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48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最多且分布最广。从服饰、耕作、建筑、丧葬等文化的基本要素入手,对贵州苗族文化生态进行分析,找出文化差异的原因,并根据环境、文化要素的组合将贵州苗族文化生态划分为三种类型。为了解苗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和苗族地区资源开发提供基本依据,丰富民族文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根据人地关系相适应原理,在探讨贵州林业谚语生态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基础上,阐述了贵州林业谚语所包含的生态文明内容、特点、价值,提出继承和发展贵州林业谚语生态文明的对策和措施,为弘扬贵州生态文明谚语所蕴含绿色文化和建立生态贵州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持,对改善贵州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贵州西江苗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蕴含着诸多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了西江苗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希望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的旅游观,使西江苗寨的民间音乐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满族文化中有灵禽崇拜的传统,以生态文化的视角审视满族鸟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造就了文化现象的嬗变,而业已成型的文化观念又对自然生态产生着影响.重视民族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态文化观之间的冲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生态消费方式,以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带动对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利用,促进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型,助力全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文化问题,环境教育离不开生态文化内容。我国有着较好的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如天人合一的儒家生态文化、节制欲望的道家生态文化以及善待生命的佛家生态文化。这些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可以整合入当前的环境教育中,以提升我国各级环境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生态较为脆弱.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贵州民族地区要顾全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为保护生态环境放弃发展经济的机会,这就需要国家对这些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进行生态补偿.从当前对贵州民族地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现实出发,分析建立及完善贵州民族地...  相似文献   

7.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村落的传统文化价值弱化、生计模式发生改变、众多文化遗产资源被功利化。在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文化的传统价值,把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整个村落的文化集体记忆,促使生态博物馆健康运行,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博物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成为目前中国民族文化类旅游地开发和保护中最为推崇的模式之一。它强调原地保护,即以原生态状况呈现并保护"活态文化遗产",这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保存更为原生化、本土化和动态化。基于对贵州铜仁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认为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对生态博物馆内涵及在中国的运用分析,提出应建立铜仁历史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实现当地生态旅游与文化保护的和谐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族际文化格局失衡的扩大,生态灾变日益严重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政府即开始采取一系列的监管与控制生态资源的利用、实行生态维护与环境保护措施。如反"公地悲剧"等生态救治办法。但这些"一刀切"的行政手段或科技保护难以改善环境的现状。从生态人类学出发,遵循各民族自身对生态资源利用与维护的理念与方式,整合不同民族的传统生态智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对维护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一些传统知识难以通过现代科学进行解释,导致对其价值缺乏真正的理解,有的传统知识还被视为"落后"、"原始",传统知识要么被"封存"起来,要么被"他者"所忽视。通过介绍贵州部分民族的生态维护模式与相关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以倡导在生态建设上利用自然科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传统知识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贵州高原属于旅游条件好,区位条件差,经济基础欠发达的地区。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古老性和丰富性,但其生态脆弱性也是不容质疑的。喀斯特地区环境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环境容量小,生态平衡很难恢复。一些掠夺式的开发和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不仅损害了环境和生态资源,而且也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和当前因环境问题所引起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要求,贵州旅游应建立在“生态旅游”的目标上。  相似文献   

12.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当前,贵州生态环境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不仅人均资源相对紧缺,而且全省石漠化面积已占土地总面积的7%以上,并且每年仍以533平方公里的速率递增,已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贵州确立环境立省,不仅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而且对实现富民兴黔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今人类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建设生态文明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主要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为主的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传统文明形态的发展弊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缺陷在于低估了自然的反作用,没有把环境成本计算到经济成本之中,并把自然资源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仓,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及其自生、再生和共生。生态经济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表现形态,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各种困境的一种理念及其实现途径的具体模式,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类从传统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生态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何维系乡村传统文化可持续性,是当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而乡村旅游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负面作用,应建立"政府主导"的保护机制,保护原生态乡村环境,保护乡村人文生态资源,整体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对提高民族地区生态德育实效性、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共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有着形态迥异的生态文化,深入挖掘蕴含于神话传说、农耕活动和栖居环境等方面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以生态思维为导向,三项改革联动推进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落地生根,五课联动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建构,开展多维度实践体验活动推动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入脑入心,多层次、多要素的联动机制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赵忠璇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2):58-61,95
改革开放30年,贵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经济成就的取得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资本、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低,说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违背科学发展观,任其下去势必导致生态优势的丧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结合十七大精神思考化解贵州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面临的矛盾,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8.
酉阳重视生态旅游开发,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应该认真研讨的:诸如资源的重复开发、产品相对雷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交通体系尚未完善,旅游交通骨架网络尚未形成;旅游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管理水平滞后;政府思路与市场出现错位脱节等。相应的对策是明确的: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转变经营策略,主动走近客源市场;选配好旅游干部职工队伍;建立大规划、大区域、大旅游概念;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先导、招商引资,努力构建“渝湘黔”生态旅游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对贵州安顺鲍屯人的生态文化观进行解析,认为他们的村落选址、村落建筑设计、水利工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习俗是他们对生态环境文化适应的成果,是他们用文化手段适应外部环境的文化选择。鲍屯人的生态文化观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