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当代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想的人格形象是规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之一。教育思想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 ,都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人格形象的理想追求。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 ,当代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形象应该是“平民化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是自主性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开放性的学习。它追求人在教育中的主体价值,追求人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健全的人格,追求全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仅彰显出教育的本质,更反映出教育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教师的人格提出要求,进行规范,它不是由教师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这如同作为整体的教育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一样,它并不取决于教师,而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关系,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这种必然要求并不像机械上的制约关系那样具有绝对的性质,它在社会环境中只能作为一种趋势发生作用。这种趋势是在同与之相对立的各种趋势的矛盾中通过教师自觉地努力和追求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按照教师人格的规范去修养人格呢?教师的人格是一种职业人格。它既是立身之本,又是育人之基,二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教师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提高教师人格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人格是一种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塑造教师完善人格应是教师追求的崇高境界;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以自身的人格影响学生,“以人格塑造人格”;本文从教师的文化素质、教学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来阐述提高教师人格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是儒家积极倡导、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儒家认为"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能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完善国民的人格,尤其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人格体系是多方面的,它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渗透、融会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制约着教育的格调、质量和品位。高品位的教师人格是理想的教学境界,是每一位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阳泽  阳略 《四川教育》2007,(11):14-15
审美人格是指人们在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中所形成的人格特质。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只有形成对美稳定的倾向和敏感,能够欣赏美和创造美,审美人格才告形成。审美人格既代表一种很高的生存境界,人们以美为伴,诗意地栖居;又具有很强的心理功能,它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也是科学家科学探究的原动力。班主任的审美人格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既是班主任生存境界的象征,又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它是社会和个人共同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任何社会都需要有超越眼前功利境界的理想和人格追求,这是社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为人们设计的最值得向往的人格典范,是人格所应达到的最佳境界。一个社会具有人格追求,才会是充满生机活力、蓬勃繁荣的社会;一个人具有理想人格追求,才会成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好公民。这就是所谓国有国格、人有人格  相似文献   

9.
左玉珍 《上海教育》2001,(19):44-45
以素质养成教育为核心,以身心和谐发展为指向,以创设与指导为基本任务,这是我校和谐教育中的德育模式。它着眼于学生德性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它所期待的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和人格发展的和谐。它不仅是德育所要追求的内容与手段,也是德育所要追求的理想与境界。学校和谐教育中的德育基本思想又是以学生为本的自我教育,从提高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人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张波  王哲 《成才之路》2015,(1):58-59
当前,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多种社会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使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敬畏教育较通常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的传承,是对学生人格的涵养和精神的自律。因此,在学校中开展敬畏教育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外教育评价是从不断追求客观性向追求教育性方向发展的,它的趋势有三:1、从测验到评价。教育测验追求的是客观性,因此所有难以客观地、数量化地加以描述的事物,都被排除在测验对象之外,使教育测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全面的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课堂文化人格的共生与化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小鸥 《高教探索》2005,42(6):62-65
大学课堂鼓励研究学问、探索创新,它引领着一个民族的理想、尊严、智慧、思想和时代精神,成为国民素质、民族性格和主体的文化人格创生之场所。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课堂放逐了对文化人格的追求。我们认为大学课堂对文化人格有教育的功能,并且大学课堂是在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实现文化人格的共生与化育。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格的发展走向,迄今为止,人们提得较多的还是健康人格。一般认为,健康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各个要素完整且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正常状态。笔者认为,健康人格是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能定位在这种层面。我们应当有更高的追求,人格发展应当有更高的境界。这是因为,人格建构的目标既需要有现实性,又需要有理想性。没有理想性,对人格建构就没有激励作用;没有现实性,则丧失其实际价值。审美人格符合这两条要求或标准,它是教育帮助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建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高职教育不是唯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而应是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所培养的应是具有和谐健康人格的人.高职语文审美教育是构建和谐人格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高职语文所选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展示了情感美、生命美、人性美、自然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发现美、创造美,形成和谐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自身本质力量而对美好人生形象的预设,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社会健康进步和人健康发展的表现。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建构基础理想人格的建构必须体现现代化建设对人的新要求,体现社...  相似文献   

16.
所谓精神教育,就是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的教育。它旨在指向人的心理健康、提升人的道德水准,以及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基于当今精神教育轻视知识分子人格、学术腐败、模式化教育盛行的问题,进而站在新的教育理念上,从解放儿童、学会生活、追求崇高、完善人格四个维度提出它的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7.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和理想追求,人格健康、人格诸要素只有和谐发展,才能推动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和谐。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对其内容的解读要体现历史性和动态感,从而更好地发展今天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8.
人格,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重要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品德、性格、气质、知识、能力、情趣、追求等。著名教育家乌申斯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一个人整体...  相似文献   

19.
王玲 《科学教育》2007,13(1):44-46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但当前教育却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培养,片面重视成才的问题,而忽略了对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的培养,即成人的问题,使学生缺乏正确的社会理想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缺乏社会公德和对人的理解与宽容,且在未来社会,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独立理性的选择价值观的能力,主动适应的能力,抗拒  相似文献   

20.
情感教育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整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它是提高教学活动的功效和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特殊教育方式。它对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教育枢纽作用。同时它对调节师生情绪和追求至善人格品质也能发挥教育力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