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远明 《广西教育》2014,(34):10-11
采用自编问卷的方法,分析当前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提出调整性别失衡的对策,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差距在逐年扩大,女教师越来越多,男教师越来越少。2004年,辽宁全省小学女教师整体比重接近70%。在广东,现有中小学教师68万余人,其中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性别结构失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教师的比例逐年增长,男女性别结构失衡问题日趋突出。本文分析了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并就解决途径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徐梦杰  张民选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5):107-115,124
越来越多的国家步入中等发达阶段之后遭遇了教师性别失衡.男教师比例低不仅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还将由于老龄化、集中退休及社会文化心理"隐秘门槛"造成教师行业的衰退.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我国教师性别失衡在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正迅速以点到面日益严重,很多省市男教师比例已经低于OECD均值.为此,稳步提升在职教师的工资,改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加强中学和师范教育阶段男生的教师生涯教育,提供多元、灵活渠道吸引优秀男性转行从教,是提升我国男教师比例的可选之策.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依据现有教师数据作为分析、评估的基础,选取北京、河南、安徽和福建四地,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现象的现状及成因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呈现女性教师比例整体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在不同省份、城乡、学校类型、学段和学科等方面呈现一定差异;教师职业已形成一定的性别垂直隔离。这种变化源自"女进男退"的过程,是社会教育发展、教师职业性别标识化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滑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教师队伍的"女多男少"现象被"女性化"和被"问题化",是夫权意识形态下被构建起来的、具有预设价值判断的问题阈,具体表现为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教师职业简单性别气质类化和轻视女性教师专业性等。本研究据此提出满足儿童发展的多元需求、消解教师职业性别隔离、保障和完善学校教育丰富性的建议:(1)加大教师专业形象宣传,打破教师职业性别壁垒;(2)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3)提升师范生的性别素养,加大男性教师储备力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性别比例构成不平衡问题的研究,力求揭示这一问题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并就这一问题的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胡振京 《人民教育》2013,(Z1):32-34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性别构成来看,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并且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第一,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教师性别比例失衡严重。截至2010年,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中,女教师占教师比例已达53.7%。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阶段,女教师占教师比例依次下降,分别为57.9%、49.5%和47.7%。第二,从城乡分布来看,城市教师性别比例失衡最严重,县镇次之,农村又次之。第三,过去的十年间,无论一、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是一个渐趋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师压力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冬梅  韦玫 《教育探索》2005,(9):101-103
教师职业是一种高压力的职业,中小学教师的压力更大。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一分析中小学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缓解和克服中小学教师压力的对策,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杨柳 《中国教师》2023,(8):6-11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女性教师数量不断增长,呈现出职业选择空间越大、制度化资本越高、照看性工作内容越多,女性教师占比越大的多维分布特征。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意味着教师职业形象向女性靠拢以及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相对降低,关乎教师队伍的功能发挥与未来发展。优化教师性别结构应承认教师性别差异,明晰教师职业体现的性别特征及其之于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意义所在,辩证看待不同性别教师在场的合理性,综合考量“女多男少”的教师性别结构样态背后蕴含的价值位阶顺序。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压力相对较大的一个群体.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不仅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危害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本文着重对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方对教师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1.
刘刚  刘强 《文教资料》2007,(8):135-136
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问题成为关注的对象。本文主要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等方面对导致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障。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压力逐步加大,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冲突等原因造成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方面如何进行帮助、引导,疏导教师的心理、学校应该做一些怎样的具体工作等,都是我们所关注和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期的教师教育栏目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有研究者分析的现状、成因及维护建议,有来自学校的具体经验,有实际工作者的思考,以期引起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其预防策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勇  于跃 《教育探索》2002,(11):96-98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长期的工作压力会导致教师工作倦怠。工作倦怠的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而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危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分析了教师工作倦怠产生的危害,明确了教师工作倦怠的成因,并提出了教师工作倦怠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与对策在美国,中小学女生在写作能力上远远超过男生,而男生的数学又略微胜出女生。迪(Thomas Dee,2004)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男生在数学上表现很好但是阅读上女生明显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职业倦怠现象。因此,关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探究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并寻找相应的对策以缓解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沈阳市教育局获悉:截至8月20日,沈阳的1977名中小学教师告别了原学校,到新学校报到。这意味着,新学期开学时,沈阳城区250多所中小学的师资将通过换岗来一次全新整合。这是沈阳教育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人事变动,目的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使在薄弱校就读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沈阳提出,经过3—6年的师资流动,力争实现城区中小学教师资源基本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师培训失真成因及对策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学教师培训最重要的是培训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导致培训失真的因素。本文主要是从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的角度分析培训失真的成因以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竞争,更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尤其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在未来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社会中,首先要淘汰的不是知识及能力的欠缺者,而是心理不能适应的人。要为21世纪培养适应能力较强的人,首先要保证教育者的心理健康,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外公布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D心理健康量表,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的研究证据显示,工作倦怠与自我概念或自尊、教学效能感、控制点以及应对工作压力的策略等人格变量有关。其中,自我概念或自尊代表教师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评价,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工作倦怠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20.
教师需求满足是教师专心工作、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需求呈现三种类型: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其中教师对合理工作时长和强度的需求、对工作中互动交流并受尊重认可的需求在立法中缺乏充分关注和科学指导。综合考量实践与立法现实,我国中小学教师需求呈现失衡状态,具体表现为教育立法与教师需求间的供需失衡、法定教师制度引导下的需求关系失衡“、上位法优先”原则驱使下的需求结构失衡。实现中小学教师需求平衡,需要通过完善立法给予各项保障:在法律层面,明确教师休息权利、专业交流权利等,确立教师合作与交流制度,调整职务制度为专业积分制;在法规层面,细化教师休息权利保障制度和合作与交流制度;在规章层面,细化专业积分制度的同时优化教师培养与培训制度,推动教师需求间的错位连结向平衡状态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