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需要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职业院校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将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整体走向与转型效果。由此,本文提出通过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建立尊重和培育人才的机制、注重突显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等三种路径,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对于产业布局与人力资源调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偏小、持续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十二五"时期是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优势、壮大规模的关键阶段,必须以"三化"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强化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财税和政府采购扶持力度,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后危机时代,为了顺应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进行得如火如荼,特别是美、日、欧盟等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对这三个发达国家或经济体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级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高级人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揭示高级人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制定科学的高级人才政策,对我国启动新的经济增长极,顺利完成"十二五"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河北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基础,不断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协同创新是区域提升竞争力、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构筑政产学研多方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机制,关系到区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因此,必须把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作为重点任务进行突破,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无锡市滨湖区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将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构建以物联网、IC设计与工业设计、软件与服务外包、影视动漫与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网络经济、通讯技术、航空电子等为代表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效显著.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走出一条符合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需要有良好的机制作保障.通过对滨湖区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初步提出了符合滨湖区发展特色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不断增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缺乏、融资体系不完善、市场培育不健全、产业规划缺乏统筹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梳理发展思路与重点,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表达了多元主体间正相关的因果效应及“协同产生有序、有序引导结构和结构决定效能”的逻辑演进,两者的互动关系可以理解为自适应解释、价值增值机理和创新生态影响。目前,我国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大学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缺口”始终存在,从而产生人力资源错配及供给失调等问题;大学学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衔接性不够、契合度不高,欠缺科学化、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治理机制;大学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显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亟需再调适和再深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体效率效益偏低,科研R&D边际化现象明显。为此,我国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构建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深化大学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链学科链专业链”的契合贯通;形成协同创新的优势合力及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扩散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指数(IEC)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教育治理水平监测、追踪和历史比较的重要工具。基于2021年版与2017年版IEC结果的常模参照比较发现:“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势头向好,尤其是大部分中西部省区在教育软、硬实力建设、教育创新、教育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与省域头名(北京)的整体差距有所缩小;“十三五”期间中国31个省(不含港、澳、台)在教育法治、教育信息化、创造性教育产出等领域的发展卓有成效,而在教育投入、教育公平、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创新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等方面差距愈发凸显。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地区以及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区域的发展势头较好,而东北和西部省区教育发展整体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2.
本文深入分析安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现状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实施学科建设工程,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竞争开放的学科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学科队伍;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等建议,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3.
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是“十四五”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基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从“政策主题-政策环节-政策工具”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以“十三五”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颁布的考试招生相关的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析理其特点经验,并以此为基点探寻“十四五”时期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所需的着力点。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具有政策工具涵盖主题全面、内部环节比例均衡、政策工具种类多元、发文机构规格高、政策等级效力强等显著特点,保障和促进了该政策的稳步推进;但同时也呈现出不同政策主题的政策工具供给比例不均、外部环节关注度低、不同类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不平衡、发文主体单一、政策协同力低等问题。面向“十四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需着重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加强监督管理环节政策工具供给,优化调整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促进部门协同提升政策合力。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政策可以划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横向教育政策是针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整体所确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包括教育公平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教育国际化政策。纵向教育政策是针对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育所制定的具体行动依据与准则,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政策。基于我国横、纵向教育政策关键问题的本质、特征与原因,应依据党的十九大对教育事业做出的总体部署,从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估体系、人才资历框架构建、教育内涵发展模式转变、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产学研融合发展等方面制定颁布、修订与创新教育政策内容。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持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预测表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及比例将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将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提高,总人口将在2026年左右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将面临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供给下降、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城镇化转型等多方面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尽快全面放开二孩生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强大的人才竞争力无疑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十四五”时期,我国人才发展要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水平、重能力、重贡献转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对于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各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多样化卓越创新人才,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树立引才引智机制创新的新思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高校是培养优秀国际组织人才的主阵地,肩负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任,应力争在培养和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方面有所作为,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与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  相似文献   

17.
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大学战略规划被赋予了史无前例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治理手段,战略规划编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五年一轮的必修课,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拟探究“十四五”期间高校战略规划的变化,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利用布赖森“战略变革循环模式”对A大学“十四五”规划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校战略规划制定实现了旧范式(文秘范式)向新范式(专业范式)的转移。在“十四五”规划期间,A大学的战略规划编制模式日趋成熟:继承过去编制的经验,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根本指针,与战略研究相结合进行规划文本的编制,并通过规划体系下的权力再配置完成了治理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重大决策之一是国企布局"有进有退","竞争性领域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吸引多方投资加快发展","优胜劣汰".3年来,由著名公众人物和主流媒体联合出面,说中共十五大决定"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和"国退民进战略"的异常现象层出不穷.国企改革发展面临"问题舆情".2011年即"十二五"伊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研究员又连续发表文章和谈话,继续歪曲中共中央的国企改革决策.这种误导在客观效果和逻辑上有利于私有化,继续增强外资对于中国经济的控制力,加剧两极分化,体现的是"普世价值".并且,在这里吴敬琏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自相矛盾.他说过,中共十五大报告决定"国家只需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但是难道他真的不明白,这里面就包括了竟争性领域的一些重要国企?孔子曰:"'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竞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紧迫."十二五"时期以竞争性领域为主展开的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已经对国企在竞争性领域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进一步要求国企凭借技术等优势做优做大做强.这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关于竞争领域国企发展的决策.中共中央国企改革重要决策不容篡改.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中国就业形势、战略定位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仍十分突出,就业能力不足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把就业战略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本文在对"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战略应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要体现国家治理战略,要支撑经济成长模式,还要满足劳动市场需求.立足三个基本原则,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应该优先考虑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重要的发展机遇。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十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十一五”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