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5年前建国35周年的庆典。 1984年10月1日,参与国庆庆典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王新庆负责拍摄小平同志阅兵的照片。那一年的阅兵仪式上,检阅车前有两辆先导车,一辆载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另一辆车上是新华社记者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制人员。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而车上唯一的新华社记者,也是车上唯一的摄影记者王新庆,肩负着真实地反映阅兵,为历史瞬间定格的重任。 肩上的担子真的很重,43岁的王新庆事前做了许多专业准备与研究:用多长的镜头、几个胶卷、将快门  相似文献   

2.
说起国庆庆典电视直播,参与者每天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天大的责任!庆典当天上午的活动最重要,上午的活动阅兵最重要,阅兵中胡锦涛主席检阅受阅部队是重中之重.我的位置与任务就是在红旗先导车上拍摄胡锦涛主席阅兵的近景画面.  相似文献   

3.
刘思扬 《传媒》2020,(2):13-14
2019年以来,新华社和相关机构合作,采集处理卫星遥感大数据,同时融合地面、无人机拍摄画面,打造了“60万米高空看中国”系列短视频,多层次、多角度捕捉中国各个省份的自然景观、人文特点和发展变化,透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引发广泛关注。在2019年国庆报道中,新华社独家推出“60万米高空瞰阅兵”系列融媒体报道,以太空视角、最高机位呈现阅兵盛况,引发强烈反响。“太空瞰阅兵”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使用卫星拍摄正在发生的重大现场新闻,也是中国卫星应用史上第一次对阅兵现场进行实时成像。下一步,新华社将在空间大数据采集、加工和媒体应用方面持续探索,构建空、天、地、海信息一体化融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4.
顾育豹 《湖北档案》2009,(10):36-36
1951年国庆节的阅兵总指挥是聂荣臻。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要拍摄一部名为《一九五一国庆节》的新闻电影纪录片。聂荣臻非常关心这部片子的拍摄,每次受阅部队彩排预演,都要通知摄制组去观看,以便正式检阅时拍好影片。  相似文献   

5.
从事电视新闻拍摄多年的老记者有句"行话":新闻拍摄主要就是"玩镜头",只要镜头拍好了,一条"好新闻"就成了一半了。这里所说的"镜头",其实就是新闻画面的构图和拍摄角度。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构图和角度的选择对于新闻来说的重要性,所谓同一条新闻,不同的记者会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而获得的报道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笔者是新闻记者出身,对稍纵即逝的新闻拍摄,尤其是角度的抓取很有感触。一个记者到达新闻现场之后,不单单是一个"机器架子",机械地进行简单的拍摄,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引发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本文以仪式学为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庆阅兵的仪式体系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解读国庆阅兵的仪式文化。  相似文献   

7.
戴旭 《航空档案》2009,(5):89-93
1949:百战雄师盛装舞步 和其他阅兵不同,参加1949年开国阅兵的所有军队几乎都是刚从战场上走来的,人不卸甲马不解鞍,以至于所有的军人都不会仪仗化的正步,也没有时间编排标准的方队,而是以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的野战编制直接参加受阅。此举即使不为世界首创,也是解放军阅兵史上所独有,但这种朴实和真实,反而更体现了阅兵的本意和主旨。  相似文献   

8.
张执松 《记者摇篮》2009,(11):96-96
摄像机是电视新闻记者的主要采访工具,镜头相当于记者的"第三只眼",熟练地使用镜头去拍摄新闻素材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形成声画合一新闻报道的必要前提。一般来说,电视新闻素材主要有蒙太奇镜头组拍摄和长镜头拍摄这两种拍摄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王杨)9月18日上午,人民出版社与新闻出版总署直属机关党委联合举办了《共和国阅兵纪事》赠书仪式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座谈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并  相似文献   

10.
"角度"一词源于摄影,它是指从不同的位置拍摄人像和景物,以展现不同的特征和意境。借鉴到采访报道中,角度特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角度。换言之,即是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但在某些记者的眼中,"角度"却有了特殊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首都阅兵,作为ZO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一幕,今天已凝固为历史,那些气势恢宏的场面,通过记者、通讯员的相机和文笔,永远地记录在共和国的历史宝库中。《解放军报》以从来没有过的规模进行了气势磅礴的多种形式的宣传,突破了以往12次国庆首都阅兵宣传的格局,在全国所有的报刊中可谓独树一帜,获得了军内外的赞誉。这次宣传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役,从宣传策划、运筹、采访、写作到组织以及版面的安排、设计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体会。一、报社领导精心的策划和决心,从全局上把握了阅兵宣传的磅礴大势按照中宣…  相似文献   

12.
甄学宝 《新闻战线》2012,(6):102-103
抓主题、抓主角、抓独家,是掌握新闻摄影拍摄理念和技巧的"快速通道";多学习、多思考、多练习,优秀摄影记者的席位上就会出现你的身影。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如今,用单反相机、小数码相机、高像素手机拍摄新闻图片的记者越来越多,一些新闻单位也要求文字记者学会拍摄新闻照片,然而,许  相似文献   

13.
刘宏 《青年记者》2010,(1):46-46
一 2009 年国庆阅兵的时候,笔者很惊奇地看到了新华社和黑龙江卫视的联合电视直播,虽然从电视专业的角度看,新华社出镜记者的表现尚显稚嫩,但是,能够看到新华社信息采集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人们随手打开电视呈现的电视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及性质对其大致分为纪实类和艺术类两种。纪实类的拍摄作品主要分为:电视新闻类如《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电视纪录片类如《大国崛起》《我们走在大路上》,电视纪实类专栏节目如《东方时空》《新闻1+1》等,而根据节目拍摄现场的不同特点又可分为演播室类摄像和外景类摄像,电视节目不同,其拍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电视摄像人员提出的拍摄方式要求也不同——要求摄像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电视新闻节目拍摄中掌握精准化的摄像技巧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拍摄任务。  相似文献   

15.
黄勇 《新闻窗》2013,(3):50-50
在当今新闻爆炸的时代,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如果在后期剪辑上花太多时间,新闻就变成了旧闻,所有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人们开始考虑将拍摄与剪辑结合起来,拍摄完成就可以直接播出,于是产生了"无剪辑拍摄"。简单的说就是摄像记者用摄像机的开关控制镜头的长短,当拍摄完成后,剪辑也就随之完成了,提高了成片的工作效率。"无剪辑拍摄"的本质是摄像记者带着编辑的思想,根据节目的主题在拍摄的过程中完成编辑的工作,它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充当多个角色和完成多项任务。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阅兵,这是中国第14次、也是新世纪的第一次阅兵。 自1949年以来,中国先后举行了13次国庆阅兵,最近的两次分别是1984年的35周年阅兵及1999年的50周年阅兵。这13次阅兵,有哪些让人难忘的瞬间?  相似文献   

17.
文字记者在采访同时完成拍摄工作,这一现象已不是个案。多数情况是为弥补专职摄影记者不在现场、数量不够、采访名额有限等缺憾,当然还有媒体控制成本的需求等原因。文字记者的摄影报道也从丰富个人素质方面对其有所裨益。本刊将开辟专门栏目,就摄影初学者和文字记者如何拍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84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已于3月初揭晓,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获得了最佳新闻照片奖。回顾这张照片并不顺利的编发过程,我们又一次认识到当一名夜班编辑有作为,以及当一名有作为的夜班编辑应备的素质。 10月1日晚上,值班的编辑们一上班,就兴致勃勃地聊起白天游行、阅兵的新闻,谈论最多的是“小平您好”的横幅。大家随之想到:摄影记者能不能提供反映这个场面的照片呢? 时针迫近凌晨一点,编完国庆活动的几篇通讯、特写,我们去挑照片。为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确保照片质量,编辑部除从本报记者摄的一  相似文献   

19.
报业集团视频报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正是"春运"繁忙之时.与往年不同,在各大火车站拎着摄像机四处拍摄的记者可能未必来自电视台而是某一报社.  相似文献   

20.
在北方的冬天,雪天是记者拍摄新闻时经常会遇到的,特殊的天气条件,为拍摄增添了难度。记者除了要准确地把握精彩的瞬间外,还必须掌握怎样将真实的场景无误地传达给读者。这就要求记者必须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