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大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言之就是:目的不明确,效率低下,不能学以致用。反思大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 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并要重视传统教材、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的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能力对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改革:明确“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培育中的重要性;科学建设“大学语文”教材;提升教师文化素质;创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利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实施与传统语文教育相异的动态教学。而大学语文的动态学习体系由开放而能动的学习目标、学习资源、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共同组成。大学语文动态教学充分尊重教师能动功能发挥,并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本。该文从构建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的背景与缘由入手,提出了具体构建计划,并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为研究目标,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思想上的误区、教学方法上的缺陷,提出《大学语文》教学要普及与专业相结合,文学史与文化史、文论史相结合,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等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以改善《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学术化、欣赏化的误区,采用“读写议”作为教学的辅助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变成能力,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实践中,具有单纯的课堂讲授无法比拟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5.
张然 《现代教育》2012,(9):15-16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课,是一门具有争议性质的课程。众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着开与不开的尴尬境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则多有“到底该如何教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教育形势”的困扰。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材”、“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三个方面探索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6.
发挥《大学语文》文以载道的德育功能,可以使学生通古达今、知势明理。《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以教材为本,以“教书育人”为纲,才能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必须和中学语文教育模式划清界线,在课程设置上,实施分类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凸显审美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材编写上,以“多区块,小主题”模式,强调人文性、时代性;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辟课堂审美空间.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大学语文的“尴尬”现状.  相似文献   

8.
石朝辉 《现代语文》2011,(8):141-143
大学语文教育在各个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语文》教材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依托。从全国现行的各类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关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高考的地域区别导致了各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加强对于地域文化的熟悉,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石林鑫 《广西教育》2010,(30):68-69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由于其教育效果的不显性化,使得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师生对其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较差。本文浅谈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被不断“边缘化”,学生也在逐渐对它失去热情,寻找解决之道迫在眉睫。“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实用性”是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人文性”是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所。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的人文精神教育将是对大学语文教改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课程是当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作用。陈钟梁先生高度重视美育在学生终生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其多年一线语文教育教学经历赋予美育内容与实践丰富内涵。本文立足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际,结合陈钟梁语文观,通过揭示“美的观点”、“美学元素”、“美学思维”与大学语文课程的牵系,探索当代大学语文课程美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是以积淀深厚的中国文化和文学为依托的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探索意识、人文关怀和审美素养。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注意“大学”这个教育背景与教育环境,采取形式多样的“主体间性”教学,从而使大学语文教育真正有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接受机制、自我认知等。学习层次越高,学习主体性越突出,对学习、教学影响也越大。近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发生改变,这是大学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全国中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调研所取得的数据为基础,呈现当下优秀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习惯和自我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进而凸显语文学习主体性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路成  王沁洁 《文教资料》2021,(3):105-106,99
作者结合多年大学语文教学经验,分析和探讨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相互融合的有效教学实践,积极践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新理念,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语文”定位及教学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工具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具体的专业技能和其他实用课程的学习,因而以提升综合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大学语文”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造成学生使用母语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降低,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有必要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承载任务、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思考和改革。目前,社会各界对“大学语文”的定位有着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工具学科,片面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掩盖了人文性的内涵,造成了“大学语文…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性、应用性的人才,但其最终目标应落实在培养人、教育人上。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是既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把“学语言”与“学做人”结合起来,从关注人成长的视角,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学会审美欣赏,强化思维感悟,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学习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接受机制、自我认知等。学习层次越高,学习主体性越突出,对学习、教学影响也越大。近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发生改变,这是大学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全国中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调研所取得的数据为基础,呈现当下优秀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习惯和自我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进而凸显语文学习主体性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的人文素质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学的成功,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大学语文"教育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现在的大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大学语文"的学习;学校为安排更多的课时给专业课程和实践创新课程,不惜压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结合当代"大学语文"的教学原则,对当代"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已日趋边缘化,这与这门课程的设置形式、教学模式、考核方法都有密切关系。《大学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为顺应当前教育形势与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改《大学语文》为《高等国文》以突出“大学”的阶段性与“文”的质性并在教学中加以具体实施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渐明晰,高职教育对人文素质课程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应当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对其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做到整合原有课程设置,实现模块化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美化大学语文课堂,体现大学语文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