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论华夏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华夏族(汉以后称之为汉族)的形成时期,学术界的认识久久未能统一。笔者在从事民族形成理论研究中,认真考察了华夏族的形成问题。愿将己见书之于次,就教于学界同仁。学术界之所以对华夏族的形成的时期众说纷坛,是因为长期以来,民族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许宏 《寻根》2010,(3):4-12
<正>说到二里头的历史意义,大家经常说它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应当说,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中国考古学近百年的研究探索,使我们知道华夏文明的源头要上溯到更久远的新石器时代,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则是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王广瑞  燕晓轩 《中华文化论坛》2023,(3):79-89+189-190
社亲是村落之间结为类似亲戚一样友好关系的民间习俗,是中原地区特殊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遗存于晋冀豫边界地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究社亲文化的本源,审视社亲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阐释中原村落社会的一种民间交往机制,这既是为了对社亲文化的释读去表层化,也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社会现象。追根溯源,社亲的起源可分为感恩型、生计型、玩笑型、祭祀型等类型。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社亲的本源有相似性,其内涵的传承流变存在一个文化再造的过程,同时社亲也是中原地区村与村之间和谐互动的一种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4.
<正>"她坐的那艘画舫就像一尊在水上燃烧的发光的宝座……她斜卧在金色的绵绸制成的天帐之下,比图画上巧夺天工的维纳斯还要娇艳万倍",这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埃及艳后克莱奥帕特拉与罗马的东方执政官安东尼第一次相会时的惊艳场面。  相似文献   

5.
“光州固始”在南迁中原汉人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有为 《寻根》2009,(1):16-21
历史上的“光州固始”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东部,它北临淮河,南靠大别山。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和灾荒,包括光州固始在内的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批南迁江左,其中不少人入居闽越。及至宋代,“闽人称祖皆日从光州固始来”。这既是一种历史真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光州固始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唐代光州固始人的南迁入闽两个方面,阐明光州固始在南迁中原汉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汪超 《华夏文化》2011,(1):18-20
史官在中国古代,主要从事记录历史、编写史书工作。商周时期,史官的作用以及地位均十分突出。西周王朝的史官建制,由于可靠的文献记载不多且很零散,虽《周礼》一书有较详尽记载,但其终为后人所作,并不全是西周历史真实的反映,故需求之于西同锕器铭文资料,这是我们研究西周史官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张帅峰 《寻根》2013,(1):47-52
饺子,集面食菜食于一身,兼充饥调味于一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沿革,它不仅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食品,而且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饺俗,从果腹充饥满足食欲的生理需求,扩充到内涵丰富的文化需要。北方饺子的品种纷繁多样,吃饺子的习俗也绚丽多彩。这里仅以河南为主的中原食饺习俗为例,展示中原人在食饺的同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心理。日常食饺饺子的名称据说是因年三十夜里吃它而得名。旧时讲究守岁包辞岁吃,  相似文献   

8.
石小生 《寻根》2013,(1):36-41
“花朝”,即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纪念百花生日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花神节”。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花朝”又寓意“开枝散叶”、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花朝”起源于古代的中原地区,后随中原移民的不断外迁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以及台湾地区。据史料记载:“二月十五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  相似文献   

9.
徐刚 《中国文化》2021,(1):123-139
傳統的夷蠻戎狄與東南西北四方相配的觀念,見於《禮記》.清代學者崔述始提出異議,近代以來的學者,基本上都認爲這不是歷史事實,而是戰國以後的學者對於華夏周邊的族群人爲地整齊化的理想結果.但事實可能正相反,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可能反映了早期夷蠻戎狄的來源,而春秋以來華夏與夷蠻戎狄在東南西北各個地區交錯分佈的現象,反而是族群遷移...  相似文献   

10.
继3年前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的见证西非强盛王朝的王室艺术的《贝宁王朝5世纪》展后,去年底至今年初,该馆又推出《阿波美王朝艺术家》展览,不失为带给观众的又一次视觉震撼。  相似文献   

11.
方燕明 《寻根》2010,(3):13-21
<正>汉代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开篇即谓:"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史记·夏本纪》并列出夏王朝十四世十七王的世系为:禹—启—太康—中康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出现了一位享誉世界乐坛的男低音歌唱家、歌剧演员菲奥多·夏里亚宾,他曾被高尔基誉为“象征性人物”,他“体现着俄罗斯民主的一切特征”。高尔基所说的“象征性人物”,据笔者的理解,意思是夏氏是俄罗斯声乐艺术的象征,就如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一样。  相似文献   

13.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14.
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游牧部族,也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初期)。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在公元三至五世纪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发生巨大的影响。从公元前三世  相似文献   

15.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6.
馮時 《中国文化》2023,(1):1-20
上古文明所呈現的夷夏東西形勢是我們正確認識中華文明的基礎。傳統史料顯示,東夷文明雖然已可上溯到距今八千年前甚至更早,但華夏文明的歷史却只有五千年之久。這種夷夏兩域三千年的文化落差很難形成兩種文明交勝的局面,而湖北秭歸柳林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則將華夏文明之源大爲提前,從而徹底改變了夷夏兩種文明看似發展不平衡的狀態。柳林溪遺址的年代約爲距今七千年,其豐富的文化内涵展現了早期華夏文明的基本面貌。遺址出土的典型遺物是數以千計的陶支座,其造型表現了擎天之柱,也就是《天問》所言之天柱。同時在天柱所擎的象徵天蓋的柱頂繪有精致的日廷或九宫圖,表現了傳統空間觀所認識的九部八紀,這當然反映了先賢的空間觀以及對於天宇的規劃。更爲重要的是,在象徵的天柱和天蓋之上還契刻有成組的文字,是爲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漢字。這些證據不僅將漢字的歷史從殷商時代上推了近四千年的時間,而且通過對其文字的解讀,更將以傳統時空觀爲核心内涵的前華夏文明宇宙觀的形成年代上溯到了七千年前,這對華夏文明的形成以及漢字起源的研究都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相似文献   

17.
高培华 《寻根》2012,(4):12-17
《易》即《易经》,又称《周易》,其中“八卦”之八个“数”和“象”,是人类最早的八个数字和八种物质概念,存有原始先民的思想轨迹;其中卦爻辞,记录有三代渔猎、畜牧、农业等生产情况,婚嫁等风俗习惯;《易传》十篇,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可以说《易》在一定程度上堪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渊薮。  相似文献   

18.
一、释“后羿” 王“后”:甲骨文中有“后”字,作“ ”等形,刘兴隆曰:“象妇女产子之形,为毓、育之初文,典籍作后。”(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981页)“后”又假有“後”的意思,放在祖先的名字之前,指后来的祖先,区别于“高祖”。《说文解字》云:“后,继体君也。”段玉裁曰:“《释诂》、《...  相似文献   

19.
高培华 《寻根》2012,(3):21-25
周代是礼制社会,在各种重大礼仪活动中,都要演奏特定《诗》篇及其乐曲,《诗》《礼》《乐》是三位一体的。子夏作为孔门“文学”高徒,不仅长于《诗》,也长于《礼》《乐》。他在孔子之后设教授徒,不仅传《诗》,也传授《礼》《乐》。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4,(6):F0003-F0003
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是河南省台办与信阳师范学院联合组建的涉台研究、侮询机构,设在信阳师范学院,聘仟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尹全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研究中心下设台湾历史文献研究室、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室、两岸族谱数字化工作室和台湾文献特藏部。研究中心任开展两岸关系研究、推动台湾同胞中原寻根和两岸青年双向交流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为河南省对台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