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繁华市区的中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活跃、第三产业发达、社会文化五光十色的开放环境之中。中外文化的融汇和市场文化的日趋繁荣.对他们的课余和校外文化生活发生着强烈的社会影响。科学地分析商业闹市区学生德育的背景和发生机理,寻求这一区域内学生德育的特殊规律和运行方式,这是当前德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下是对建构繁华市区学生德育机制和运行方式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赋于德育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和新方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的变革广泛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因此,要求德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学生的视野开阔,参与活动越来越多。广播、电视、录像、报刊、杂志等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广泛影响。根据广州市小学德育整体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学校德育必须适应学生的现状。适应不是消极  相似文献   

3.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网站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着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互联网也为学校创新德育工作提供了载体和阵地。学校如何主动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将德育工作锲入互联网络,建设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德育网站,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是当前中职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校德育网站建设的实践,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网站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德育网站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内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着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互联网也为学校创新德育工作提供了载体和阵地。学校如何主动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将德育工作锲入互联网络,建设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德育网站,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是当前中职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校德育网站建设的实践,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网站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德育网站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内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生活处于深刻变化的转型时期,教育常常面对来自学校外部的批评和学校内部的矛盾,这些冲突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相对平稳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其核心是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深入.要求德育教育从过去一味强调社会教化功能向注重学生发展转变.新课下的德育教育应是既符合社会教化需要又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本文仅从学生个体发展、德育功能、德育评价等几个方面小议德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对身心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也对德育提出了新要求,而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的是德育实践,这既是德育学科本身规律性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客观需要.在德育实践中,校园非主流文化值得关注.所谓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校园主流文化而言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成熟,对社会现象片面理解,加之青年人心理上的从众倾向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校园流行文化.  相似文献   

8.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科教学中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而且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德育途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有效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让德育走向生活、走向现实、走向社会,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浙江省余姚市第八中学德育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具有梁弄特色的"红绿双色文化"让学校在区域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学校通过借力这些鲜活的、原生态的"红绿双色文化"资源,发挥本土德育资源的育人功能,以红色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走向,以绿色文化资源指导学生的道德成长,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工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进行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挖掘教材内容,注重德育渗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及道德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青少年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广泛普及传统文化,能够大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与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实际之间的差距,引导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善自身的不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其应当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可是,德育在追求理想道德的教育中不能否定德育的现实取向,更不能使德育走向完全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极端。当代大学德育应坚持超越性和现实性的辨证统一,实现学生的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理想人格的塑造的和谐统一,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的德育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给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德育实效性问题突显。也给德育研究提出了新问题。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要求和学生特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开展德育科研,深化德育改革;明确德育目标。加强德育管理;革新德育理念。改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潘永杰 《文教资料》2006,(16):103-104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网络的特殊性为学校德育工作也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学校传统德育形式呆板、陈旧。其次,德育内容空洞而枯燥,无法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其三,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价上,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不具科学性。其四,德育对象的水平、能力以及所处的社会、家庭及生活环境各有不同,千姿百态,加之多元性的社会生活、文化的冲击,传统德育无法对学生个…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新挑战、社会多元化带来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市场经济的消极表现加剧诚信危机三个造成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提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即文化德育,阐述了文化德育的习俗型德育、专业型文化德育、创业型文化德育三个内涵层次,指出文化德育以社会文化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通过文化背景的熏陶对学生德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塑造和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性尤为明显,在教育教学中应更加突出德育为先的战略目标。而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有效实现德育目标,目前仍是困扰初中思品课教学的一个难题。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资源,恰当的利用课堂模拟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回归生活、在实践中感受,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思品课教学方可更好的实现学习目标和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德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素质教育的核心即为加强德育,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是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积累而成。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的同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是德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所谓社会适应性 ,是指德育必须与一定的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与社会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相适应 ,也就是说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个体适应性是指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个体品质发展需要 ,适应其年龄特征、个体特点和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 ,通过教育和引导 ,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品质 ,使其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坚持高校德育的“双适应” ,是为了实现德育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和个体人格完善的双重使命 ,二者缺一…  相似文献   

19.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素质结构组成提出新的要求,善于合作、交流和学习是不断适应和发展的前提。信息化社会、首都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当前首都区域教育发展面临的大背景。在这一背景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新环境。东城区作为北京市教育先进区和教育改革实验区,深受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关怀。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充分挖掘新时期德育内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德育资源观,结合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环境,在德育管理、德育活动设计、德育资源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和德育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校生活化德育环境的意义与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化德育是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出路之一,也是德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活化德育环境的构造作为高校生活化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客观要求.构造良好的生活化德育环境要把握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四雏一体的生活德育环境系统,从学校生活德育环境、社会生活德育环境、家庭生活德育环境和网络生活德育环境四个方面来进行构造高校和谐的生活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