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传授性或接受性课程占据了太多的分量,而学生缺少时间、空间,也没有精力去进行自己能体会意义的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必须“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  相似文献   

2.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朱熹曾经说“小市课程,大作功夫”,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获得透彻的知识、相关的感悟和学科的探索进取的勇气,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少学多。揭示知识学习的本质乃是人的精神生命生长,  相似文献   

3.
“人性本位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对知识本位课程呈现出人性异化现象的扬弃,它试图重建课程概念,正确理解课程的功能,把课程同人的本体——一个无限丰富、不断生长和活动的生命联系起来,把知识的获得和人格的完善视为人的精神生命在课程实施中的拓展.该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对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本教育主张学习的主体是儿童生命自身,承认儿童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出学习是生命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生本教育认为阅读是儿童生命体和知识生命体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悟感展开与感悟生成的过程,而正是通过感悟,儿童生发了原智、原德和原美,儿童的生命得以自我成长与提升。  相似文献   

5.
人之悟感发展与教育的生本化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悟感是一种前意识现象,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产生感悟的基础和激活思想。悟感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普遍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可求同性、能动性、对于符号世界的蕴涵性以及使认识回归本体的还原性。儿童的悟感与生俱来,又在他们的自主活动中发展,因而儿童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要取得成效,就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即实施生本教育。  相似文献   

6.
论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概念 课程,英语为Curriculum,源出于拉丁语的“跑道”之意,其最初含义为学习的进程,有时又称为“学程”,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宋期间,《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课程是指学习的范围、期限、进程的意思;课,指课业,程,含有程度、程序、进程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小立“生物”课程 大作“活动”功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师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课堂中存在较多"大立课程,小作功夫"的现象。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做"减法",将必要的第一层次知识抽剥出来,将学生的思维建立在一个类似胚胎的生命发展单体上,才可以腾出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活动,大作"入门"功夫、"绘图"功夫、"变式"功夫、"游戏"功夫,衍生出其他的知识架构,达成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目标。  相似文献   

8.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等。其次,他提出了一套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教学实施的方法论原则,比如“低入”、“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合作学习”等,在教学实验中已经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文摘     
在传统教育里,要求所有的基础知识都教,或者只要成人想得到的知识,都说要从儿童抓起,这就是忽略了基础知识这个大系统有最小独立完全系,或者说忽视或低估了儿童的悟感机制所带来的自主认识能力。 在师本的设计中,把人的知识学习误以为是拼装的过程:先学习部件,再把部件拼成整体。于是,课程的整体被肢解为一个一个部件,每个部件又都成为一个小体系。然而,整体的出现乃是学习者自身的强大因素参与并起作用的结果,充塞于课程的部件,不仅挤压了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而且否定了智慧的生成逻辑,妨碍了他们的感悟活动。 --郭思乐分析了传统教育"大立课程,小作功夫"在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方面的形成原因。他认为,只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传授性或接受性课程占据了太多的分量,而学生缺少时间、空间,也没有精力去进行自己能体会意义的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必须"小立课程,大作功夫"。5年前《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着重从理论上阐述了具有突破性的生本理论,郭思乐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则深入到生命层次,鲜明地提出教育不应控制生命而应激扬生命,使生本理论更加深化、更加系统。生本理论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世界不仅仅是文化的世界,也与自然界息息相通。随着生态主义的兴起,人们不仅把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而且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灵性"沟通,开始承认自然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性价值。自然之于教育有着拓展智力、感悟自由、启示生命、认识自我的价值。教育活动要走向自然,确立自然之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在课程设计及具体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然体验,让学生在与自然生命的接触和对话中理解世界、感悟生命,在对自然的领会中达到本真人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始终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是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以促进和推动社会的现代化;时代内涵是实现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现阶段,只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诗性智慧是"最深层的个人的活生生的经验",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已经成为对抗理性主义课程论的有力武器.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诗性智慧包括感性、情绪、想象、热情、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与儿童的天性相契合,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课程.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强调利用儿童的这些特质,发挥故事的教育价值,创设体验学习的机会,大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最终实现儿童的精神解放.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将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需从儿童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特征方面理解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儿童生命教育既是种生命的教育,又是类生命的教育;儿童生命教育具有超越性、可持续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儿童生命教育的价值从人的生命的三种属性体现出来:在自然生命属性方面,要顺应规律、呵护生命、永葆活性;在社会生命属性方面,要融合交互、担当使命、和谐共生;在精神生命属性方面,要涵养心灵、敬畏生命、构筑全人。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路径: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建设儿童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开发儿童生命教育园本课程;创设儿童生命教育实践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儿童生命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6.
知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从精神文化的视野,基于人的文化规定性,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需要出发,胡德海教授将精神文化分为常识、一般知识、理论和思想四种存在形态。精神文化的知识存在形态及其层次性和教育中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其的精神需要是根本一致的。基于此,学校教育要重视常识在“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地位,学校课程内容组织要反映人对文化知识需要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化知识为智慧是教育传承知识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7.
原色教育是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是给儿童最基础的教育,是引导儿童创造的教育,以原色教育为核心的幼儿教育实践与研究,对于构建学校文化系统,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推进课程变革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当代幼儿原色教育实践研究的目标、价值、内容、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获取关于原色教育的理论智慧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福禄贝尔的经验课程是经验课程论一个重要的理论形态."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思想在福禄贝尔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活动观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是一脉相承的,该观念强调知识的形式是主体先天所有的;教育就是生长的过程,儿童的天性是自我活动,通过活动达到生命统一.  相似文献   

19.
儿童生活观是对儿童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教育是在儿童生活中并且是为了儿童生活而展开的一种人类活动。教育者的儿童生活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在学校的生活状况。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生活意义,那么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当代儿童生活观就十分必要了。儿童生活观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儿童生活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对当代儿童生活的界定;当代儿童生活与儿童自身发展及教育的意义关系;儿童完整生活的内容;儿童生活的一般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文化在儿童精神世界中面临"断链",作为守护儿童精神的习作教学,应当自觉消除课程建构中的"盲点",视传统文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视传统节日为重要的教学平台,开发和架构起富有民族气韵的习作课程体系,让儿童在感悟、体验、表达等习作活动中,融入到民族文化的长河,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