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0年来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在华62年。伴随着传教士入华和中西文化的相遇,丁韪良的传教活动也须应对中西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国内虽对丁韪良的活动有丰富的研究,但缺乏在跨文化视野下探讨其传教策略的转变。文章拟从跨文化视角,围绕文化冲突、融合的主线来阐释丁韪良不同时段的不同传教策略与相应活动,这对深入认识、理解和客观评价该时期传教士群体在华的活动以及其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宁波作为一个开放时间较早的港口,在历史上对外交流一直相当频繁,在近代也是受西方影响较早的地区。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外经济交往上,还体现在西方宗教的传播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后,宁波作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1月1日正式开埠。而通过《望厦条约》和《黄浦条约》,西方传教士取得了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权利。宁波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传教士到此。他们在传教过程中深入观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民俗、医疗、慈善机构的活动等,向西方世界介绍宁波,介绍中国。在这些传教士中,本文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到宁波来的基督教传教士美魏茶在宁波的活动做个案分析。通过他的书信及著作来分析他对当时宁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力求了解传教士对当时中国现状的看法,并以西方人士之眼透视中国清末的社会百态。1美魏茶的宁波之行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ine),受英国伦敦差会派遣,到中国大陆传教。在宁波驻留七个月(1842年12月7日至1843年7月7日)。在此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了解宁波当时的各个侧面,写下了许多文字。在宗教宣传方面,曾在宁波发表《乡训五十二则...  相似文献   

3.
明末天主教儒士朱宗元因其生平资料的匮乏而引起学界广泛争议,其生年考证更是焦点所在。通过对其著作《答客问》、《破迷论》及其受洗年份关系的考证,基本可以判定其出生于1616年,其后著述传教,开创了天主教在宁波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帛书《要》的五行与德义观念与传世文献相同或相似。从对五行的论述看,《要》与《尚书·洪范》、《左传》文公七年、《国语·郑语》、《墨子·经说》中的五行内容相同,排列顺序不同,五行内部都不存在相生相克关系,说明《要》之五行可能是早期的形态。从德义的角度看,《要》与通行本《易传》中的《大象传》相似的思想倾向是以德论《易》,在肯定人的德性的同时,并未忽视天道的作用,天道与人事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5.
屈原思想是以楚文化为根本,并兼容北方之学,尤其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而这两种文化精神——“巫文化”与“史文化”——在本质上有许多冲突,这种不和谐也在屈原思想中产生了终极的困惑,即天道与人道的冲荡。在他遭放逐之后,“缱绻恻怛,不能自己”之时,欲去不忍,欲留难就,这种文化思想的困惑更为突出,加之对于楚国危亡的忧心,个人思想意识的疑虑困顿在崇高的背影下上升为一种悲壮。缛缠绵幽怨的《离骚》回旋飘荡的正是这种情绪。至于《天问》,这种情绪体现就更为直接了。“天问”即“天道之问”——人类社会之兴亡衰败是依天道还是人道?! 战国以前,见诸经义的天道人道之论,皆以天命为旨。《诗经》咏叹“假哉受命,有商孙子”;《易》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书》言“天道福善祸淫”。《周礼.师氏》中还有“至德以为道本”的说法。“至德”的意思是从天而降之德,即天德。集经义大全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天生德于余”的孔夫子,知天命信天德循天道,这些都在《论语》中多有流露——“子之所慎,齐(斋祭)战、疾”(《述而》);“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天命在孔子眼里不仅是为人之所  相似文献   

6.
一本比较全面介绍早期“宁波帮”的《宁波帮企业家的崛起》一书,最近作为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九辑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收文章及资料三十一篇,计二十二万字。内容以人物介绍为重点,其中关于宁波帮的综述性分析文章和史料四篇,从总体上介绍了宁波帮总的历史面貌;有关宁波帮崛起时起过某种开创作用的代表人物传记五篇,即:《为“宁波帮”开路的严信厚》、《“五金大王”叶澄衷》、《叶澄衷及其办学事迹》、《朱葆三的一生》、《汉口头号商人宋炜臣简历》。还有关于在早期“宁波帮”代表人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个典型家族——镇海桕墅方氏家族及镇海小港李氏家族的史略;以及趋于鼎盛时期的“宁波  相似文献   

7.
神仙道教是由汉末早期道教转变为南北朝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之间的过渡形态,它在教旨、教团组织、传教方式、修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统治阶级意识和士族观念,长生久视和修道成仙是其最重要的宗教目标。葛洪在广征博引各家学说的同时,经过自己创造性的发挥,自觉地构建了以“神仙实有,仙人可学,长生能致,方术有效”为核心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仙道学说。本文试图从《抱扑子内篇》中蕴含的宗教哲学观入手探讨葛洪神仙道教(仙道学说)的理论基础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世界现代化的趋势及“西学东渐”的潮流,我国近代比较教育始得萌生。本文以晚清美国来华传教士丁韪良的外国教育考察及《西学考略》为个案,着重分析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特色等问题,并力求揭示丁韪良比较教育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学术的议论,是我们认识自身文化的良好借鉴。丁韪良所著《汉学菁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影响力》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丁韪良(William Martin,1827-1916),美国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1850-1916,其间有四年时间不在中国)。他为中国带来了两种最宝贵的东西,从而有助于中国人和平地打开沟通世界的窗户:一是翻译《万国公法》,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外国来华传教士花之安撰写的《德国学校论略》、丁韪良撰写的《西学考略》、李提摩太撰写的《七国新学备要》是晚清研究西方教育的几部代表作。它们不仅介绍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而且开展了中外文化教育的比较考察,曾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知识阶层中广为传阅,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耶稣会士罗明坚撰写的《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新近影印出版,使学能够有机会与后期刻本《天主圣教实录》进行比较研究。早期来华耶稣会传教士传教策略的重大改变、以及早期耶稣会士从“西僧”到“西儒”身份转变的适错过程,均在不同版本比较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5):106-116
晚清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下更加落伍于时代,而美国人却在中国受到了比其他西方人更好的政治礼遇,这就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来华生活60余年提供了难得的政治安全环境。他在文字传教、外交活动和汉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获得了十分满意的精神生活,因而在情感上倾向于对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肯定褒扬。这种褒扬中国的文化心理倾向,是丁韪良自始至终的一种文化多元原则,又显示了他的中国文化造诣和高尚的精神修养,堪称才、情、德俱佳的"中国通"和世界文明融通的远见卓识者。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27页关于《南京条约》内容的表述是这样的的: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之后,关、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  相似文献   

14.
“大同小康”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小康”溯源姜建设大同小康学说是古代中国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学说,对此前人已经作过不少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打通《礼运》全篇的思想义蕴,清查一下这一学说的思想归属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期对其发生问题作一历史的说明。一、...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以人道比附天道,以天道论证正义,解决了儒、法功利观的难题,避免两家学说的偏颇,以正义观为基础构建了德性功利主义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谈论巴人(王任叔)早年在宁波从事新文学活动的文章中,似乎只提到他参加过“雪花社”。其实,他还是宁波早期最大的新文学团体“春风学社”的发起人和主要台柱之一。一九二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出版的文学研究会会刊《文学》周刊第一二三期上,刊有张天一《宁波的文学界》一文,涉及到巴人早期的文学活动。因为这方面的材料很少,故略作介绍。该文提到,大约“五四”的第二年,宁波白衣寺佛教孤儿院的青年教师王吟雪加入了上  相似文献   

17.
《荀子.解蔽》与西方哲学家关于破除“假相”或“幻像”的学说都是探讨认识和真理的关系,都试图达到“无蔽”的境界。文章通过对荀子与西方“解蔽”思想进行深入比较,找出荀子思想在知识与价值、天道与人道、认识前提与认识目的等问题上暴露的认识之蔽。  相似文献   

18.
天道概念源自于天命神学,最早产生于《左传》、《国语》中。《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有三层意涵:道德义、天人感应的神学义、普适天人的宇宙法则。《左传》和《国语》的天道观在儒家的天论中有重要意义,它涵括了儒家天道概念的三项主要意涵和两大天道观模式(天人感应和天道自然),为儒家的天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左传》和《国语》天道观的最大意义也正是在于,将对天的认识发展到"道"的水平和层次,而只有在"道"的层面上,使儒家的天论得以真正形成和展开。  相似文献   

19.
天是董仲舒哲学的信念本体,天道学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感应说等,是一个有机组成系统,天、人都有性情,可以相互沟通,能够彼此感应,天道可向人道渗透。天道论、阴阳五行说、性情说、感应说奠定了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黄帝四经》中"圣人"、"圣王"和"君主"是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君主"行事有合不合于"天道"的区别,合于"天道"则可立为"圣王",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三者才有其共通性。《黄帝四经》的圣人观体现为"圣人"处处与"天道"精神相契合,能使"天下可一"者才称之为"圣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