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为己之学"教育观是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道德教育中值得借鉴。挖掘"为己之学"的传统教育理念,可以进一步为当前的道德教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3.
“为己之学”是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的高度概括,对“为己之学”的解读是对先秦儒家为学思想乃至整个儒家为学体系的重要一窥。历来受到儒学研究者的重视。先秦儒家的“为己之学”以人性论为其逻辑起点,通过对学可明德的信仰以及对“内圣”而“外王”的逻辑推演,树立了先秦儒家为学思想的精神价值导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以明确为学之志趣、内省多思之方法以及躬于实践之途径铸造了“为学由己”的为学实践模式,赋予先秦儒家为学思想以实践之可能,从而奠定了整个儒家为学思想体系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宗教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生活方式等等各个方面,甚是丰富。就教育来说,《论语》谈的也是很全面的,提到有关"学"的字眼就有40多处,体现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原则一直泽被后世。"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主要是从教育目的这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发觉古人在学习的内容、心态、方式方法及其最终目标上与现代人差异甚大。古人那种超越功利而又直指内心,为着完善自我人格的纯正的"学",与我们现代人讲效益、求快捷、重物质的"学"可谓是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 "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6.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全世界人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因疫情引发的观念、意识及各个领域的冲突和危机凸显。这样的情势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温并激活人文教育传统,特别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为己之学"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人文教育,纠正当前教育中过多的功利主义倾向,在教育中实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从而达到教育提升生命品质的"初心":培养人性之仁。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10.
学者为己     
<正>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这应该是关系到教育成败大是大非的问题。古人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对"古"今"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现在教育举步维艰,其原因归根结底有二:一是面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的目光很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即使说出一些理由,也是言不由衷;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赋予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无自主选择权,从而使得他们沦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伦理思想发展史上,胡瑗虽然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以“明体达用”为最高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但他提出的“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的教育价值观、“明体达用”的教育发展观、着眼于培养人的“可行能力”的教育目的观、以人为本尊师爱生的育人观、立己治人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理想观等道德性命之学却为以后的教育伦理思想家提供了先驱性的思想资料。作为议经派的代表,胡瑗把北宋中期以来的教育伦理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带来了当时教育伦理理念、方法和目的的大转变。他倡明“达用善”,创造性地改革旧的儒家理念善.形成了伦理史上卓有成就的教育伦理思想和经验,为宋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们今天让教育回归“用且善”的生活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彭国华 《成才之路》2009,(29):I0012-I0012
研究学问,投身学术。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价值取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个问题,孔子如是说。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厚古薄今”的,他所向往的是“周制”和“周礼”,因而有所谓“周监干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从这一立场出发,他所肯定的想必就是“为己之学”,所否定的就是“为人之学”了。然而,如果从一般意义出发。把“为己”理解为“谋取一己私利”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为人”理解为“兼济天下、服务苍生”。那么,“为己之学”不是十分狭隘吗?“为人之学”又何错之有呢?  相似文献   

13.
清初大儒李二曲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注重“为己之学”的教育智慧,通过对“过”、“悔”“新”的重新诠释和改造,创造性地提出了“悔过自新”说,深化了儒家关于自我教育的思想。该学说以性本善和人皆有“过”为自我教育的起点,以转念和慎独为自我教育的方法,以实现个我之“新”和社会之“新”为自我教育的目标,将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自我教育原则推向极致,对发展现代教育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欲性、智性、仁性三层心性结构中,孔子的心性学说以仁为核心,孟子构建了唯仁是举的性善论.基于此,孔孟在教育上力主"为己之学",以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随着近代以来科学主义的盛行,教育的欲性和智性功能得到张扬,教育的仁性功能逐步式微.时到21世纪,教育滑向功利主义的趋向更加明显.此时,重温孔孟的为己之学,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向性,对浸透着功利主义的现代教育有解毒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冯宏 《文教资料》2011,(3):79-80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妙音"的高度评价,是儒家音乐思想的现实体现,不能诠释为"我并不期望音乐这样美妙"或者"音乐没有必要这样美妙",而且在对《论语》的经典解读中也多释为乐美而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本义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教育是否纯粹为了培训人才,还是有其本身的价值与目的?其实教育不应单以“为学”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育人”。两者如何取得平衡,这关乎我们如何思考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定位。  相似文献   

17.
姜厚斋 《考试周刊》2009,(47):31-32
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教学中心,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情境,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调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课外探究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为学生进行主体学习服务的途径和方法,稳步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为学思想是不可绕过的思想资源,其"为学为己"、"学贵自得"、"得之自然"、"学者立志"、"学贵于通"五个方面具有内在联系,是儒家为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地以德说诗,如"诚"德,"反己"之德,"孝"德,"中庸"之德,"专一"之德等。对《诗》的理解和解释,贯穿了道德、仁义的立场和观点,显示了儒家"德治诗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