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清末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丧葬风俗不断地发生变化,由复杂走向简单。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受到洗礼,破除了迷信,丧葬习俗更加文明。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完成了从封建生死观到多元化生死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受先秦时期民间生死观念的影响,对鬼神的信仰两汉时在民间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室贵族好鬼神和追求长生的冲动有着强烈的民间信仰背景。另一方面,上层社会的追求自然又导致民间的学习和效仿。事死如生的厚葬之风极大地消耗了有限的社会财富,和其它因素一起酝酿了无法控制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3.
农村殡葬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殡葬形式有利有弊,而现行法规下殡葬制度又存在诸多不足。在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吸收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完善现有的农村殡葬制度,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传承孝道文化,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殡葬改革属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移风易俗,其运行具有反复性、规避性的特点。从法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心理因素及基层政权的操作是影响殡葬改革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制度(建构秩序)与习俗(自发秩序)的对撞与博弈乃是影响殡葬改革成效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殡葬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4月,我国开始了从传统土葬到火葬的殡葬变革.50多年来,我国推行的这种殡葬变革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甚至人权问题.为了推动我国殡葬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尊重传统殡葬文化核心价值取向,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殡葬土葬利大于弊,它虽然占用土地,但不污染环境,节省能源,属自然回归。现代的火葬有害无益,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滋长了殡葬业的暴利倾向。环境伦理主张新土葬不占用土地,不释放污染物,无能源消耗,美化环境,形成了生物链之间的自然消解与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1 调查目的我市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殡葬争土地的状况 ,自1998年 11月 1日起实施殡葬改革制度。但我们看到学校运动场周边的乱葬墓坟依旧 ,来自墓边的炮竹声依然。为了了解家乡乱葬坟墓的分布、数量、变化和影响 ,了解殡葬改革的实施和意义等 ,我校初一生物科技小组的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带领下 ,自上学期第十四周开始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了调查。2 研究方法2 .1 调查对象 我们选择了本市的西樵、九江两镇区的十多个墓地进行实地考察 ,可以反映我市殡葬及改革后清理乱葬坟墓的情况。参观由坟墓地开发而成的雷岗公园 ,可以形成对比 ,看出…  相似文献   

8.
殡葬改革工作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引发公众对其公益性质疑。理应进一步深化殡葬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政府在殡葬事业中的角色定位;构建全新的殡葬事业管理经营体制;规范殡葬服务市场,强化殡葬行业监管;改善落后殡葬习俗,推行文明生态殡葬;夯实殡葬执法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实现公益与效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高角看学分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调查与反思: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近年来,殡葬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殡葬改革,有必要从如下方面入手:找准"突破口",努力提高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体制外精英"的作用以及农村自组织团体的规范、服务、宣传作用;相关部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在农村实行平地深埋或者其他更符合发展方向的葬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朱熹祖籍地婺源公山“杉树王”及朱氏先人墓葬的考察,由民间传说入手,同献与实物互为印证,从而提出与前辈学关于“朱熹绝无风水信仰”截然不同的结论,即朱熹不仅有风水信仰,而且提出“葬涉祸福论”(葬先荫后论)。现实的状况有如“中国又现‘活人墓’”,既触目惊心又令人堪忧。人们怎能不鉴往知来?,我们认为,传统“孝”论的合理内核仍是民族的伦理精神资源,介“孝”道的载体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迁移-公墓、安息堂或生态陵园亦可成为人们祭尊先人,寄托哀思的场所。因此,从殡葬改革的层面进行深刻的人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些和死亡、殡葬有关的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殡葬习俗。最初,这些殡葬习俗都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习俗逐渐复杂起来。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地制约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沿袭下来的殡葬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推进殡葬改革以来,国家在节省资源和丧葬世俗化的旗帜下试图以行为的改造去改变村民的丧葬观念,村民却不顾丧葬观念的变化一直以火化后再葬或者偷埋等变相的土葬方式来回应。一直以来国家视角之下的传统丧葬被看作移风易俗的对象,在村民的日常实践中丧葬却是一场重要的道德仪式。从处于国家法规与习惯道德之间的利益计算的角度去解释村民的规避行为,从国家制定法没为村民提供他们能实现其利益的有效的行为方式这一方面可以去理解村民坚持土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羌族释比与丧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经师的一种称呼,是羌民族社会自然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产物,这在古羌部落社会时就已出现。释比作为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等的主要传承者,在羌民族社会生活中有其极高的地位。受羌族社会之民俗信仰的支配,依照羌人的生死观,人死后,其灵魂永不消亡,生者要为其送别,由此也派生出繁多的丧葬形式。释比,自然也成为丧葬礼仪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角色换位,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变为学习的参与;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引导;使课堂气氛由单调枯燥变为民主和谐。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现代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教学工作应成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着种种挑战,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在教学改革中课程教材的改革是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  相似文献   

18.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金融危机源于国际货币制度的非均衡,制度非均衡的存在,又会引起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动因、改革的方式,并展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商州地处秦岭山区、丹江上游,鄂、豫、陕交界地带,商州丧葬习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既杂楚风又兼秦韵。本文拟对其丧葬习俗进行一些挖掘和钩沉,并对一些当代人已经感到陌生的习俗文化加以解读,其目的在于吸取精华,抛弃糟粕,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