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将道德认知理解为对道德知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所进行的积极的觉识、判断、推理,并始终突出其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并列、相整合的特性;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基于某种道德原则的认知心理形式,而在于道德理性的培养,其关键是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力,这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过程要培养学生道德理性思维,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究其根源在于对德育目的的误读和道德教育过程中灌输教育方式的普遍存在。为此,我国道德教育亟需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的路径转换:从知性走向人性,回归生活;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自由以及创造"道德的可发展区"等。  相似文献   

3.
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56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以及对灌输一词理解的“西方化”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德育对象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在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 ,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 ,我国大学德育面临种种挑战。本文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感受源和道德感受渠道作了分析 ,并提出大学德育应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对中西方道德教育传统的考察分析 ,确立了“学生自主选择与教育者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有机结合”为我国培养学生道德能力的基本原则。通过实验性研究和实践 ,总结出“认知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等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启华 《教育探索》2008,(12):98-100
从德育所具有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角度分析,道德灌输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不合理性。道德教育中的灌输与反灌输处于不断协调之中。为兼顾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避免灌输与反灌输之间的争端,应该力求做到道德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道德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目标的统一。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更为根本。道德灌输只有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道德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提高德育实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要以人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道德诱因;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建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在目的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维度方面‘注重道德认知的发展,忽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道德教育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反对灌输方法。主体主义是20世纪西方思想的核心,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思想深受主体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树立高校理性德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华 《职教论坛》2004,4(12):19-21
当前在我国高校德育领域还存在这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是不断的强化和灌输的过程.这显然还是一种非理性的道德教育观点.灌输作为德育方法之一是必不可少的,但灌输的实质就是强迫学生接受道德的知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的德育现状,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在分析高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我国高校树立理性德育观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践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好 《湖南教育》2002,(19):18-18
道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头戏”,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相当大的,可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中小学德育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重德育知识的灌输,轻德育能力的实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道德教育的内化,尤为突出的是道德实践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显得十分薄弱。笔者认为改革德育实践模式有助于道德教育实效的增强。一、当代道德实践模式的理论探讨重视道德实践就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被动灌输”。德育工作必须是一种主动的教育过程,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必然要从给学生灌输使其服从回归到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上来,本文以现代德育观视角,阐述网络德育中学生道德自主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及其条件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广义上讲,中学的课程都承载着立德树人这一基本使命。因此,它们也应归入道德教育的范畴。现如今,我国中学德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中学德育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德育观念方面,要对德育进行再认识,德育并非外在的强制教学,而是学生主动地理解、选择、体验;在德育目的方面,不仅在于传授道德知识,还包括对学生的道德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内容方面,要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内容开展不同程度的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上,要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且情景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必然要从给学生灌输使其服从回归到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上来,本文以现代德育观视角,阐述网络德育中学生道德自主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及其条件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一、中小学教师德育观念存在的问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德育理论界就提出"德育要从简单灌输某些信条和养成某些行为的工作‘重点’上,转移到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上来。"[1]那么,30年过去了,中小学道德教育成功地转变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工读学校的学校德育经常遗忘、远离真实的学生生活,尤其是"问题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地用科学技术、工具理性、道德灌输来入侵学生的生命世界.工读学校内部的德育更多是一种直接的道德教育.在工读学校,直接的道德教学必须转向间接的道德教育,实现全方位德育,营造全方面的德育环境是关键,在工读校园生活中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全方位的道德影响,工读学校的德育才有前途.  相似文献   

15.
哈佛道德推理课程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佛道德推理课程是哈佛大学本科核心课程七大部分之一,道德推理课程帮助学生接受较高的道德标准,以经典阅读和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西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建构,使学生具备作出合理的道德和政治选择能力.哈佛道德推理课程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课程建构方面的科学性,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反道德的现象:无视人生意义的规范化道德教育;无视儿童存在的成人化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的强制灌输;无视德育方向性的放任主义;扭曲学生身心的道德规训等。我们必须对其批判,回归道德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价值澄清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因其具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等优势而受到广泛欢迎。但同时,又因其存在价值相对主义、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全盘否定理论灌输法等局限性,而使其走向衰落。因此,对于价值澄清理论,我国高校德育要借鉴其优点,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改造其局限性,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的统一,坚持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并重,坚持学生选择与教师灌输的结合,以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反道德的现象:无视人生意义的规范化道德教育;无视儿童存在的成人化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的强制灌输;无视德育方向性的放任主义;扭曲学生身心的道德规训等.我们必须对其批判,回归道德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灌输问题是我国德育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灌输的内涵和特征,并进一步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论证了单纯倡导或反对灌输都是不科学的态度。要正确对待道德教育中的灌输问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基本关系问题:一、传授道德知识和培养道德能力的关系;二、道德教育中师生主体性的双向发挥问题  相似文献   

20.
道德灌输妨碍或阻止了个体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和判断,并造成了道德无思及道德冷漠的后果。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过一种有思的道德生活.承认个体独有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价值探询与价值思考,从而避免道德灌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