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语言研究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基础上怎样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大家普遍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负面影响。然而,在教学经验和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但不具负面影响,而且有促进作用。本文就此作了研究和分析,指出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可资利用的研究基础,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认知发展的儿童汉语句法习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天论、环境论和相互作用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解释了儿童语言发展的现象。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能力是人类大脑特有的机能,它是在儿童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通过选择性模仿、内隐学习等手段获得的。就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而言,最初句法习得是基于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中外交流和留学生汉语学习现状的分析,基于世界上先进的认知心理学和语言生成学科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上非母语教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倡导充分发挥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中隐性课程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在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汉语习得模式的基本策略:即教学设计情境化、学习过程游戏化、师资构成多元化、日常生活中国化、校园活动经常化、对外交往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进程,指出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年龄的差异、语言习得机制的差异、语言习得环境的差异、语言习得动机与需要的差异、语言习得方式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儿童母语习得理论,提出了几点关于母语自然习得应用于成人二语习得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习得目的语的重要来源,如何合理地把握目的语与母语教学的尺度,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外语专业基础课的实际课堂观察和对学生及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教师使用母语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7.
武炫 《电大理工》2012,(2):63-64
语言迁移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内容。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篇以及文化五个层面入手分析母语迁移现象,并通过讨论了解影响母语迁移的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从而正确认识并积极的克服母语迁移,以找出有助于二语习得的有效方法。最终得出结论:研究母语迁移,对于二语习得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人脑语言学习功能的模块化特点的分析,并运用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和认知论等相关理论,同时基于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提出了成人在英语语言习得中所形成的大脑语言双元结构理论的假设,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指出在成人的英语学习中,英汉两种语言的交叉对比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母语对英语的习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迁移看中介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介语与语言迁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迁移研究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聚焦点。如何利用外语学习者母语知识,促进正迁移,减少母语的干扰,消除母语负迁移,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教师对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及其错误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手段,防止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出现僵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个体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认知往往出现差异。缘于母语抓住了个体语言习得的最关键时期并以极大的信息量早早地占据了个体大脑的言语中枢,并与脑语言细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大脑建立了母语认知构架。当第二语言信息滞后地进入大脑言语中枢时,个体也试图去构建第二语言认知构架,但受母语认知构架的负迁移,构建过程异常艰难。同时,个体运用第二语言时也不能像运用母语那样自然。  相似文献   

11.
“中介语”是独立于语言习得者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对系统的第二语言知识,是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生成的语言特征的不稳定组合,它具备三种任何其他语言所持有的特性:系统性、渗透性和动态性. 系统性是指初学者的第二语言并非杂乱无章的语言系统,是界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中介语的渗透性受制于其开放性,在其整个发展期间存在几个阶段,但在任何一定阶段内它不会维持不变,且随着习得者语言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知识到旧知识的渗透,错误将会被逐渐地修正;中介语的动态性表现在其各个不同但相关的阶段内,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连续系统,而每个阶段都可看作是习得者的一个习得点。  相似文献   

12.
张咏 《考试周刊》2009,(49):81-82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很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方法、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外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蕾 《林区教学》2013,(11):102-103
儿童习得母语的能力从何而来、其过程又是如何?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只是在一种语言系统中进行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内容"。因此,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与他们本民族文化知识的接受,与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思想观念、价值的形成是同步进行的,相互不会发生矛盾冲突,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基于此,通过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展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及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语言习得是指儿童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母语的过程。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使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思想和交际。但是令人叹奇的是人类从出生到四五岁.就可以熟练地掌握母语。本文从生理机制、婴儿期准备、儿童认知和环境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幼儿习得母语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标记性是制约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重要因素。标记性是以有标记和无标记为两极的连续体,并和语言的普遍性紧密联系。母语负迁移的发生受母语和二语标记关系的制约。虽然标记理论对母语正迁移还缺乏关注,但它对正迁移仍然有解释力。有关标记性的认知因素会影响母语迁移。  相似文献   

16.
聋人手语是作为无法开口说话的聋人在其群体内部进行日常社会交际使用并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人类语言形式,是聋人群体在长期相互交流中自然发展而来的一种复杂的视觉空间语言。这种聋人手语是许多聋儿及出生在聋人家庭的健听儿自然习得的母语。但是长期以来聋人的母语并未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聋人没有可以赖以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语言,某些能力的发展有可能会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语言习得是认知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常的儿童在几年时间里无需正规教学即可学会母语。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和过程对于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第一语言的习得中找出规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对基础英语教学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影响儿童母语习得的三类变量,即语言环境、认知过程、及内在语言习得机制;并将其与成人外语学习的情况加以比较分析,以探究有利于成人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出现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具有系统性、渗透性、动态性和僵化性等特点,对目的语的学习有直接影响。中介语和语言迁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迁移是指来自母语和已习得的其他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它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通过英汉对比,在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文化背景层面上分析了中介语在汉语中的负迁移现象,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利用母语知识,减少母语的干扰,消除母语负迁移,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顾亮 《成才之路》2009,(27):57-58
语言能力是人的大脑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和才能。讲母语无须特定的传授。语言原则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大部分语言错误是在自己生活过程和语言实践中自我纠正的。习得语言是一个长时间的内在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能够区别母语与非母语的词或句子,而且还能懂得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习得语言是有时间限制的。它随着生物个体发展中的上升运动条件转变而产生固有事物本性的潜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