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的市民与市民社会理论,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从“自我意识”出发,探寻人的自由。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希望普遍利益战胜私人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  相似文献   

2.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真实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前提是与鲍威尔的决裂,这种决裂的实质是两者在哲学的使命这个元问题上的本质差异;在正式加入《莱茵报》之前,马克思实际因循黑格尔的国家观,存在一个建立超阶级的、代表一切人利益的、保障全民自由的理性国家的幻想;之后,关于共产主义的政治争论以及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反思,极大地动摇了马克思的信念,使之开始怀疑、反思黑格尔的国家观,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向由此获得了真实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风趣地称自己是“世界的公民,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工作”①. 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中学毕业后在波恩大学法律系学了一年,就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移居波恩,打算在波恩大学担任讲师,不成,即为莱茵资产阶级的反政府报纸《莱茵报》撰稿,不久迁居科伦,担任该报主编.1843年初,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莱茵报》,股东们准备放弃报纸的明确的反政府立场,以换取政府取消查封令.为此,马克思退出报纸编辑部,并于同年十月底偕同新婚夫人燕妮迁居巴黎,利用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民主、自由政策,出版《德法年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大体说来,《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探索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时期,是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初步建构阶段;《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确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特别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和冲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对社会冲突理论进行了深刻地论证,从而使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1.1815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王国的特里尔城。这是一座始建于古罗马时代的小城市,风景优美,环境幽静。7.《莱茵报》是一份革命的报纸,马克思写了许多文章抨击普鲁士王国的专制统治,引起反动当局的恐慌。18选3年3月,政府下令查封了《莱茵报》。马克思移居巴黎。《图说小学历史》选登 第四课 马克思和恩格斯~~  相似文献   

6.
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开始于1842年《莱茵报》时期,完成于1844年初《德法年鉴》时期。笔者认为,不能只看他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是否占了上风,因为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主要是在历史观而不是在自然观上实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观点也是矛盾的,还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强烈影响。马克思1845年写的《神圣家族》开始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1845年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其彻底完成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明确指出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质上的物质活动;并把实践引入社会领域,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指明了新唯物主义立足于新的阶级基础,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从《莱茵报》时期到1843 年10 月,包括经验假设、理论论证和经验确证三个阶段。在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中,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相互交织,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被同时运用,但文章着重论述了经验知识的重大作用,并强调指出在这一理论形成中马克思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探讨了哲学如何介入现实,并埋下了新哲学的种子,其发表的一系列政论文章都很好地把握了哲学如何介入现实这个主题,诠释了哲学的现实使命,最终实现了"两个转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探讨了哲学如何介入现实,并埋下了新哲学的种子,其发表的一系列政论文章都很好地把握了哲学如何介入现实这个主题,诠释了哲学的现实使命,最终实现了“两个转交”。  相似文献   

10.
《论犹太人问题》是1843年马克思在德国克罗茨纳赫写的一篇论文,最后是在巴黎完成了全稿,并与马克思写的另一篇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同刊于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中。这两篇论文与马克思在此之前写的一部手稿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共同构成一个思想整体,标志着马克思正在完成从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的立场,转向辩证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转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从这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发展与普鲁士当时的现实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由书报检查问题出发,马克思批判了普鲁士官僚治理下不合理的封建专制状况.在对等级议会辩论的具体分析中,他进一步发现现实中的治理实际上是不同等级基于各自利益的斗争,批判了资产阶级试图将国家贬低为私人利益工具的狭隘性.普鲁士官僚治理体系是在封建专制力...  相似文献   

12.
国家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首先论述《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曾使受黑格尔主义影响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了动摇,开始审视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进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开始解决"使他产生苦恼的疑问",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了批判分析;最后进一步对马恩国家理论的飞跃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认为国家需要哲学的改造和引导,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并"合乎人性"。为了证明哲学在改造国家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反驳了基督教国家负有教育人民责任的看法。马克思揭示了哲学在人类解放中的意义,与现实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看,从《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到《神圣家族》,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蒲鲁东理论的积极因素,逐步实现了其批判对象的转换,即从批判哲学、国家和法转向批判所有权和市民社会;从《哲学的贫困》到《资本论》手稿,马克思以蒲鲁东的理论缺陷为参照,不断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当中,并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1932年被发现以来就争议不断.许多西方学者把它看作是马克思成就的顶点;而不少学者却认为这并非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因此抹杀其价值和意义.为此,着重研究马克恩思想上的经济学转向问题,并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属马克思的不成熟的著作,却蕴涵了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物质利益难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马克思缺乏对“经济事实”的首肯,而在于他顽固地坚持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建构主义世界观,这是其《莱茵报》时期的基本思想立场;而这一立场又关联着能否对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性质作出正确判定。在这方面,列宁的“两个转变论”是有失偏颇的。论文力图论证这一点,指证马克思当时思想性质方面的理想主义倾向,并强调联系启蒙来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对于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意义非凡。马克思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中断",马克思由此才转向对唯物史观的正面阐发。这一"中断"表明:马克思通过生产力概念彻底地扬弃了思辨哲学并通过生产力的辩证法建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在博士论文时期、《莱茵报》时期、克罗兹那赫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青年马克思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发展表现出一种相互交织、互相促进的演变路径:有时政治立场的转变引起哲学立场的变化,有时哲学立场的彻底化又促进政治立场的转变。因此,列宁的"两大转变"论在一定意义下才显示出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政论群为智媒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提供了两方面的助益。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政论群所反映出的马克思对新闻事实与新闻真理之间的主次逻辑关系的思考丰富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批判性实践思维为当下的融媒体新闻报道开辟了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都曾属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学派,后来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又都变成“费尔巴哈派”,而后1843—1846年间再从“费尔巴哈派”转向科学共产主义.转变的关键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本文拟在研读他们的早期著作的基础上,探讨唯物史观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萌芽始于1843年.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阶段的起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法的关系同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