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贾玮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93-96
本文从外部文化思想背景回溯阿多诺审美乌托邦的起源,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层面分析审美乌托邦的回忆特质,并追寻回忆对象,最终发现:审美乌托邦的源渊就是“奥斯维辛”对阿多诺的隐秘刺痛。 相似文献
2.
张书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3):199-200
神话是人类学研究中不可绕过的重要范畴,本文力求从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入手,参照阿多诺重要文本,对阿多诺的神话-启蒙-神话的启蒙辩证观进行解读,梳理出倒退为“神化”了的启蒙的深刻内涵。阿多诺这种深沉的社会学思考是对神话解读的一种贡献,也促进了人本身更好地觉醒。 相似文献
3.
启蒙的精神图式是确立"人"的无限权力的命题。而在康德那里,这种"人的无限权力"、理性主体的第一性原则在思辨理性的范围内得不到确立,于是就转移到实践理性的范围中,同时也证明了实践理性优于思辨理性。但这种主体第一性的确立,并不一定确证了人的自由,在社会和个人未实现和解的条件下,反而会导致现实自由的缩减,只剩下法则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4.
赵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4):19-21
早在国内学者于20世纪末开始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当作“创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本体论”研究的“转向”契机之前,这种“存在论”的危险及其致命的理论缺陷,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引起了“批判理论”的警惕和深入反思。对这一历史状况的回顾,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审视我国“存在论”转向的问题。“批判理论家”阿多诺作为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历史现实——即狂暴的纳粹主义——的真正受害者,通过《否定的辩证法》(Negative Dialektik),对存在论哲学做出了最深刻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直指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艺术领域的虚假与欺骗特性.在《文化批评与社会》《自由时间》等二战后发表的多篇文稿中,阿多诺在文化工业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并认为被文化工业组织好的自由是一种强迫性的自由,人们在这种强迫性自由中的活动不过是虚假活动.换言之,单纯的闲暇时间并非真正的自由时间.事实上,由文化工业批判到社会历史批判是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思考的一条明确路径,他对自由时间的思考同样意在克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异化状况. 相似文献
6.
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翻译作品日渐增多,它们的增加向教材编者们提出了一份挑战:了解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原作者所在的文化世界的价值认知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因为我们教学的认识价值和学生成长意义的很大部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视界的冲突与融合之中产生的.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必然造成教学认识、评价与意义生成上的盲区.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和斯特拉文斯基之间的重要分歧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上以及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8.
9.
追求沉思还是体验快感:流行音乐再思考——试析阿多诺的流行音乐批判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3-58
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精神涣散与听觉退化是阿多诺考察流行音乐时形成的两个著名结论 ,但是他的这种判断却遭到了西方学者的质疑与批判。实际上 ,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仇恨既是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总体思路的具体延伸 ,同时也是他本人的情感好恶所致 ,而更重要的是 ,流行音乐主要是诉诸于听众的身体狂欢而不是他们的心灵沉思 ,因此 ,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定罪存在着明显的错位 ,他与流行音乐的交战实际上是两种美学观念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赵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5-83
《文化批评与社会》是阿多诺的一篇重要文章,其中隐含着他对文化和文化批评的诸多思考。不能在失败的文化基础之上进行文化重建,此为阿多诺写作此文的动因和历史语境;文化已退化为意识形态,文化的商业化与官方化又成为极权主义和物化时代的重要表征,此为阿多诺最为痛心的文化堕落。而由于文化批评与文化已是同谋,所以必须对文化批评加以重大改造:让辩证法、否定性和内在批评成为文化批评的动力,让文化批评成为社会的观相术,如此才能使它有所作为。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阿多诺提出了"奥斯威辛之后"命题,从而构成了他反思、批判文化、艺术和文化批评问题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道德教育"对话"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1):49-52
后现代道德教育的对话方式以关注个体价值与尊严为基本出发点,以倡导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为基本原则,以谋求价值多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共识、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为根本目的,对于启发和引导道德个体在教育情景中的自我发现与自主建构、改变目前道德教育的乏力现状以及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放与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冲突比比皆是,公民在现实道德冲突面前的恰当应对,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难点与要点,也是公民道德成熟的标志。在大学,通过对现实道德冲突模拟的方式教学,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与选择力,是大学道德教育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一、模拟道德冲突教学的理论意义检查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一是比较重视规范的确立与规范的传导。它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只要规范是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经过社会的宣传与教育者的灌输,受教育者就会接受并加以践行。二是比较重视习惯的养成。它基于另一个假定,即数次同类行为的叠加,… 相似文献
13.
叶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1)
学校德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教师在价值引导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完全的"价值中立",但是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价值中立".教师在某种程度上的"价值中立"对于学校德育而言是有价值的,它可以规避过度的价值灌输的风险,还可以提升儿童的道德选择力和道德自主建构力.但是,"价值中立"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辩证地来看待"价值中立",重新认识"价值中立"与"价值干涉"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生道德社会化内容的应有之义:“共享”抑或“多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Renjie 《教育研究》2007,(6)
近几十年来,随着以价值多元和选择的多样性为主要诉求的"多元"说的兴起,关于社会化内容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假设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然而,在界说上的这一进展决不意味着"共享"说应由"多元"说所取代。通过对"共享"说所涵盖的普遍伦理"为何必要"和"如何可能"进行分析,强调考虑多元的基本前提是承认普遍伦理,建立普遍伦理的希望没有破灭。以普遍伦理为基础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伦理也许才是当今学生道德社会化内容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徐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9(3):32-34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意义的表达与接受相背离的情况,即“词不达意”。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主体与客体利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序列化的外化能力与客体的内化能力存在障碍,客观方面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应该奉行的一个基准,需要有比较具体的政策含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基本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指义务教育入学机会的供给让人民感到满意;教育资源的配置,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体制设计和机制的实施让人民感到满意;教育的结果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和标准,即教育的质量能够基本符合人民的期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癌症一般的毒瘤,殊难理解.因为一般只是把这样的事情理解为青少年的事情,实际上,理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应该和理解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比拟.因为这个时代的成年人并不比青少年轻松,时代已经把所有的男女老少拽到了一个新的道德身份,道德涵义发生了时代变化.譬如,青少年上学本身既是对家庭尽孝,又是对国家尽忠,而"孝子"的意思却可能变成父母与老师"孝敬儿子和弟子".所以,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得从对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考虑."回归到过去的教育"尽管具有怀旧情结,却是昨日之学校曾经有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新弗洛伊德主义不仅仅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修补,它是由众多人物的许多理论组成的一个宏大话语体系,这些理论有共同的旨趣,例如都非常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经典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通过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有危机的解决来实现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和说明人的道德发展问题,并具有丰富的德育意义,这一理论能为德育的针对性、系统性与生活化等提供深层的心理学根据. 相似文献
19.
李小虎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7(4):34-36,45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北约"与神圣同盟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区域组织,也没有历史的亲缘关系,但二者的发展轨迹却惊人地相似,即二者都是强国争霸的产物,也是由代表旧制度国家战胜代表新制度国家的结果,二者在理论上都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反动性,在实践中又成为各自所处时代的国际宪兵组织.以史为鉴,从神圣同盟的演变过程可以预测,"新北约"由于其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它的解体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