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夜多美》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语言明白晓畅,故事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夏夜多美》既写了夏天的美景,又写了夏天的情趣,除了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外,同时要受到助人为乐的精神熏陶。根据本课的特点和低年级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教材采用了单元主题的编排方式。《识字1》是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看图学词识字”。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和景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总写春天给人的感受,“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自主识字的情境《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有这样的表述: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和情感,也就是说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进行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习汉字的过程也就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再是沉重的负担。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  相似文献   

4.
冯璐 《中小学电教》2007,(12):63-65
一、情境教学,以趣激情,以情入境生动、逼真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识字2》是一篇极富美感的韵文,介绍了著名风景区桂林的山水。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打开了通往桂林的大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带领学生乘上"网络游轮"游赏于桂林山水之间,让他们尽情的在网  相似文献   

5.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因此,面对刚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有必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韵文的韵律美,并在情境的创设中将想象与韵文相结合,进行儿歌的创编,让儿童以模仿为基础发展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6.
《春夏秋冬》是一篇识字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发现每组词的结构特点、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语言的韵味。这样,让学生喜欢汉字,受到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细读课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字义,进而达到理解词、句、段、篇的意思,同时巩固字音,继续渗透字形.引导学生掌握字义,其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黄月娥 《甘肃教育》2005,(11):27-27
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识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识字改革。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科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这一理念下,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徐剑红 《教学随笔》2013,(22):75+102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图片引领、语言描述等手段,采取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用朗读再现画中景,展现画中情,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认识事物,理解词语,学好汉字。  相似文献   

10.
张如簧 《快乐阅读》2012,(31):74-7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力求实用结合。"趣味识字以趣味为眼,用生动有趣的各种形式打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自信的心态下学习汉字。低年级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活动中学、情景中学,不断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变枯燥乏味识字为快乐识字,从而引导他们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  相似文献   

11.
强调音乐的审美体验,以音乐的审美价值为核心,已成为当今音乐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首要目标。如何把音乐本质还给学生,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已成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任务。为此,笔者在音乐课堂中作了以下几点探索。一、创设情境,激发表现欲望,感受音乐美情境教学能让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情境效应”,把自己融入特定的情境中间,课堂与情境融为一体,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在上《报春鸟》这课时,可轻轻地用语言导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燕子报喜,青蛙鸣春,一切都欣欣然像刚睡醒的样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多媒体课件同步显示…  相似文献   

12.
雪静 《教师》2022,(17):39-41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章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提升学生欣赏和感悟美的能力、德育与美育相互渗透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小学语文低阶段识字教学美育渗透的四个策略,以期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汉字音美、形美、意美,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智育与美育的全面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每个学段制定了词语教学的目标,大大小小的教育杂志也在呼吁避免词语教学的"浮光掠影"。于是,"词语教学热"重新升温,课堂也紧接着出现了"一边倒"现象:部分老师在第一课时出示生字新词,带领学生横着读、竖着读、乱着读,还要请学生说说哪个词懂了哪个不懂,忙忙碌碌大半节课下来都没有触及课文内容;或者在第二课时,学生一遇到读不懂的句子,教师便把其中难懂的词语拎出来朗读、造句,绕了一个大圈后再回到课文的赏析。如此看来词语教学确实受到了重视,但是机械的教学是简单地用一种抽象的语言去解释另一种更抽象的语言,这样很难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怎样的词语教学更有效,更利于学生学习,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将之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是《新课程标准》超越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最显著之处。识字、认字是一年级新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苏教版教材识字部分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恬静、雅秀、清纯、和谐的插图艺术风格如丝竹般清新流畅,更为一年级儿童所喜爱,展示了一个纯洁率真的儿童心灵世界。我在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时,立足于孩子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努力开放识字教学,开拓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趣味识字,把识字变成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创造的一种过程。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练的乐趣,美的享受,知的满足,理的教育",在教学中我经常优化活动情境,让学生快乐识字。  相似文献   

15.
正要构建有效课堂,教师就要改革教法,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改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切实实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我的舞台。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境,使课堂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积极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以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田野、小路上、果园里去看看,去寻找春天的足迹,让学生快乐地游走在乡间小路上,亲身体验,感受春天的美,享受生  相似文献   

16.
《找春天》教学片断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我先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然后说:“你们还记得这首歌吗?是的,春姑娘来了,她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块去找春天吧!”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导入课中。“春就藏在我们的课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一边读一边感受春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是学习语文乃至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的语文教学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要注重教学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利用多种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因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寻找适合学生识字的教学规律,建立有效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文识字”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自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从文入手,给学生一定的语言环境,使生字不孤立出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识字。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情境,在课堂中主动识字1.编一编。把情境图编成富有趣味的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有效识字的目的。如《看图说话学拼音9》中的情境图,可以演讲成《龟兔赛跑》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想:《四季》以儿歌的形式,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文章语言亲切、生动,文字优美。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表演中读,在读中表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乐读、美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自然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