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豫皖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它形成时间之早,规模之大坚持时间之长,在当时全国各革命根据地是少见的。探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根据地的党组织、红色政权和红军厉行廉政建设,并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当前国际风去动荡变幻的新形势下,执政党和政府的廉洁关系着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2.
高敬亭是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领导人之一。曾任光山县委书记、鄂豫皖工农民主政府主席、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省委委员、皖西道委书记、红二十八军政委等职。在主力红军长征后,他领导红二十八军与鄂豫皖边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异常困难的环境中艰苦奋战,胜利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鄂豫皖根据地,保存和发展了党的一支武装力量,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创建和巩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实施了较为广泛的干部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促进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干部教育经验.鄂豫皖苏区干部教学具有目标明确、特色明显、方式创新和效果突出的显著特点.文章深入剖析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历史背景、现实做法和历史经验,对指导当前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  相似文献   

4.
建党基地是指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秘密建党中创建与发展的依托基地。根据建党基地的影响大小,建党基地又分为具有全党意义的建党基地和地方性的建党基地。大别山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全党意义的重要建党基地,这一建党基地始于武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经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发展,形成鄂豫皖苏区根据地这一全党重要建党基地,经抗日战争时期的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根据地而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别山地区建党基地是经历了建党各阶段并在各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全国性建党基地。大别山地区建党基地具有建党时间早、党员人数多、党组织发展快、有根据地做依托等特点,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提供了创造性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发展为全国性大党和夺取全国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共六大召开距今已有八十年,但有些人对鄂豫皖作为当时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在其发展和巩固的过程中,中共六大起到的作用,却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认为中共六大决议颁布之前,鄂豫皖已经有了自己的武装割据,六大决议为根据地的建设所提供的经验不多;有的认为六大期间,鄂豫皖先后经历了两次“左”倾错误的干扰,特别是张国焘来到根据地后,根据地还曾经达到历史的鼎盛时期,到底该如何看待第三次“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6.
《新华文摘》1993年3期《徐向前元帅生前的肺腑之言》(作者廖盖隆)一文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谈话中涉及四方面军为什么在1933年7月退出鄂豫皖根据地?1935年4月张国焘放弃川陕根据地是不是退却逃跑?怎样看张国焘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执行王明的“左”倾路线,  相似文献   

7.
鄂豫皖苏区初创时期党风建设曾面临严峻考验,影响苏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此,鄂豫皖苏区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践行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之风,倡导艰苦奋斗之风。这些措施提升了鄂豫皖苏区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巩固了党组织在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地位,造就培养了大批优秀党员干部。鄂豫皖苏区党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新时代党风建设要将持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作为“重要一法”,将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核心一环”,将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作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8.
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黄麻起义、商城起义、六霍起义的基础上逐步创建起来的。到了一九三○年十月,由于鄂豫皖苏区的迅速扩大和它所处地位的重要,党中央将它划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派曾中生同志来鄂豫皖根据地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他很快纠正了立三“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并和徐向前同志等一  相似文献   

9.
1934年11月,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后,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最艰苦、最险恶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为了有效抗击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边区的疯狂进攻和血腥镇压,保存和发展党的组织,扩大游击根据地,边区的党组织和红军从实际出发,组织和运用便衣队这种小而精,灵活而隐蔽、快速而有效的斗争方式活跃在边区22个县的大片土地上。便衣队紧紧依靠群众,运用灵活的对敌策略和正确的统战政策,积极配合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给国民党军以沉重的打击,让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  相似文献   

10.
中共鄂豫皖省委自1932年1月在中共鄂豫皖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到1935年4月中旬在陕西兰田县葛牌镇省委扩大会议上改为鄂豫陕省委.共存在3年3个月.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成立后长达10个月的时间内.实际上一直处在以张国焘为代表的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的控制和指挥之下,没能充分发挥省级地方党部的应有作用.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之后.中共鄂豫皖省委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粮食斗争,对这个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及党群关系影响很大。笔者仅就鄂豫皖苏区1931年到1932年10月间的粮食斗争作些粗浅的探讨。一粮食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2.
鄂豫皖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力开展游击战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对促进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到来及新四军的组建,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留下了重要的历史经验.鄂豫皖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的特点是:重新组建正式红军,作为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心支柱;建立一支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便衣队;结合斗争实际制定并实施一整套巧妙的战略战术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13.
鄂豫皖苏区地方防御体系是地方党组织在中共革命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地方革命环境和具体的革命实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通过正规红军的武装斗争,逐步建立区域性的游击武装,进而组织群众性的防御武装。这种由游击武装和群众性武装相互配合的地方防御体系的形成,使鄂豫皖苏区基本实现了全民皆兵的全面军事化,从而增强了鄂豫皖苏区地方基层的军事防御能力,对苏区的巩固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说明: 1932年10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1933年1月进入川北,开辟了川陕根据地。留在鄂豫皖边区的地方武装组成红二十五军。 1932年10月,湘鄂西根据地由红二军团缩编的红三军渡江西移。1933夏,到达湘鄂川黔边界地区。 1932年秋,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十八师南下进入湘赣区,1933年6月与红十七师(由湘赣红八军改编)合编为红六军团。 1934年7月,寻淮洲、粟裕等领导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由赣南根据地出发北上。11月进入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北上。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失利,余部进入浙闽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成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商南起义     
商南起义,亦称商南立夏节起义。它是一九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即这年立夏节)在河南商城南部(现属安徽省金寨县)爆发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开始创建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成为后来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所实行的累进税制度,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根据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其税制的形成与发展,作些初步分析,以期对此有个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红安县这是一块鲜血染成的红土地,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更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革命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事业,在根据地生产建设、扩红运动、拥军支前、情报工作、武装工作和锄奸防特等方面显示出了伟大的力量,同时也为争取自身解放进行了不懈努力。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姻等各方面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并为革命战争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基础和保障,也为鄂豫皖苏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革命传统文化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宝贵财富。大量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是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西华师范大学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在德育实践方面,积极尝试和探索把革命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其中。一、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932年12月到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川北后,在川陕边中共党组织和王维舟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了川陕苏区。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引导工农群众积极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在鄂豫皖苏区开展社会教育活动。鄂豫皖苏区的社会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对农村青年、成年群众开展普遍而深入的识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与生产技术教育,主要组织形式有工农夜校与半日校、识字班与识字组、识字运动周,为苏区的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建设与生产作出巨大贡献。鄂豫皖苏区开展独具特色的社会教育活动不仅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取得的成就对当代社会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