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欲性、智性、仁性三层心性结构中,孔子的心性学说以仁为核心,孟子构建了唯仁是举的性善论.基于此,孔孟在教育上力主"为己之学",以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随着近代以来科学主义的盛行,教育的欲性和智性功能得到张扬,教育的仁性功能逐步式微.时到21世纪,教育滑向功利主义的趋向更加明显.此时,重温孔孟的为己之学,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向性,对浸透着功利主义的现代教育有解毒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孟儒学很注重心性修养,心性修养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尽心》篇则较为集中地探讨了心性修养,并且对之后儒学的发展有继往开来之功。文章以《尽心》篇为基础充分挖掘讨论其所涉及到的为已之学,以及为己之学在儒学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具体阐明《尽心》篇中为己之学的内容特征,进而引发对该问题的理论意义的思考,意在使国人结合现实强化对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追问与求索,重拾那份古朴而纯真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为己之学”是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的高度概括,对“为己之学”的解读是对先秦儒家为学思想乃至整个儒家为学体系的重要一窥。历来受到儒学研究者的重视。先秦儒家的“为己之学”以人性论为其逻辑起点,通过对学可明德的信仰以及对“内圣”而“外王”的逻辑推演,树立了先秦儒家为学思想的精神价值导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以明确为学之志趣、内省多思之方法以及躬于实践之途径铸造了“为学由己”的为学实践模式,赋予先秦儒家为学思想以实践之可能,从而奠定了整个儒家为学思想体系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5.
中国书院的兴盛与宋代理学家的大力推动有关,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继承了儒家为己之学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一核心教学理念在书院教育中加以推广.以为己之学为基石的书院教育打破了封建社会科举教育的僵化体系,重视教学环境的天人合一,突出学子求学的独立自主性,强化了治学之路的审美属性.它高扬儒家文化精髓,继承了中国美善相乐的文...  相似文献   

6.
李灿 《教书育人》2021,(8):29-31
朱熹继承、阐发了孔子为己之学的儒家教学理念,倡导学之内在动力、自主性及经世致用、济世救民的终极目的.为己之学在朱熹的倡导下对中国书院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石鼓书院等全国知名书院正是在朱熹为己之学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才得以与正统官学形成竞争、互补、融通的态势.基于为己之学教学理念的书院教育模式不仅促进...  相似文献   

7.
儒家"为己之学"教育观是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道德教育中值得借鉴。挖掘"为己之学"的传统教育理念,可以进一步为当前的道德教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李灿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122-125
“为己之学”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这对于我们克服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弊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能有效促进多媒体“减式思维”向纵深发展。而多媒体“减式思维”的成功运用又能反过来保障“为己之学”的传统理念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运用,从而使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得益彰,形成良性互动,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彭国华 《成才之路》2009,(29):I0012-I0012
研究学问,投身学术。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价值取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个问题,孔子如是说。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厚古薄今”的,他所向往的是“周制”和“周礼”,因而有所谓“周监干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从这一立场出发,他所肯定的想必就是“为己之学”,所否定的就是“为人之学”了。然而,如果从一般意义出发。把“为己”理解为“谋取一己私利”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为人”理解为“兼济天下、服务苍生”。那么,“为己之学”不是十分狭隘吗?“为人之学”又何错之有呢?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文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文科应更多地注重学生人格修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中国传统的"为己之学"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革新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令其成为具有完满人格与生命活力、富于人文理想与探索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从而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在新时代的复兴,使文科教育成为先进思想的孕育者和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宗教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生活方式等等各个方面,甚是丰富。就教育来说,《论语》谈的也是很全面的,提到有关"学"的字眼就有40多处,体现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原则一直泽被后世。"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主要是从教育目的这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发觉古人在学习的内容、心态、方式方法及其最终目标上与现代人差异甚大。古人那种超越功利而又直指内心,为着完善自我人格的纯正的"学",与我们现代人讲效益、求快捷、重物质的"学"可谓是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追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历史流变,试图寻求儒学在当前的解困与复兴之路。孔子开创的以仁和礼为内核的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以人为本位、以现实人生为基地,精粹在于"为己之学"。自发端处,内圣与外王就内含了性情与礼教、修身与济世之间的矛盾,表现了理想上统一、现实中分裂的状态。后儒基本都在孔子创立的框架中将论题不断分化和繁演,然而在其过程中,原始儒学仁礼融合的理想逐渐被剥离原有的活泼精神,流于僵化,并形成内圣强、外王弱的总体发展倾向。尽管儒学在当前面临生存困境,已不太可能再成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但其对于中华民族的现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儒家传统的复兴必须以真正践履为目标和标准,才能维系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教育有深厚的"自得"之学传统。探讨"自得"之学对功利主义学习目的、学而不思的学习方法、驰求于外的学习方向的批判,厘清其三重内涵:自身发展的学习目的 (于己有得)、自主思考的学习方法(由自己得)、自得心源的学习方向(得之于心),有助于反思当下教育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论语》之"学"在内容上包括文、行、忠、信;在方法上要求学与习相结合,学思并重;在目的上强调"学以致其道"。《论语》之"学"本质上是"为己之学",它具有文化传承意蕴,同时,其内涵和"为己之学"传统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化的本质是促使人们心灵内在、整体地成长,各种道德病症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各种成分发展的不平衡。道德教化的目标在于形成人们的人格统一性,获得教养和培养心灵品质,既能在理智上认识道德价值,又能形成对道德价值的情感赞同,并能形成必行道德之志。而要获得这样的道德品质,就需要以优秀的理智文化、情感文化、道德文化、制度文化作品深入地陶冶、涵养和塑造人们的心灵,这将能贞立我们的道德人格,获得人性的尊严和丰满。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为学思想是不可绕过的思想资源,其"为学为己"、"学贵自得"、"得之自然"、"学者立志"、"学贵于通"五个方面具有内在联系,是儒家为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儒家之学乃"为己之学"和"成己之学",其根本目的是"君子不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儒家这种基本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人性和人生目的的根本理解基础上的。孔子志在报国,他把"为学"与"为人"等同起来,把这种"仁爱"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实践中,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教要服务于学。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已被人们所共识。在教学中。只有依“学”施“教”,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结合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