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陂书院与吴与弼道德力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与弼是明代理学的开山,著名的小陂书院是其讲学之地。文章讨论了书院平民性、劳动教育、师友共济氛围的办学特色,并从躬行践履与事上磨练方面探讨了吴与弼道德力行思想的特点与内涵,认为这个思想预示着明代心学思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2.
李渭是明朝贵州著名理学家,阳明心学的贵州传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直接影响,使李渭形成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大致可表述为:"必为圣人"的人格观,追求"中和"的宇宙观,倡导"为仁"的政治观,着力"躬行"的治学观。其中,以"躬行"为核心的治学思想尤为重要,是其理学思想的灵魂与精髓。  相似文献   

3.
王以悟为明代北方重要的心学家,对阳明心学多有继承,但由于生长于理学名区,其思想中也有传统理学的因素。他以阳明心学的精神影响了北方长期株守程朱理学的僵化局面,同时又以传统理学的躬行诚敬补救王学末流之虚妄,在北方王学学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思想史上也有着一定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教根基深厚,到了明代最为典盛。王艮生活在明代中晚期,作为一个关心天下的平民思想家,受到道教盛行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王艮也受到了王阳明、朱熹等心学和理学的影响。加之王艮是"东西南北之人",其杂学特征使他吸收了道教的"无为"思想。他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自然为宗,不死抱道教教义,着重吸取和强化道教思辨方式。他把"中"看成是一种辨证的"道"。所以,在王艮看来,修道关键是修"中道"。通过修"中道"而致中和。这也是王艮道学思想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5.
李渭是明代中后期的理学名臣,是贵州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李渭心学,以"仁"为宗,以"必为圣人"为的,以"毋意"为功,以"行"为先,力倡先行,在贵州阳明后学中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等著名论断。陆九渊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思想宛如两座山峰,共同构筑了宋代儒家思想的主体部分,对宋代之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针对陆九渊何以开创"心学"一派,从陆九渊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学和伊洛之学、禅宗及孟子心性论思想等方面对其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F0002-F0002
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 李渭 李渭,号同野,明朝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县)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明世宗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举人。  相似文献   

8.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的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王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9.
魏校(号庄渠)转手老师胡居仁(号敬斋)的心与理一思想,提出理体气用、天下一心的"天根学"哲学思想体系.在涵养端绪的心性功夫下,魏庄渠继而提出体仁、主静、主教、发勇猛心与透生死关等道德修养方法,并重视收敛摄密与讷言敏行等向内用力的践履操持.其主静体仁功夫论与罗洪先(号念庵)、聂豹(号双江)的归寂主静说相契.魏庄渠思想坚持传统朱子学,反对阳明心学,其学术思想体现出明代中期部分儒学家试图使明代心学向传统理学(实学)回归的趋势.分析魏庄渠的理学思想,可以看出阳明心学笼罩下传统理学家的学术努力.  相似文献   

10.
夏东岩晚年方有意于学问。其一禀吴与弼(康斋)、娄谅(一斋)崇仁学正统思想体系,坚持朱子理学规范,反对阳明心学,尝试矫正阳明心学之弊,使明代儒学向实用理学回归。但由于他所坚持的朱子学是被吴康斋、娄一斋心学化、主观化的理学,故其思想处处显示出陆王心学色彩,被后人认定为“禅学”。这显然是他竭力要避免的。本文深入夏东岩遗著,试图探明其思想本色,明确其明代思想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时乔是明中后期的理学家,甘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力辟心学,明斥心学为禅学,捍卫儒家道统;学宗程朱,不固守师说,从"理一分殊"的角度来阐释一元的人性论;强调躬行实践,"格物致知"的工夫论;提倡"道亦器、器亦道"的经世致用.其理学思想有补于明代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全书资料丰富,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14.
明朝社会的专制化、世俗生活的功利化、程朱理学的官学化,加剧了儒学的内在紧张。王阳明以"心即理"为理论起点,提出了"致良知"的本体功夫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要求人人都"学做圣人",强调教学中要做好"精一功夫",并非常重视儿童的蒙学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立意独特、开创风气、影响深远,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习录》是他的教学语录和论学书信合集,全面体现了他的心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明代学术文化的盛衰转换,是理学践履中不断反思批判、整合开新的结果.这一结果的产生都是以明代前期理学走向为基础的,如理学的政治化所带来的双重效应,理学践履中由穷理致知转向涵养主敬,由虚玄之论向致用之学的变革等,都为明代中晚期文化精神的嬗变与哲学的转换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代前期,一直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至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重揭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旗帜,把孔孟思想体系简明化与世俗化,很快风靡全国。心学北传之后,北方王学的传播者颇多。“茌邑三先生”是北方王学之山东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在弘扬传统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阳明心学,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有关“心”学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7.
孙应鳌是我国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贵州著名的思想家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继承王阳明心学思想,经过数年笃学精思,穷探赔》理,撰成《淮海易谈》四卷,近十万言人淮海易谈》是孙应鳌系统地专门研究闻发调易》的哲学专著,集中代表了孙应鳌的易学观,是贵州建省以来最有影响的易学著作。笔者曾在《贵州文史丛刊则9对年第5期上撰文,对孙应鳌的易学本体论进行过探讨,今再就其易学本体论的特点作一分析,以期推进贵州学术界对孙应鳌易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孙应鳌易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其本体论属义理易学中的。已学派。义理…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纵观王阳明一生,有趣的是其心学的传播、学派的产生、事功之学的建构、心学教育思想的形成都与书院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书院成就了王阳明。  相似文献   

19.
陆九渊在荆门,"以诗书为政",有著名"讲义"传世。明万历年间,余一龙命人将陆氏"讲义"镌刻成碑,高则巽又撰文记之。碑文教人奉行中道,"保全此心","自求多福",比较系统地昭示了陆氏的心学福祸观,值得今人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