<中国人才报>、<中国劳动报>、<中国乡镇企业报>、<农民日报>、<南方日报>、<经济晚报>、<湖南日报>等全国几十家媒体都用了,好些报纸还登在了头版头条的位置.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一个边远地区的正面新闻,为何具有这般冲击力?答案只有一个:这确实是一条新闻,一条大家都关心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于公元1893年2月17日正式创刊,比<申报>晚创刊21年.经过英国人丹福士和美国人福开森两任所有者近3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新闻报>、<申报>,<字林沪报>三足鼎立,到<申报>、<新闻报>并驾齐驱,使<新闻报>成为当时上海乃至中国数一数二的大报,其经营策略和活动很值得探究.综观<新闻报>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活动,可以发现<新闻报>的经营者在经营报纸的过程中,已经呈现出现代营销学的一些理念,这些现代营销策略和技巧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新闻报>的发展,使其影响和销售量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7.
当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从业者滔滔之语时,当民生新闻成为一种时兴样式时,当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乃至工作新闻越来越近时,3月26日,大众日报"大众摄影"专栏刊出该报记者孙京涛的摄影报道<俺村修路>.看后,我感觉民生新闻的纯朴样式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在网络和数码时代,更有独特作用.但是,在一些地市报撤销摄影部,摄影记者归口文字部室管理,摄影记者以量计酬等现象,并不鲜见.近年来,<淮安日报>的新闻摄影工作发展较快,摄影作品在全国年度评比中多次获奖.2004年以来,先后17人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摄影复评奖项.回顾总结这几年的摄影工作,除了在摄影器材等硬件上加大投入外,最关键的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不同的摄影角度形成的视觉画面是千差万别的,产生的摄影作品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新闻摄影记者角度的选择对新闻摄影采访有很大的作用,摄影记者也非常重视新闻摄影角度的选择。新闻摄影角度的选择能够突出强调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也能弱化对新闻的表现效果。角度的变化不仅产生不同的画面造型,还能对读者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所以说角度的运用不只是画面语言的组成部分,更是新闻图片拍摄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季羡林先生曾这样高度评价<大公报>--"<大公报>的100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①方汉奇先生也曾说<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隆的一家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