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383年,释道安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对于"一失本"的语序问题,道安主张失本而采用倒装语序;对于"二失本"的文质问题,道安主张根据读者层次和不同文体选择质派或文派翻译,提倡发挥质、文两派的优势,更好地进行佛典汉译;对于"三失本、四失本、五失本"的详简问题,道安认为就一般佛典而言,反复叮咛、啰唆琐碎的颂文、义辞和反腾都应删去,但戒律翻译应该保留;"三不易"谈到佛典汉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大因素导致了佛典汉译不容易。  相似文献   

2.
详细阐述道安最具代表性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主张,并对道安身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出了分析,同时基于对其所处历史大环境的分析以及前人翻译经验的总结,进一步阐明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的内涵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潘红 《科教导刊》2019,(11):66-67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在"二失本"即"文"和"质"的问题上,学者态度不一。一些学者认为"五失本"是警策,即认为道安反对"改质从文",属"质派";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五失本"是原则,即道安赞成"二失本",是"文派"。笔者从厘定佛经翻译概念入手,考察早期佛经翻译思想史和前人考论,认为不应简单地将道安归为"质派"或"文派"。  相似文献   

4.
道安在佛经翻译实践中提出的"五失本"在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于"五失本"的理解和争论主要集中于"失本"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可以允许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李青 《考试周刊》2012,(20):15-16
在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中,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五失本,三不易"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并从道安的文质观、文体观和文化观三个方面对其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6.
道安"五失本"论常被誉为佛经翻译时期"质"派经典论述。然而,通过对现存史料考究,道安对"失本"的表述多有矛盾之处,难以自圆其说。文章认为,矛盾原由大致有两方面,一是道安的语言局限,二是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7.
道安的佛典目录之作,不仅"总集名目"、亦"表其时世"、且"铨品新旧"、更"定其制作",这显然需要相当的洞察力、评判眼光与细致耐心的发掘、追寻、整理之工夫;安公不仅收集"古异经",并发掘"失译经"134部,且专门撰有《疑经录》,还在"众经浩然,难以折中"的状况下决计"注众经",为佛典文献作出重大贡献。"玄学佛教"的时代背景,使道安"般若本无"的核心观念,产生巨大学术影响力;而其"义学"基础上的弥勒信仰取向,又折服并影响其时的佛教学者及其后学;"道安时代"一说,表征了此期佛学的特色所在。道安在整个译经事业中充当的极其重要之角色——总勘与"译主",及其确立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译经原则,对东晋佛教译经事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东晋译经成就的取得,确实是在安公本人有一系列翻译理念并将其作为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与严复的"译事三难"翻译思想并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并从释道安与严复由于背景不同,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文本类型、译者初衷与翻译环境等不同来探讨两种理论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这条声训以"抗"为"行"的语源。经过论证,我们知道"行"作为名词是"道路",作为动词是"行走","抗"由"亢"孳乳而来,"亢"是人颈,故"亢、抗"引申而具有"高举、强大、抵御、当对"等义。"行,抗也"之"抗"当释为"高举"。刘熙释"行"为"抗",除了因为"行、抗"读音相近外,还因为行走动作需要举足。  相似文献   

10.
孙丽 《文教资料》2007,(32):27-29
对于"格"字的训释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格"训为"正",即"归正"之义;(二)"格"训为"来","至",即归服;(三)"格"同"恪",谨敬也;(四)"格"训为"革","改革、革新"之义。考察整篇《论语》和原文的句法结构,再参考上古文献,笔者认为"格"应训为"正"、"归正",即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