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冬 《青年记者》2006,(19):25-26
王甘霖,《法制日报》记者,被人称为“中国实力派调查记者”,“实力”两个字的背后,是一次次的打破砂锅查到底和出生入死的一线调查,他的名字总是与“揭黑”、“曝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这个身材略胖的记者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是眉宇间却显露英气,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不服输  相似文献   

2.
周泽: "警察抓记者",已经逾越了公众能够接受的底线 赵金:"朱文娜事件"可谓是2008年记者维权第一案,引起的社会关注也是空前的.首先我们回忆一下事件的进程.1月1日,<法人>杂志刊发了朱文娜采写的<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报道了西丰县商人赵俊萍遭遇的官司,该报道涉及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1月4日,西丰警方以"涉嫌诽谤罪"对朱文娜立案调查,并进京拘传.1月4日下午得知遭拘传信息,朱文娜到友人家暂避.7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记者报道辽宁西丰官员负面新闻遭警方拘传>.7日下午朱文娜向中国记协提交相关材料,中国记协维权处表示要高度关注此事.8日朱文娜回单位上班.8日下午西丰县公安局召开会议决定,对朱文娜撤销立案、撤销拘传.9日中午时任<法人>杂志总编辑王丰斌代表杂志社就朱文娜事件发表声明.9日下午3时西丰县委县政府指派相关负责人赴北京,向法制日报社表示道歉.  相似文献   

3.
刘畅 《青年记者》2006,(12):9-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记者在舆论监督的实践和探索中,以鞭挞丑恶、揭示问题、守望社会的精神,获得了职业荣誉与职业梦想的巨大满足。摆脱了脱离事实、粉饰现实的工具阴影,开始意识到以职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和意义。这一意识觉醒,催生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国青年报《本报调查》等一系列新闻媒体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获得了社会认可,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新闻从业者的精神气质和面貌。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1日,<法人>杂志刊登了记者朱文娜采写的一篇报道<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以下简称<辽>),因该报道涉及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西丰警方以"涉嫌诽谤罪"对采写报道的该记者立案调查,并进京拘传.此举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遭受质疑.1月8日,当地公安机关正式撤销立案、撤销拘传,并派人登门道歉.  相似文献   

5.
张骏德 《新闻记者》2005,(10):42-43
我想探讨一下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我记得1980年复旦新闻学院曾经开过一次新闻业务的研讨会,有一个题目专门讨论记者采访到底是什么。当时基本上有三种意见。北方来的记者认为采访就等于调查研究:南方来的记者(暨南大学的陈朗先生)认为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8年1月1日,《法人》杂志刊登了记者朱文娜采写的一篇报道《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以下简称《辽》),因该报道涉及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西丰警方以“涉嫌诽谤罪”对采写报道的该记者立案调查,并进京拘传。此举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遭受质疑。1月8日,当地公安机关正式撤销立案、撤销拘传,并派人登门道歉。  相似文献   

7.
因为一篇报道涉及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西丰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为由对采写报道的法制日报社《法人》杂志记者朱文娜进行立案调查,并派人去北京拘传。在权力部门的淫威之下,一段时间内朱文娜不得不东躲西藏,借住友人家里,不能正常上班,记者所在媒体亦深受其扰。  相似文献   

8.
贝特兰,一名英国记者,他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两次到陕西采访,向国内外报道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与西安事变的真相。毛泽东接见他时的谈话还被收入《毛泽东选集》,贝特兰因此成为中外闻名的记者和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相似文献   

9.
一本旨在记述知名记者的成长和成名经历、探讨职业记者的社会责任、报告记者们自己的真相的新书《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法人》杂志刊发通讯《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后,引来了西丰县公安局到北京拘传记者朱文娜的事件。自2006年重庆"彭水诗案"以来,引起全国关注的同类案例已经有十多起。如何在法治理论卜提供新思维,是考察媒体时评的标准之一。在即时发表的几十篇关于这一事件的时评中,《检察日报》李围民的时评《以诽谤罪追究记者必须慎之又慎》,提出了一个在我困尚未被重视、而在国际法学界已经成为共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2月15日中午,河北省张家口市经侦支队民警通知"失踪"的<网络报>记者关键的朋友,称关键已经被刑事拘留,要求关键家属带钱和药品前往张家口.15日下午,记者致电张家口市公安局政治处,证实关键被张家口市公安局刑拘.(<新京报>2008年12月16日)  相似文献   

12.
《新闻实践》2011,(7):21-21
“基本青壮、基本男性、基本有文化、基本从业八年,老巢基本在北上广,流窜范围基本不定,基本收入低、基本不满意、基本作息乱。善打听也善爆料,善协作也善拉锯。我不是传声筒,我是调查记者,我挖掘事实,我接近真相”。这是两位青年传播学者用“凡客体”概括的中国调查记者的群像。  相似文献   

13.
国内的平面媒体越来越重视调查报道,一篇成功的调查性报道,往往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为其所属的媒介赢得巨大的声誉。然而作为舆论监督利器的调查性报道的生产却是非常不易,在采访调查阶段就会面临种种阻碍。基于此,从三个方面论述记者调查的突破口,以期为做调查报道的记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少时有个梦:长大当警察,让坏人伏法,让百姓安享太平……。也许是命运的垂青:1986年我终于美梦成真。我工作之余,刻苦学习、笔耕不辍。特别是从事公安新闻宣传工作7年来,先后在《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人民公安》杂志、“大众日报》、《山东法制日报》、《青岛日报》等30多家中央、省、市报刊和电视台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200多篇,另外有新闻理论文章在《青年记者》等多家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2篇在“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陈丹 《新闻导刊》2009,(4):10-11
华龙网的记者,称为“数字记者”。相比传统媒体记者而言,数字记者的背包中,随时携带着笔记本电脑、摄像机和无线网卡。实时、快速、准确、真实地发布信息,是华龙网数字记者的基本要求。从表面上看,数字记者拥有比传统媒体同行更多的硬件设备、更有利的发稿条件,更易使稿件通过编辑审核发布,从而更容易地完成工分考核……但网络记者每一项优势背后,无不蕴含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王倩  李要师 《青年记者》2007,(21):19-21
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记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怎样,人们怎样看待记者,人们又是怎样评价记者?为了获取这些信息,《青年记者》在第八个记者节到来前夕,联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的师生组织了这次"记者公众形象调查"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随机抽取600多个调查对象。其中济南市民占70%,另外30%来自全国各地的调查对象则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的。此外,还进行了个别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并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力求真实、科学地反映记者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17.
有人曾经把记者分为三类:一是以短、平,快见长的都市报记者,二是以深度、揭黑见长的调查记者,三是在咖啡馆写文章的思想型记者.  相似文献   

18.
费士廷 《军事记者》2005,(11):50-50
以前,虽然在部队干过新闻干事,但仅仅是比着葫芦画个瓢而已,从来没认真想一想:什么是新闻?新闻怎样写?年初,我在书店买到这本《穆青论新闻》,越读越想读,越读越解渴。作为我国新闻宣传战线杰出的领导、当代名的新闻记,穆青这本由85篇新闻理论章和工作总结结集而成的书籍,无疑是我入门和学习的教科书。这本书给我的启迪和触动是多方面的,但觉得读书笔记还是要集中一些为好,就把穆青有关记与调查研究的论述梳理了一下。  相似文献   

19.
陈洁 《新闻记者》2004,(12):46-46
第五个记者前夕,东方网与《新闻记者》杂志组织并联合千龙网、北方网、红网、大洋网等全国知名新闻网站,进行了"中国新闻记者公众形象"的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成以上网民对记者的公众形象持正面评价,近8成网民认为记者行业对推动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王梦琳 《青年记者》2010,(10):63-64
央视《新闻调查》在13年的发展过程中,开创了一种中国式的“电视调查文体”,制作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目。《新闻调查》展示的是记者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并且将之作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现场调查记者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